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出馬,也不靈了?

2022-04-08     24樓影院

原標題:海清出馬,也不靈了?

中國人的家長里短往往離不開幾件事:買房、結婚、生娃、婆媳關係……其中,又以「買房」最是挑動神經。

因為物質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買房又被很多人視作是家庭的根基與來源:有瓦遮頭便是家。

剛剛結束的熱門劇《心居》,講得就是一個與買房有關的故事。

《心居》的導演滕華濤,在電視劇領域有著不錯的造詣,海清主演的很多經典作品都出自他之手:《雙面膠》《王貴與安娜》《蝸居》。

這些家庭劇曾穩准狠地切中觀眾痛點,在當時引發觀劇潮。

2011年拍出黑馬《失戀33天》後,滕華濤開始將工作重心轉向電影,並於2019年因《上海堡壘》票房口碑雙失利而遭受事業重創。

《心居》是他時隔多年重回小熒幕的第一部作品,算是一個「新的開始」。

滕華濤

為了重整旗鼓,滕華濤為《心居》招攬了不錯的創作班底:演員集結了海清、童謠、張頌文等實力派,劇本改編自魯迅文學獎獲得者滕肖瀾創作的同名小說。

演員陣容華麗,外加優秀原作打底,使得《心居》透露著一股紮實勁兒。

《心居》延續了《蝸居》對國內買房難的關注,雖無《蝸居》的鋒芒,卻也折射出了國人被房子「綁架」的唏噓百態

劇集一開始,就用一段馮曉琴(海清 飾)的獨白奠定了基調:在上海,買什麼樣的房子,就是什麼樣的人,至於租房的,那都是無根的浮萍……

馮曉琴和顧清俞(童謠 飾)是一對姑嫂。

馮曉琴比顧清俞大兩歲,是顧清俞的弟媳。

馮曉琴是安徽人,20歲時她來上海找機會,把婚姻視為實現階層跨越的唯一跳板,嫁給了顧清俞的弟弟顧磊。顧磊長相一般,沒錢、沒本事、沒主見、窩囊,唯一優點是有上海戶口。

顧清俞的「硬體條件」比馮曉琴好很多,既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也是顧家最出息的孩子,是個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平日裡,她接觸的都是兩百億的項目,一單能賺七八百萬,且身邊追求者眾。

將兩個天差地別的女人拉扯在同一屋檐下,將隱形的階層差別、倫理糾紛雜糅在一個家庭的買房問題里,自帶暗涌,且張力無窮。

這是這部劇最大的妙處所在。

劇集一開頭,導演就用一組交叉蒙太奇,交代了兩姑嫂平淡且普通的一天。

身為家庭主婦,馮曉琴的一天,從菜場砍價開始,她會幹脆利落地料理早餐,伺候一家老小。

身為獨立女性,顧清俞的一天,伴著舒緩的音樂開始,做瑜伽、搞穿搭,光新亮麗地迎接新一天。

《心居》的敘事矛盾,並沒有建立在絕對的二元對立上,而是建立在不同立場的價值差異上。

觀看過程中,觀眾會根據自身經歷下意識地代入馮曉琴或顧清俞的角色立場,對劇中的家庭矛盾展開爭論。

馮曉琴為了在上海立穩腳跟,用了八年時間,把自己熬成了顧家的保姆。眼看孩子要上學,馮曉琴想買一套學區房,讓丈夫顧磊去和姐姐借首付。

雖說是借,但不如說是要,因為顧磊夫婦卻並不具備償還能力。姐姐顧清俞將這一切全都看在眼裡。富有的她,並不想借錢給弟弟一家。

在她看來,弟媳是外人,如果兩人日後離婚,房子落到外人手裡,她豈不是白白吃虧?

血緣,是馮曉琴與顧家疏遠的最大隔閡。

馮曉琴和顧磊身前身後圍繞的,是不同的血緣關係。明面上,一家人相親相愛;背地裡,馮曉琴和顧家都在為各自的血緣織網。

馮曉琴先把高中畢業的妹妹接到顧家住,請顧家為妹妹介紹工作和男友,然後又處心積慮地籌劃把老家的父母、弟弟接過來,在上海紮根。

而顧家上下,同樣也沒好到哪兒去。顧父、顧磊、顧清俞多次在馮曉琴背後開小會,會議主題往往是教顧磊如何提防妻子。

後來,甚至因為開小會,間接導致了顧磊在與馮曉琴吵架時意外死亡。

顧磊的死,直接讓顧家分崩離析,開啟了一系列的家庭裂變。

馮曉琴首當其衝,無論婚姻情感還是買房夢,全都遭遇滅頂之災。

儘管深陷劣勢,但她並甘心。她反過來指責顧清俞對她家過度干預,致使顧磊意外慘死。

她問得擲地有聲、喊得聲嘶力竭,用極具壓迫感的氣勢與情緒來掩飾自己的理虧——她必須把顧磊的死亡責任分攤出去,只有這樣她自己的良心才會好過一點,她和顧家人的關係才不會僵化,兒子的未來才可以仰仗爺爺奶奶一家。

