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離世卻被罵的女網紅,給所有父母敲響了警鐘

2022-10-13     窈窕媽媽

原標題:突然離世卻被罵的女網紅,給所有父母敲響了警鐘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一條新聞,看得我不勝唏噓。

事情發生在河南鄭州的一個手機店內。

男孩看上一款手機,媽媽表示自己三個月的工資才能買得起,拒絕了孩子的購買要求。

下一秒,男孩拽住媽媽頭髮,惡狠狠地沖媽媽拳打腳踢

離譜的是,儘管被孩子一頓暴揍,但媽媽並沒有還手,只是哭泣著求兒子別再打了。

看完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而這位媽媽的行為也似乎暴露了家庭教育中的問題所在:

一個從小缺乏約束、毫無規矩的孩子,會逐漸長成自我為中心、自私霸道的「熊孩子」。

愛與規矩並行,才是一個家庭最好的家教。

不被規矩約束的孩子,很容易做出逾矩的行為,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

一女子發微博控訴,自己在影院觀影時,后座的一個小男孩無故對著她的凳子狂踢了20多分鐘。

她多次制止,未果。

沒想到,爸爸不僅不管教孩子,還用座椅後背砸向她的後腦勺。

她換了個位置,忍痛看完電影。

電影散場後,她找到這家人,想要一句道歉。

孩子爸爸毫無愧疚之意,還放出狠話:「信不信我一巴掌打死你」。

無奈,女子報警並驗傷。

經檢查,女子傷得不輕,還有腦震盪的可能。

最終,孩子爸爸被行政拘留並處罰。

真是大快人心。

我見過很多家長,像這位爸爸一樣,把撒手不管當靜待花開,把溺愛當成快樂教育,最終養出沒有規則觀念的孩子。

《家庭教育》一書中寫到,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規矩的自由叫放肆。

不守規矩的孩子,往小了說,難以規範自己的言行;往大了說,難以遵守社會公德;往長遠了說,可能毀掉自己一生。

安徽合肥,一名「陽性」大學生在隔離期間多次違規翻牆外出旅遊,參加聚會,最終導致多所大學因他按下暫停鍵,甚至波及了整座城。

警方對他依法拘留,並立案調查。

他本可以開啟美好人生,卻因為不守規矩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實在可惜。 

守規矩的人,心中有底線,才不至於毀了自己。

11月7日,一名網紅女騎手出車禍,當場死亡。

得知原因,網友不止惋惜,更有氣憤。

原來,女騎手不僅超速行駛,還越線、逆行,導致對面躲閃不及,這才發生車禍。

眼尖的網友扒出,她佩戴的頭盔也是山寨的,根本沒什麼防護能力。

這不是她第一次不守規則了。

在此之前,她就多次越線,逆行。

網友好心提醒,她也只是當耳旁風,依舊我行我素,在交通規則之外瘋狂試探,終釀大禍。

如果她能遵守規則,敬畏生命,這場悲劇就不會發生。

規矩,是底線,是分寸。

李玫瑾說,孩子在6歲之前,要給他立好規矩。

那麼,什麼時候開始合適呢?

一般來說,孩子2歲左右,就能開始給他立規矩了。

這個年紀的孩子有自主意識,又能進行簡單的交流,這時候開始,也能幫助孩子較早形成規則意識。

不少家長以為,立規矩就是告訴孩子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

但是,這不叫立規矩,更像是命令。

立規矩,還是有很多講究的。

如何給孩子立規矩?

孩子要參與規矩的制定,確保他有知情權和決定權

有讀者在後台留言說,給孩子立規矩,孩子不願意遵守,她都要愁死了。

一問才知道,規矩都是家長單方面制定的,這也難怪孩子不樂意配合。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看電視或者玩手機,都是二話不說,直接關掉電視、拿走手機,所以孩子的反抗情緒會特別激烈。

