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殺死了韓國電影?

2023-09-28     正解局

原標題:誰殺死了韓國電影?

「再過兩年,韓國可能無本土電影可看!」

最近,韓國電影人發出警告。

從攀上巔峰到搖搖欲墜,誰殺死了韓國電影?

韓國電影,在全球電影行業中占有一席之地。

正如好萊塢的商業片、印度寶萊塢的音樂劇、香港的警匪片一樣,韓國電影也有自己的特點——現實主義題材。

題材敏感、貼近現實,是韓國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特點。

這類影片,往往圍繞社會熱點,力圖展示韓國人真實的生活面貌,剖析人性,揭露社會現狀,進而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和反思。

就拿《寄生蟲》來說,這部電影劇情精巧、視角獨特,剖析了人性和社會問題,深刻地反映韓國當下的貧富懸殊與階級分野甚至對立。

《寄生蟲》豆瓣評分

類似的還有,以根據上世紀80年代震動韓國的華城連環殺人案改編拍攝的《殺人回憶》,根據1991年發生的「李亨浩綁架事件」改編的《那傢伙的聲音》,以2000年至2004年間發生於光州一所聾啞障礙人學校中性暴力事件為藍本拍攝的《熔爐》,以2009年韓國的「張紫妍事件」為藍本拍攝的《玩物》……

這些電影將藝術和現實生活結合,不僅在韓國國內引起了轟動,也成就了韓國影片在國際電影行業的地位。

可以說,叫好又叫座。

前面提到的電影《寄生蟲》,先是在2019年將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收入囊中,後又在2020年的第92屆奧斯卡獎上斬獲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國際影片以及最佳原創劇本四個獎項,成為奧斯卡史上首部拿到最佳影片的非英語影片。

一部外語片能獲得如此多的獎項,開創了好萊塢的歷史。

《寄生蟲》拿下奧斯卡四個獎項

《寄生蟲》拿獎拿到手軟,票房也不差。

該片於2019年5月30日在韓國上映,不到3天時間,其觀影人次就突破了230萬,並連續六天奪得韓國票房冠軍。

上映53天後,《寄生蟲》就一舉突破1000萬觀影人次,票房達近億美元。

要知道,韓國總人口不過5000萬。

放到中國來,相當於近3億人次走進電影院觀看此片,票房預計超百億元人民幣。

更為難得的是,這些反映社會現實的影片,改變了現實,推動了社會進步。

比如,《熔爐》上映後,案件調查被重新啟動,相關罪犯被改判,學校被關閉。

《熔爐》劇照

影片上映同年,韓國國會通過了又名「熔爐法」的《性暴力犯罪處罰特別法部分修訂法律案》。

又如,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素媛》,促成了韓國於2012年推行對性侵犯化學閹割的做法。

2019年,可以視為韓國電影的巔峰之年。

2019年之後,韓國電影,就開始搖搖欲墜了。

這裡,我們來看一組數據。

一是產量。

正常年份,韓國電影一年的拍攝數量在200部以上。

2017年,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76部。

2022年,韓國電影產量下降到了108部。

今年更慘,上半年僅9部電影開工拍攝,全年預計產量不超過20部。

2015年、2016年、2017年和2022年的韓國電影產量對比

二是票房。

從整體票房看,2019年韓國電影票房總收入達到1.91萬億韓元,創造了韓國電影史上的最好成績。

2022年,總票房達到了1.16萬億韓元,只有3年前的60%。

更值得的關注的本土影片的市場份額。

2019年,韓國本土影片占據了51%的市場份額。

2022年,占比只有19.5%,創下了二十年來的新低。

另一個佐證的數據是,2019年,韓國電影票房前30名,有19部是韓國本土電影。

2023年,韓國市場票房TOP10中,只有2部本土電影。

這表明,韓國本土電影的市場份額在下降。

三是盈利。

2019年,韓國票房最高的19部本土電影中,有14部盈利。

今年,截至8月11日,韓國只有《犯罪都市3》《走私》這兩部本土電影盈利。

注意,這裡的盈利,指的是沒虧損,並非賺了大錢。

由此可見,韓國電影,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是崩盤。

拍電影賺不到錢,盈利前景不明,投資方自然會謹小慎微。

最終導致韓國下半年無新片獲得投資。

這才有人發出「再過兩年,韓國可能無本土電影可看」的警告。

影視製作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

韓國最大電影公司CJ娛樂,耗資280億韓元的大製作《月球》,上映一周僅僅41萬觀影人次,預計最終觀影人次可能達不到50萬,不到收支平衡點的十分之一,將成為集團歷史上虧損最大的電影。