這段戲被海清演得極好,演出了一個絕望寡婦的硬氣與精明,有一種被生活磨礪出的粗糙感。

丈夫死後,馮曉琴獨自擔起養兒重擔,送外賣餬口。

堅韌如馮曉琴,她當然不會就這麼屈服。接下來,她如何絕境逆襲,獲得自己的「心中居所」?如何在上海這座大都市,找到真正的歸屬感?

這些疑問,無疑構成了該劇最大的看點。

馮曉琴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房奴形象

有意思的是,自2009年《蝸居》問世以來,海清已經演了不少房奴。

《蝸居》里,她飾演的郭海萍,一邊指責丈夫不求上進,一邊從牙縫裡省錢,最後靠東拼西湊、到處借錢勉強買下了上海周邊偏遠地段的房子。

《安家》里,她飾演的宮蓓蓓,即將博士畢業,為了多賺錢改善居住環境,不惜頂著孕肚坐在馬桶上寫論文。

這些角色,都是被高房價異化出的悲劇人物,都在思路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安居太難,眾生皆苦。

只不過,細分下來,她們又有著很大的不同。

郭海萍和宮蓓蓓都是高知群體,而馮曉琴卻是實打實的底層群體。

《蝸居》里的房子不只是安身之所,更是指代名利、物慾、權力的象徵符號。而《心居》里的房子,看起來則更為純粹,是安身立命、有所歸依的「心之居所」。

雖然都是就買房議題所展開,但《蝸居》和《心居》的落腳點卻有很大不同。

《心居》沒有《蝸居》那種批判現實主義的野心,而是圍著家長里短所打轉,用一個中庸的主題裝點門面:心在哪裡,家就在哪裡。

換句話說,《心居》走得依然是家庭倫理劇的老路,沒有新鮮的故事,也沒有深邃的思考,只是用一些聳動的倫理話題博眼球:全職主婦VS獨立女性,姑嫂關係,買房困境,婆媳關係,鳳凰男……

劇中很多設置,都離地千里,有大撒狗血之嫌。

比如,顧清俞為了獲得買房資格,要花錢找人假結婚,結果她因此重逢了她苦苦等待的初戀白月光。初戀世家出身,後來家道中落混得不盡人意,與顧清俞社會地位懸殊。

又或者,顧小琴的妹妹在顧家長住卻沒有招致顧家人反感。馮曉琴到處託人給妹妹找工作,說她有能力,一定能留在上海。原以為,她妹妹有什麼過人之處,結果妹妹連大學都沒念過,平時只在便利店打零工。

結合原著來看,《心居》後面還會出現更多狗血情節。

一會顧清俞拿了「大S」的劇本,和初戀閃婚又閃離;一會馮曉琴又拿了單親媽媽的苦情劇本,在老家蹦出一個15歲的兒子。

這些充滿戲劇性的劇情安排,將觀眾從原本接地氣的日常生活中一腳踹開。

劇情過半,你會發現這部劇有著明顯的割裂感:一方面,它有腳踏實地的真實面,講不同價值觀之間的碰撞;另一方面,它又有故作高明的虛偽面,刻意製造熱點話題,為了上熱搜而上熱搜。

客觀來說,和時下同類劇比起來,《心居》並不遜色。但和滕華濤十幾年前導演的舊作比起來,它卻有著肉眼可見的疲軟——沒有直擊痛點的深沉,只有大撒狗血的槽點。

看劇過程中,我們會被劇情帶節奏,會氣血上涌,會情緒化地罵劇中女人算計、男人勢利。可看完之後,真正能留下回味的東西,卻幾乎沒有。

這部劇有豪華的創作班底,有優秀的文本基礎,有不錯的選材角度。對於這樣的作品,我們理應抱有更高的期待。

但就目前的觀感來說,它顯然未能達標,只是一部止步於安全區的平庸之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78a10711281cb70c9129f842c021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