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重溫《入殮師》的過程,都是重新思考人生的機會

2022-04-22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每一次重溫《入殮師》的過程,都是重新思考人生的機會

本文作者:秋葉飄零

我膽小,看片名《入殮師》有點那個。還好,東瀛唯美,沒啥視覺刺激。看完,有種感動和溫馨,還有一絲釋然。

此片拍於十多年前,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它觸及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問題——生與死、靈與肉,容易引發情感共振和心理共鳴。

還有,通過主人公大悟(這名也有深意)的職業轉換,揉進西方經典音樂。無論東西,作為個體,從生到死,殊途同歸,也是力求走向世界的走心之處。

大悟原在東京某樂團拉大提琴,樂團散夥。小倆口回到男方的故鄉,一個小地方。有媽媽留下的老宅,可省房租。

大悟在報上瞄到一份工作,看似與旅行有關,去面試。見到社長,彼溫文儒雅,委婉含蓄微言大義,說明送逝者上路的重要意義。大悟勉強接受,權且為了一份高薪——日薪50萬。

跟著社長,頭一回上班,運氣極差,碰上一個死去兩周才被發現的獨居老太。沒出現讓人提心弔膽的畫面,大悟的表情和嘔吐,足以表現那場景的不堪。

下班路上,被人指點,身上有味。趕緊下了公交,鑽進澡堂。卻是舊友一家如沐春風的接待,以為他還是陽春白雪一族。

回到家裡,沒事人似的,裝。但在飯桌上面對一盤血絲呼拉的雞肉時,裝不下去了,大嘔。繼而抱著妻子傷心不已——人生不易。

夜半時分,只想拉琴,如泣如訴的世界名曲,《殤》。確實傷感,天上地下。

堅持上班,又去了幾家,見習。社長一絲不苟的儀式化工作,恭敬莊重溫柔細膩的態度,逝者家屬的感激涕零千恩萬謝,讓他有所觸動,這是一樁有意義有價值的善舉。漸漸地,由衷接受了送行人的社會角色——幫助往生者體面美麗地完成最後的謝幕。

後來,妻子知道了,朋友知道了,走的走,散的散,雖有動搖和難堪,都沒使他回心轉意。畫面在工作和拉琴的反覆轉換中對比喻示,提琴師和入殮師看似天壤之別,實則相通,都是撫慰人心和正常生活的一部分,並無高下貴賤的鴻溝。

讓他「大悟」的一場戲,是妻子要走,不得已去辭職,頭回登上會社二樓。社長坐在綠意蔥蘢花木環繞中,忙著美味燒烤,身後是亡妻的遺像。那是他送走的第一個人,此後,就乾了這行,九年了。

什麼也不說,陪著社長,品嘗佳肴,夾起一團魚仔,「這也是遺體」,「要吃就吃最好的」。一切都在不言中,頗有禪意。

妻子總算回家了,適逢澡堂老闆娘過世,一起去送行。目睹他乾的差事,簡直是一種既有技術含量、又有愛心奉獻的神聖之舉。

在跪了一片的家屬面前,不能讓逝者露體,要完成擦身、化妝、更衣、納棺的步驟。一招一式,乾淨利落,堪稱一齣戲劇化的人生落幕。賦予逝者安詳的精緻妝容,給家人留下最後的美好印象。

日本人的精緻講究,我沒想到,甚至用在了這裡。生老病死,哪一環都不湊合馬虎。

不消說,妻子朋友,愛情友情,都在一團神聖肅穆的悲痛和感動中,融化了,回來了。

我邊看邊猜,沒準兒社長就是大悟六歲時離家出走的父親,最後由他送行。果然,父親出現了,以報喪的形式,卻是海邊謀生的一個苦力。腦洞開得有點大了。

一直痛恨老爸的大悟,架不住妻子勸求、同事懇求,臨走,社長遞上車鑰匙,還送了口棺木。

去了,看了,還是想不起當初的面容。實在看不過眼,憤怒地推開兩個象搬木樁的莽漢,妻子自豪地說:我丈夫是入殮師。

他活動死者僵硬的雙臂,欲將其雙手交叉握在胸前。掰開手指,一顆光滑的小石頭,是兒時與父親交換的「石頭信」。睡中長逝,可見夜夜攥在掌心。

接下來,為其剃鬚,淚眼婆娑。往事浮現,面容清晰,恨意沒了,親情也終於回來了。

一個簡單的人生故事,傳達出不簡單的人生思考。人們有意無意淡化醜化有關死亡的一切,因恐懼醜陋而迴避,而憎惡?

片中通過入殮師的舉止神情,把送行逝者變成了一種充滿溫情的藝術。片尾,黑屏,演職人員名單字幕滑動,疊在一束聚光背景上:大悟料理照拂往生者,動作優美類似表演,恍如神秘幽冥中的一團光亮,燭照通向那個世界的門徑。

不好理解的人物,是大悟的父親,情感深沉,怎會拋妻離子,與女招待私奔?當年開著咖啡屋,喜愛西方古典音樂,留下大量唱碟,逼著兒子學琴,最終牽腸掛肚孤零零走向生命盡頭。一時孟浪,一生愧疚?珍藏著家裡的地址,執拗地不肯回去。而大悟的母親,一直珍藏著丈夫的唱片。兩地相思,一種離愁,日本男人這麼死要面子活受罪?

還有,大悟年輕的妻子,因丈夫從事「不正常」的工作,一氣之下回了娘家,又如何回心轉意?只因發現懷孕,認命了?

全片情節安排也有匠心。開頭,大悟與社長為一年青貌美的自殺女孩入殮,擦洗時,摸著卻是個男兒身。顯然是個噱頭,引人好奇。

人間百態。那些只露一面的逝者家屬,在入殮過程中表情態度的前後變化,折射出家庭氛圍、夫妻關係、孩子教育、同性戀等問題,拓展了社會表現面。當然少不了粗暴語氣鄙夷目光和不中聽的話語。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4e7238180d1d33bee6ee231311d8f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