其他電影也接連撲街,CJ娛樂今年第一季度虧損503億韓元,第二季度虧損304億韓元。

其他影視、院線公司也極度悲觀,直言當下韓影面臨巨大的危機。

短短三年,韓國電影為何遭遇如此劇變?

首先要怪疫情。

疫情期間,密閉場所電影院是最受衝擊的地方之一。

現在雖然可以進電影院了,但很多人丟掉了看電影的習慣。

具體表現在觀影人次上,2019年,韓國電影市場中的總觀影人次為2.268億;2022年為1.13億人次,僅約為2019年的49.82%。

2023年上半年,觀影人次為1.02億,仍未恢復元氣。

與疫情前(2019年)相比,總銷售額和觀眾人數的比率

觀影人次少了,為了維持經營,電影院不得不提高票價以自救。

疫情後韓國經濟下行,韓國國民手頭的錢少了,只好縮減看電影的消費。

電影票漲價,讓觀眾在影片的選擇上變得謹慎,更多地會選擇一些「大片」。

所謂的大片,就是大製作、大場景。

與好萊塢影片相比,韓國電影在這方面不占優勢。

正如上文分析的那樣,韓國電影的主流是現實主義題材,偏愛「黑暗敘事」。

時間一長,此類影片又難免套路和模式化,觀眾也會審美疲勞。

反觀好萊塢影片,《銀河護衛隊3》《疾速追殺4》《速度與激情10》等都是大片。

2023年上半年韓國票房排行榜

內憂外患,這便是韓國電影搖搖欲墜的原因。

如果說,越來越多的觀眾選擇看好萊塢大片,是「疥癬之疾」,那麼,越來越多觀眾選擇看Netflix,就是「心腹之患」了。

據Mobile Index顯示,2022年Netflix在韓國流媒體的市場份額達到了38.2%,遠超本土平台Tving的13.1%。

消費縮減大背景下,與看一次買一張票的電影消費相比,Netflix會員更有性價比。

電影院是影片的主要銷售渠道。

大批觀眾拋棄影院,投入Netflix的懷抱,韓國電影立足的根基被動搖了。

不過,凡事都要看兩面。

Netflix動搖了韓國電影的影院根基,卻也為其打開了另一扇窗戶。

最近幾年,藉助Netflix,韓國電視劇頻出爆款,海外影響力大為提升。

2021年,《魷魚遊戲》創下了全球收視第一的紀錄。

今年的《黑暗榮耀》,也碾壓了同期非英語類劇集,位列全球第一。

數據顯示,Netflix近五年來在韓國投資產生了5.6兆韓元(約42億美元)的經濟效益,賺得盆滿缽滿。

Netflix在韓國的投資

本土市場崩盤後,韓國電影人正在抱緊Netflix,Netflix也在布局韓國電影業。

Netflix是全球最大的流媒體平台,有錢有流量,缺的是優質內容。

韓國電影工業體系健全、題材成熟、成本低廉,缺的是廣闊的市場。

兩者可謂各取所需,一拍即合。

韓國電影,可以拿Netflix的錢,藉助Netflix的平台,走向廣闊的國際市場。

這遠比守著韓國本土狹小的市場更有「錢途」。

需要注意的是,與以前相比,韓國電影業的角色,更像是一個拿錢幹活的「打工仔」。

喪失了獨立性與話語權,也意味著將從「韓國創造」退化到「韓國製造」。

韓國電影還是以前的韓國電影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5fa2f554c3fdfa5bdde7ca1de0a03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