盪氣迴腸!那些讓人感動的沂蒙故事

2019-10-02   老年生活報

精彩生活·快樂健康

沂蒙山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山東乃至華東地區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培育下,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起戰天鬥地,共同創造了偉大的沂蒙精神。這裡一幕幕催人奮進、盪氣迴腸的革命故事,至今讓人無比動容!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本報記者來到沂蒙革命老區,尋訪紅色故事,緬懷革命先烈。

紅色情結 鑄就文學經典

「西邊的太陽就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靜悄悄,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一段耳熟能詳的歌曲響起,電影《鐵道游擊隊》便浮現在眼前。多年來,《鐵道游擊隊》的故事家喻戶曉,代代相傳,其作者正是我國著名作家劉知俠先生。他還創作了短篇小說《紅嫂》和中篇小說《沂蒙山的故事》等,後又將這些作品彙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

「劉知俠有很濃重的紅色情結,他所有的作品都帶有紅色基因,他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在劉知俠夫人劉真驊家中,提起丈夫這位已經83歲的老人精氣神十足,丈夫的很多創作故事娓娓道來。

受劉知俠的影響,劉真驊對沂蒙革命老區感情深厚

1939年5月,劉知俠從延安抗大畢業,從陝北到太行山,又從太行山到達沂蒙山區。「劉知俠在莒南縣工作生活了7年,大部分時間是住在馬棚官莊村,並且初創了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劉真驊介紹 ,1943年夏天,山東軍區在濱海抗日根據地召開全省戰鬥英雄模範大會,劉知俠首次認識了鐵道游擊隊的英雄人物,了解到鐵道游擊隊的戰鬥事跡。

劉知俠開始進行以游擊隊員為原型的文學創作。「最初創作故事並不叫《鐵道游擊隊》,而是《鐵道隊》。」劉真驊說,為了豐富創作,劉知俠深入鐵道游擊隊的駐地棗莊再次採訪,與游擊隊員同吃同住同戰鬥,之後在馬棚官莊村進行了創作。

位於馬棚官莊村的抗日烈士紀念塔,如今已經是臨沂市重點抗戰遺蹟。

尋著劉知俠創作的足跡,記者日前來到了有「齊魯紅都」一抹紅之稱的莒南縣嶺泉鎮馬棚官莊村,剛剛進入村口,緊挨村委的一個院子裡屹立著一座抗日烈士紀念塔,塔呈六角型,塔基周長9.4米,高6米,塔正面刻有「抗日烈士紀念塔」7個大字。這是1944年,全村老少齊上陣用手工修建的,如今已經是臨沂市今年第一批重點抗戰遺蹟。在塔的西側,便是劉知俠《鐵道游擊隊》原創地紀念館。館內一幅幅或黑白,或彩色的老照片將回憶定格。這裡,有一份特殊的禮物,就是劉真驊的留言。她說,「這裡就是我們的家。」她說的就是馬棚官莊村。

劉知俠在馬棚官莊村當年的居住房屋。

「劉知俠當時就住在村民邢玉成家中,為了保障安全,他在牆角挖了一個洞,一有情況,他就能迅速從洞口跑到西院子。」嶺泉鎮宣傳委員陳洪靜向記者介紹。

愛黨擁軍 紅嫂精神不斷檔

「蒙山高,沂水長,我為親人熬雞湯……」這段來自現代京劇《紅嫂》的唱詞在上世紀70年代一度風靡全國。沂蒙紅嫂,她們用善良和大愛,譜寫出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樂章。

1960年8月的一天,在出訪蘇聯歸國途中的列車上,時任中共山東省委副秘書長的李子超向同行劉知俠講了一個根據地大嫂用乳汁救傷員的故事。劉知俠深感震撼,隨即趕赴沂南青駝寺一帶,尋覓這位大嫂。尋訪中,劉知俠發現了「紅嫂」的主要原型———沂南縣馬牧池鄉橫河村的啞女明德英。

劉知俠以真實事例撰寫的小說《紅嫂》,引起強烈反響。記者來到沂蒙紅嫂紀念館所在地沂南縣馬牧池鄉常山莊村,當年劉知俠尋訪紅嫂的故事,至今還被人們津津樂道。一座座只靠岩石本身的形狀錯縫勾連,拼砌起原汁原味的屋牆便是修葺一新的紅嫂紀念館。展覽館共12個館24個展室。詳細介紹了發生在魯中、魯中南區的「紅嫂」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無私奉獻和豐功偉績。

