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總結了董孟之間的關係,一個是心思並不單純的厚黑撈金女,一個是爹味十足不懂人性的「福報型」老闆。
【正文部分】
當下屬成為網紅,老闆們會變得多麼瘋狂?
俞敏洪說:宇輝你現在是領導了,也是我的助理,我犯錯就等於你犯錯。
董明珠說:孟羽童就是白眼狼,拿格力當跳板,連文書都不會寫。
圖源:網絡
一個是升職加薪給名分,一個是開除半年依舊走哪罵哪。
俞敏洪對待董宇輝到底是真情還是假意,不好說,但董明珠顯然是真的被這個小姑娘氣到了。
圖源:微博
不信我們來看看近半年裡格力及董明珠上熱搜內容,99%的關鍵詞是孟羽童,剩下1%是自如。
12月14日,董明珠在「2023屆大學入職儀式」上怒斥孟羽童:「當初是看中了孟羽童的勤奮才選她來做秘書,結果一個文都寫不出。」
隨後她又表示:「只想掙更多的錢,跟行屍走肉沒有差別,錢不應該是大學生的夢想,前世奮鬥的結果。」
本以為是一場振奮人心的誓師大會,結果沒聽到什麼企業經營發展之道,而是逮著「前任」一頓瘋狂鞭屍。
結果就是網友不但不買單,就連之前覺得孟羽童吃裡扒外的都開始同情她了。
要知道,現在的年輕人最反感這種「不談錢」的老闆。
而在一系列「跟錢有仇」洗腦失敗之後,老闆應激了。
昨晚(12月18日),董明珠直播再次回應「孟羽童事件」,稱自己沒有用錯人,「是她(孟羽童)自己的選擇。」
最後還不忘補刀:「現在很難說五年後是什麼樣。」
18日直播 | 圖源:抖音
有人評價董明珠和俞敏洪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前者永遠不會反思自己。
董明珠的失分項,不只」爹味太重」
偏執或許是董明珠做企業成功的要素,但在年輕人眼裡,這種永遠讓別人認同自己的思想顯然不靈了。
利用格力當網紅、接私活、不會寫文書,在董明珠給孟羽童總結的「三宗罪」里,最核心矛盾的矛盾是老闆覺得「孟羽童德不配位」。
其實,有范君可是看了那檔求職綜藝的,當初董明珠之所以在一眾優秀的候選人選中了孟羽童,就是看中了她的網紅特質。
之後孟羽童也確實和董明珠總是捆綁出現在格力的各種電商直播中。
圖源:抖音
還有格力內部人士透露,孟羽童在格力不僅要直播帶貨,還要在演講台上跳舞。
圖源:網絡
如果格力真的就是想找一個會寫公文的行政秘書,大可不必這麼大動干戈。
求職本就是雙向選擇,不合適解約就行了,沒必要一個追著「討債」,明明自己也是想恰流量這碗飯。
再來說孟羽童,不管是不是利用格力,成為網紅已經是既定事實。
就算當初收到offer的是其他候選者,在節目中的表現也足以讓她接廣子了。
圖源:小紅書
其實一開始孟羽童離職格力,很多人也覺得她忘恩負義,目光短淺。
畢竟「格力光環」的便宜她確實占了,但後來當大家知道她在格力5000-10000的工資,再看看她一年400萬的廣告費,就突然就釋懷了。
果然,能夠理解打工人的,只有打工人自己。
無論是擺爛、重開,還只是在拿回自己的人生,孟羽童選擇「抓住眼前利益」的做法顯然夠不上「可恥」。
比起嚼不爛、吞不下的大餅,擺在眼前的這杯羹多麼的真實。
圖源:微博
有網友甚至發出質疑:「如果員工不可以在業餘時間發廣告,那為什麼公司轉換賽道就可以裁員?」
企業為了發展,可以降本增效,怎麼到了員工這,就開始談夢想,談格局,談忠心?
除了董宇輝,什麼時候我們也配和老闆互表衷心了?
為錢打工不可恥
打工為的就是贖身
孟在公司內的業務水平一筆雕鑿,在外面賺得風生水起,說一句辜負公司栽培不過分。
但你夾槍帶棒,順勢指責年輕人的工作觀、金錢觀,甚至企圖大讓新加入格力大家庭的年輕人跟你一起同仇敵愾,就未免有些不太體面。
其實董明珠的翻車並非偶然,各種跡象表明,她確實是網絡心理領域的「小白」。
網際網路是去中心化的,無論你現實中多成功都會給你強行拉平。
名企和成就,完全不能成為說教的資本。
又想馬兒跑,又想馬兒不吃草。董明珠的「老闆邏輯」,顯然難以服眾。
在她心裡,「只想著掙更多的錢和行屍走肉沒差別,錢不應該是大學生的夢想。」
圖源:搜狐財經
沒錯,但錢是證明打工人工作價值的最直接體現。
不然拼死拼活,加班加點,偶遇暴雪地鐵故障,夜裡徒步十幾公里回家,難不成是為了行善積德嗎?
為錢打工不可恥,大家只是想活下去的普通人。
市場經濟下,工作的本質就是為了賺工資,這個道理可不是現代年輕人發明的。
「不談回報」的奮鬥精神,或許能給上有老下有小的七零八零後打打雞血,但是卻無法打動妄圖整頓職場的年輕群體。
一個企圖讓自己的意志在別人的青春上得到體現的老闆,走過的路,草都不剩。
圖源:《楊瀾訪談》
你的正義是我的正義嗎?
對於董明珠所有的指責,孟羽童輕飄飄回應了一句:感謝領導還能記得我,道不同不相為謀,您繼續,我先忙我的生活了。
顯然,在這漫長的互撕鬧劇里,孟羽童的態度是感恩、遺憾但不抱歉。
圖源:網絡
孟羽童的選擇是無數面對艱難職場路的年輕人的一種,是多元化生存手段的分母之一。
社會階層的固化讓年輕人的自我效能感下降。
既然再多的工作也不能為自己帶來晉升的機會,不如干一份事賺一分錢。
可老闆們卻覺得「離開平台,你什麼都不是!」
這明顯是和年輕人的一種思想錯位。
企業作為一個平台,應該為個人成長提供支持和包容。
當然還有合理的收益、認同和尊重,而不是一個「家長」,動不動就要跳出來宣誓主權。
而在面對被質疑思維老化,董明珠則表示:難道年輕人就該自由散漫?不講規矩?想幹啥幹啥?以自我為中心?
別說年輕人,連不年輕的有范君拳頭都硬了。
圖源:搜狐財經
這種盲目給年輕人貼標籤的做法,實在不討喜。
對於新思想、新事物的態度,老一輩的企業家更應該給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不能還是用幾十年前的管理理念。
很難想像,依董姐的性子未來會如何領導Z世代新青年高科技創新。
不理解年輕人的董明珠還能帶領格力創造奇蹟嗎?
難不成非要像東方甄選一樣,搞得股價跌了才肯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