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十大好書」

2023-11-08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2023年11月「十大好書」

2023年11月十大好書:

1.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文庫:

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

偉大的政治創造——中國新型政黨制度

2.中俄關係歷史檔案文件集·清代編(全19卷)

3.偉大的思想(第一輯)(第二輯)

4.改革年代:從布賴恩到富蘭克林·羅斯福

5.人類史的三個軸心時代:道德、物質、精神(二十世紀人文譯叢)

6.年輪里的世界史(自然文庫)

7.農事詩

8.不合時宜的考察

9.古典植物園2:傳統文化中的草木之美(自然感悟)

10.戰備時期的工業建設:三線建設口述實錄(1964—1980)(全兩卷)(新中國工業建設口述史)

1.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創新文庫:

《偉大的政治創造——中國新型政黨制度》

本書回顧了中國新型政黨制度從誕生到經受考驗、從不斷制度化到譜寫新時代華章的過程。

《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國學流變與傳統價值觀》

陳來 著

《中華文明的核心價值》主要論述了兩個問題:第一,討論了中華傳統價值觀的哲學基礎、傳承與發展,並重點分析了其對當代社會的影響;第二,討論了核心價值觀與國學相關的話題,涉及國學的概念與流變,並在此基礎上,梳理了近代國學研究的發展與國學名家。

2.《中俄關係歷史檔案文件集·清代編》(全19卷)

李靜傑主編

一部清代中俄關係的「百科全書」

全景式展現清代中俄交往歷史

百餘位專家,近三十年努力

校釋精良,來源全面

《中俄關係歷史檔案文件集·清代編》,幾代學人的夢想

《中俄關係歷史檔案文件集》第1——19卷收集和編纂了清代1653年至1911 年中俄關係歷史檔案文件這些文件反映了兩個相鄰大國在長達259年中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交往歷史。

清代中俄關係歷史檔案文件基本上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藏文件,二是中國台灣「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文件。

本書彙集了兩岸所藏有關中俄關係方面的檔案,將其重新融合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實現了海峽兩岸學術遺產的珠聯璧合,必將惠及各方和後代。

《中俄關係歷史檔案文件集·清代編》共19卷,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靜傑主編。本書以我國海峽兩岸檔案為主體,兼及外國檔案,文件質量高,來源全面;不是檔案文件的堆積,而是對大量文件的篩選、點校、注釋、翻譯和論述,為中俄關係史、清史、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資料和視角,堪稱一部清代中俄關係的「百科全書」。

3.《偉大的思想》(第一輯、第二輯)

小開本,大思想!

每冊約200頁,閱讀起來毫無負擔。

權威品牌企鵝蘭登×商務印書館聯合出品,

並由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北成、

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擔任顧問遴選書目,

陳嘉映、戴錦華、董強、葛兆光、林道群聯袂推薦,

跨學科、跨語種、跨流派、跨國別,

以最專業的角度為讀者提供最豐富的閱讀體驗。

「偉大的思想」不僅僅是一套輕盈小書,

它更像是一部屬於全世界的思想史,

一段屬於全人類的精神歷程,

一場帶領我們穿越歷史的探索之旅。

「偉大的思想」全6輯(每輯10冊,現第一輯、第二輯同步上市)收錄多本非公版的名家新作,豐富多彩的內容以精心設計的便攜口袋本的形式為您呈現。

它將我們帶到托爾斯泰、叔本華、達爾文、普魯斯特、休謨、波德萊爾、蒙田、羅斯金、福柯等偉大思想家的世界,讓我們可以在他們的智慧和洞察中找到自己的答案,看到自己的生活和世界的可能性!

4.《改革年代:從布賴恩到富蘭克林·羅斯福》

[美]理察·霍夫施塔特 著;王禹 譯

一部反思美國現代社會轉型和改革歷程的偉大經典

一部將社會心理和公眾情感納入思考的政治思想史

考察1890—1940年遍及美國的關於進步與改革的激情

探尋改革者的道德和情感動機

他們心中的神話與夢想,以及他們不得不與之妥協的現實

開創了政治文化史的寫作範式,曾獲1956年「普利茲歷史獎」

被譽為「關於20世紀美國歷史的極具影響的著作」

極好詮釋了強烈的公共關切與偉大歷史著作之間的緊密關聯

霍夫施塔特的《改革年代》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該書論述了1890年到20世紀30年代新政時期的美國社會改革,強調美國歷史發展的內在改革機制及其對美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在研究方法、學理和思想建構方面,具有經典性的規範性和開拓性,是一部值得深入研究的經典之作。