立規矩,大人和孩子一起商量出來的才算數。

我的做法,希望能給你們一點參考。

為了幫孩子減少對手機的依賴,我跟孩子商量一天看手機的次數和時長。並說好每次開始看之前定好鬧鐘,鬧鐘一響,自覺關掉。

他可以自己決定什麼時候看以及看什麼(在適合他看的節目的前提下),這方面我不會幹預。

如果他違反約定,第二天玩手機的時長會減少一半。

我會在時間結束之前10分鐘左右提醒他一次,強化他到點就要關掉這種意識。

效果出乎我的意料,基本鬧鐘一響,兒子不管看到哪裡,就會立馬關機。

所以給孩子立規矩,要讓他參與進來,提前知道規則的內容,當他有被尊重、被關注的感覺,就會願意遵守。

並且適當提醒他,慢慢強化他的規則意識。

規矩要適度,大人和孩子的需求都要考慮

我之前接觸過一個家長,她把規矩定得特別多,特別細,比如幾點要做什麼,每天吃什麼、見了人要怎麼打招呼……

結果,孩子犯錯太多,就不願意遵守了。

其實,她也很累,經常要盯著孩子有沒有出錯,也挺崩潰。

我告訴她,如果規矩限制太多,反而發揮不了作用。即便給孩子立了規矩,也要尊重他的自由發展空間。

不知道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孩子把玩具扔得家裡到處都是,你讓孩子每次玩完都要把玩具擺回原位,孩子剛開始還聽話,但堅持不了幾次就放棄了。

最終,孩子玩得不痛快,你管得也心累。

這方面我們可以學學應采兒,她給兒子的規定是,房間是自己的可以隨便放,但是客廳是大家的,不可以放玩具。

孩子愉快地遵守約定,堅決不把玩具帶到客廳。

所以,她家客廳總是一塵不染。

這就是父母和孩平衡的結果,既不過多干涉孩子、在規則中給孩子保留一定的自由度,也保證了自己生活的有序性,執行起來也更輕鬆。

明確獎懲制度,並嚴格執行

不少父母表示,立規矩容易,但是執行起來太難。孩子一哭鬧就心軟。

對此,我總結的經驗是,要溫柔而堅定地執行。

我和兒子約定好,吃飯時不看動畫片。

然而,他只堅持了幾次就又哭又鬧,嚷嚷著不給看就不吃。

家裡老人勸我,就讓他看吧。

我解釋,如果一哭就滿足他,其它事他也會這麼做,不能養成這個壞習慣。

我跟兒子再次強調:現在是吃飯時間,不能看動畫片,要遵守我們之間的約定哦~

我說完之後,孩子繼續哭鬧。

亮明原則之後,我開始執行溫柔政策:媽媽知道你看不到動畫片很難受,你想哭就哭吧,哭完應該就舒服多了。

或許是得到了我的理解,他的情緒平靜了一些。

我再次表明態度:哭在我這裡起不到效果,乖乖吃完飯,然後你就可以看動畫片了。

意識到哭不能當作「武器」,孩子漸漸平靜下來,乖乖吃完了飯,我也按照約定讓他看了動畫片。

切忌不要因為家裡其他人「打圓場」而妥協。

規矩不止約束孩子,大人的榜樣作用同樣重要

前兩天,一位媽媽給我講了這麼一件事。

幼兒園老師反映,她家娃經常把別的孩子打哭。

她趕緊告訴孩子打人是不對的,不能再打人了。

孩子嘴上說著改,但跟小朋友爭執還是會忍不住動手。

一次,她和老公爭吵,情急之下朝著老公後背使勁打了兩下。她習以為常,絲毫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結果轉身發現孩子就在旁邊看著,她才意識到,孩子的暴力傾向很有可能是從自己這裡學的。

沒錯,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

要求孩子早睡,自己卻天天熬夜;

要求孩子不玩手機,自己卻抱著手機不放;

……

你什麼樣,孩子就什麼樣。想要孩子守規矩,家長得先把榜樣立起來。

某次坐高鐵,有個小孩大聲喧譁,在座位上蹦蹦跳跳一刻也不消停。

本想提醒家長管管孩子,發現孩子家長用最大音量外放短視頻,我又把話咽了回去。

家長自己都不照顧他人的感受,又怎麼會把孩子教好呢?

育兒先育己,給孩子立規矩,家長更要以身作則。

教育學博士王濤在《規矩與愛》一書中寫道:真正的規矩是體現愛的規矩,真正的愛是帶著規矩去愛。

孩子不能肆意生長,也不能過於拘束。

溫柔而堅定地立規矩,才能養出有教養的孩子。

看完這篇文章,可能很多父母一時半會不能很好地立規矩。

不要急,每一個育兒知識,從吸收、內化、到實踐,都需要一個過程。

每天看讀者留言,我發現不少媽媽內心非常焦慮:孩子寫作業慢啦、社交能力不強啦……

我想說的是——

放輕鬆。

說到底,育兒方法只是橋樑,最好的養育還是我們對孩子的愛

相信孩子,也相信自己,我們一起成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4c315cf1596fb6c6d2de71fe0f671f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