沂蒙紅嫂幾乎承擔了作戰部隊所有的後勤工作,她們共做了315萬雙軍鞋、122萬件軍衣,碾米碾面11716萬斤,動員參軍參戰20萬人,救護病員6萬人,掩護革命同志9.4萬人,瓦解敵方9.8萬多人。

「『紅嫂』並非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群在革命戰爭年代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女性群體的共同名稱。」沂南縣委老幹部局副局長武光友曾經負責紅嫂紀念館的規劃設計與建造工作,在他的帶領下,記者聆聽這些沂蒙兒女典型代表們的動人故事。

南縣委老幹部局副局長武光友(右)曾經負責紅嫂紀念館的規劃設計與建造工作,對紅嫂故事多有了解。

在這裡,記者看到了幼年因病致啞的農婦,從連天炮火中救下了小八路戰士,並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傷員的紅嫂明德英;戰火中,組織同村的婦女以瘦弱之軀,用雙肩扛起門板在激流中架起了火線橋的紅嫂李桂芳;先後收養了86個八路軍子女,自己的4個孫兒卻因為營養不良而夭折的紅嫂王換於……200多位紅嫂的感人事跡催人淚下。

紅嫂紀念館裡,紅嫂的故事感人肺腑

「最後一口糧當軍糧,最後一塊布做軍裝,最後一個兒子送戰場,是沂蒙紅嫂的真實寫照。」武光友介紹,紅嫂紀念館是國內迄今唯一全面、系統介紹紅嫂的專題紀念館,也是中國唯一一處以普通群眾為主題的革命紀念館。據不完全統計,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沂蒙紅嫂幾乎承擔了作戰部隊所有的後勤工作。

新時代沂蒙女性,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踐行了紅嫂精神。

在紅嫂紀念館其中一個展館的牆上,還懸掛著另一群女性的照片和事跡。她們生活的年代,已不是戰火紛飛的歲月。但這些沂蒙女性,卻用各自不同的方式,踐行了新時代的紅嫂精神。

記者留意到,一位叫做於愛梅,她是「沂蒙母親」王換於的親孫女。1953年出生的於愛梅曾在臨沂市沂南縣第四中學任教,退休後便走上了擁軍優屬的道路。十多年來,於愛梅自費和向愛心人士及企業籌集錢物共達100多萬元,並像她的祖輩一樣,給老英模、老紅嫂和困難群眾送去關心和溫暖。另一位紅嫂叫李秀蓮。1985年,李秀蓮組織成立了紅娘組,共為412對大齡軍人牽線搭橋。2001年退休後,她作為沂蒙紅嫂協會的名譽會長,先後動員自己的侄子、外甥、孫子等親屬38人參軍入伍。

弘揚沂蒙精神 傳承紅色基因

在位於臨沂市莒南縣大店鎮的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紀念館有這樣的記載:從1938年山東省委領導抗日武裝起義開始,到1949年解放戰爭勝利,蒙山沂水間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戰鬥4000餘次,在當時根據地420萬人口中,有120萬人擁軍支前,20多萬人參軍參戰,10多萬人血染疆場。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歲月里,沂蒙地區有120萬人擁軍支前,20多萬人參軍參戰。

今年90歲的張九全老人就是當年從這裡參軍的戰士,他在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了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紀念館,嚴肅認真地敬了一個軍禮。

今年90歲的張九全老人就是當年從這裡參軍的戰士,他參加過濟南戰役、渡江戰役、占領上海等,耄耋之年常常回想起過去的事情。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他來到了山東省政府和八路軍115師司令部舊址紀念館,面對展出的珍貴照片、資料和物品,張九全佇立良久,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久違的戰場。

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今年78歲的周子祿退休後依然發揮餘熱,老有所為。

在沂蒙精神的感召下,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帶領大家沿著先人的奮鬥足跡,腳踏實地,真干實幹。今年78歲的周子祿曾是莒南縣第一任老幹部局局長,後來任縣人大副主任,工作中兢兢業業,退休後依然發揮餘熱。「我們是老區的兒女,從小就聽著革命故事長大,他們的精神時刻激勵著我。」周子祿介紹,當年莒南縣「一門三英烈」的故事對他一生的工作影響頗深。普通村民劉永良積極參加抗日活動,先後把三個兒子送上前線,都壯烈犧牲。「祖國今天的成就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我們唯有不懈努力,用拳拳愛國之心回報。」周子祿說。

革命戰爭年代,沂蒙兒女用小車推出了偉大的勝利,在社會主義和平建設和改革新時期,沂蒙精神與時俱進、錘鍊升華,成為老區人民不斷密切黨群關係,凝心聚力,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力量源泉。沂蒙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已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