——梁茂信 東北師範大學「仿吾計劃」特聘教授、中國美國史研究會理事長

或許可以說,我們在閱讀霍夫施塔特的《改革年代》時,不僅是閱讀一段異國的歷史,也是閱讀歷史反思所能達到的深度和廣度,閱讀構建現代文明的一種方式。

書中考察了1890—1940年遍及美國的關於進步與改革的激情,探尋改革者的道德和情感動機,他們心中的神話與夢想,以及他們不得不與之妥協的現實。這是一部將社會心理與公眾情感納入思考的政治思想史,一部寫給具有一般政治意識的普通公民的著作,它將問題意識、研究技巧、跨學科視野與優雅的文筆完美結合起來,既顯示了歷史反思可能達到的高度,又極好詮釋了強烈的公共關切與偉大的歷史著作之間是如何緊密相連的。

5.《人類史的三個軸心時代:道德、物質、精神》

〔美〕約翰·托爾佩 著; 孫岳 譯

美國社會學家、歷史學家約翰·托爾佩創造性地提出

在迄今為止的歷史中存在著三個軸心時代,即:

大約2500年前出現的「規範性的」「道德」軸心時代、

1750年左右開始的「物質」軸心時代、

發生在當今的「精神」軸心時代。

每個軸心時代都有其自身的鮮明特徵,

決定性地共同塑造了人類生活。

德國思想家雅斯貝斯在其著作《論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認為,公元前五百年前後在東西方均出現了人類文化突破現象他把這一時期稱為「軸心時代」。

本書作者約翰·托爾佩在雅斯貝爾斯「軸心時代」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出,公元前五百年前後的「軸心時代」僅僅是三個直接影響當代社會問題的關鍵時期之一。他認為,不是只有一個原初的「軸心時代」及其後續發展,而是存在著三個「軸心時代」,每一個時期都直接影響了人類的生活和人類要面對的問題。

早期的軸心時代的關鍵詞是道德,強調宗教和道德發展;

第二個軸心時代的關鍵詞是物質,關注的是物質對象的生產和使用;

第三個軸心時代的關鍵詞是精神,聚焦於技術。

本書以道德、物質和精神作為人類歷史的三重架構,從社會學角度分析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作者將「軸心時代」進一步具象化,以一種世界視野,引導讀者思考人類社會的現狀和未來。

6.《年輪里的世界史》

[比利時]瓦萊麗·特魯埃 著; 許晨曦 安文玲 譯

刻寫在樹木年輪中的王朝興替和文明徵程

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所研究員精心翻譯並作序推薦!

除了揭示樹木自身的年齡,年輪還能告訴我們哪些信息?

國際知名樹木年輪科學家瓦萊麗·特魯埃

通過16個有趣的故事帶我們

走進這一20世紀初才成立的學科。

樹輪年代學竟由天文學家創立

頗為意外的是,這門基於樹木的學科發端自美國的沙漠城市圖森,創始人是一位天文學家,這一過程涉及火星觀測、人情世故,還充滿了偶然。書中生動講述了樹木年輪記錄自然變化的原理,以及樹輪學家解譯年輪密碼的過程。

樹木堪稱「全球氣候年鑑」

書中呈現了樹輪年代學研究的經典案例,例如過去千年北半球溫度變化的曲棍球桿經典曲線。除了溫度和降水等氣候變化,太陽活動、火山爆發、火災、大地震、冰川變化、極端天氣,甚至通古斯大爆炸等災害都能在樹輪中留下證據。

年輪中刻寫著人類文明的征程

曾經龐大的羅馬帝國一步步走向衰落的背後是三百年不穩定的氣候;成吉思汗肇建蒙古帝國之初擁有溫暖濕潤的「黃金十五年」;回鶻則被長達七十年的乾旱徹底拖入深淵;高棉帝國可以修建宏偉的吳哥窟,卻難敵季風的反覆無常;瑪雅文明漫長的消亡過程中受到乾旱氣候不懈的糾纏……

獨具創意的時間軸表格和古樹地圖

以時間軸樣式,集中展示年輪記載的歷史大事件;

以古樹為坐標,一覽全球範圍內的傳奇植物。

7.《農事詩》

[古羅馬] 維吉爾 著; 黨晟 譯註

羅馬詩人維吉爾的不朽之

西方壯觀的詩歌成就之一

《農事詩》首個中文全譯本。

從拉丁文原文譯出,並參考了四種英譯本

拉丁語詩歌經典,將絕妙的詩歌技巧與複雜的哲學思想無縫地融合在一起,既是對四季更迭、生死往復之永恆自然的頌揚,也是對勞動的崇高性的論證,更是對維吉爾時代的羅馬帝國的激昂反思。

《農事詩》大約寫作於公元前36年至前29年之間,共四卷,分別論說穀物種植、果樹栽培、家畜飼養、蜜蜂繁育等不同的農事活動,並涉及戰爭、瘟疫等內容,貫穿了作者對人類命運的關切和思考。

繼承古希臘教諭詩的傳統並融合微型史詩的敘事體裁,作者以富於創造性和想像力的方式闡釋了「毀滅與重生」的主題,表達了自身的家國情懷和反對內戰、渴望和平的思想。

全書猶如四個樂章組成的交響曲,各卷之間既有情緒的反差,又相互關聯、前後照應,在不斷推進、曲折發展的過程中形成和諧統一的整體。

8.《不合時宜的考察》

[德]尼采 著;彭正梅 譯

尼採在思想轉折時期澎湃的內心經歷,

顯現出他與時代現實痛苦的衝撞。

尼采感覺自己已經被拋出時代的牆外,

他把這種感覺叫作「不合時宜」,

並認為遠赴時代牆外挖掘寶藏的人,

一定會為當前時代以及未來時代帶來革新的力量。

由此,《不合時宜的考察》作為尼採過渡和成熟時期的作品就應運而生了。

《不合時宜的考察》是尼采批判當時德國文化和教育的四部作品的合集。前兩部指出「文化庸人」阻礙了真正德意志文化的復興,過度的歷史教育摧毀了生命所必需的幻象,窒息了創造力:後兩部則探討了叔本華如何不合時宜地用自己的哲學孕育了一種真正的文化,而華格納則把這種哲學轉化為一種提升生命的悲劇藝術。

9.《古典植物園2:傳統文化中的草木之美》

湯歡 著

《古典植物園》(2021「中國好書」)第2部

40餘種古典文學藝術中的植物

150餘幅花卉、博物和本草插畫

160餘首歷代經典古詩詞

480餘則歷史、本草文獻

帶領我們由植物通往文學、歷史、藝術的世界

續寫傳統文化中的草木之美

再現古典詩意的草木天地

龍貓住的那棵樹是樟樹還是橡樹?

王維詩中的「紅豆」是哪種紅豆?

「虞美人」與虞姬有關係嗎,與罌粟有何區別?

《東風吹遍百花開》這幅畫,為何位居 C 位的是黃葵?

10.《戰備時期的工業建設:三線建設口述實錄(1964-1980)》

周海燕 吳曉萍 主編

20世紀60年代,我國面臨的國際形勢日益複雜嚴峻

為保證國防安全,從1964年開始

啟動了長達十餘年的大型國防科技工業及其基礎設施的建設項目

這就是隱於深山荒漠、鮮為人知的三線建設工程

數百萬工人、幹部、部隊官兵、知識分子和地方農民參與了這一項目,

為我國的國防安全築起了一道堅實的「萬里長城」,

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我國中西部地區的落後面貌。

從遼寧分配到上海又響應號召來到三線,一位航天工程師回憶起身經百戰的老將軍和他們一起在山地里勘察地形,在路邊休息時語重心長地告誡年輕人:「你們沒有參加過戰爭,沒有看到過越南被美國飛機轟炸的情景,我們不能沒有戰爭觀念。」那位工程師說:「老將軍的話至今記憶猶新!」

20世紀60年代,我國面臨的國際形勢日益複雜嚴峻:在東北地區,蘇聯虎視眈眈;在華東地區,漫長的海岸線與美國沿太平洋布置的一系列軍事設施對峙。一旦爆發戰爭,作為我國工業基地的上述地區將面臨癱瘓的風險。

為保證國防安全,同時改變我國「東重西輕」的工業布局,促進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從1964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啟動了長達十餘年的大型國防科工業及其基礎設施的建設項目,這就是隱於深山荒漠、鮮為人知的三線建設工程。

以「備戰備荒」為戰略目標,國家有計劃地把東北和東部地區的重工業、兵器工業遷移到西南和西北地區,同時建設與之配套的交通設施,努力在極其有限的物質條件下重建一套可以應對戰爭爆發的工業體系

三線建設在1980年基本結束,橫跨三個五年計劃,中西部地區由此建起多個高精尖國防科工業企業和科研機構。這一項目為我國的國防安全建設了一道堅實的防線,同時也極大地改變了我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基礎薄弱、交通不便、文化落後的面貌,對地方經濟的發展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產生了深遠影響。

如果說經由教科書、經典歷史書籍學習和閱讀共和國歷史,是對過往事實的認知追溯,那麼記錄下建設者們的口述歷史,則是一種更為重視個體建設者的情感抉擇,以及他們如何在大時代里付諸行動的研究視野。

往期推薦

2023年10月「十大好書」

4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哲學名著

「曾、胡、左、李」讀書法

5本上新好書

時間:2023年11月8日 農曆立冬 (周三)19:00-21:00

主講嘉賓:蔡長虹

特邀嘉賓:崔燕、李學梅、張璇

主持嘉賓:齊群

直播平台:

京東,噹噹,天貓等搜索商務印書館觀看

每日一書

《現代科學的誕生》

每日一詞

《新華典故詞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7ca416bf4dc28aaeea3bd6737dd4bbc.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