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人民幣背後的地理知識 谷地多夜雨

2023-09-17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那些人民幣背後的地理知識 谷地多夜雨

微信公眾號原群發和發布功能已升級為「發表」

更多內容請移步譚老師地理工作室公眾號主頁

點擊放大鏡,輸入關鍵詞,可以查詢更多內容

人民幣是我們國家的貨幣,但你知道嗎,歷代人民幣背後蘊藏著豐富的地理知識。從紙幣上的山川河流,到圖案中的名勝古蹟,人民幣無處不體現著我們國家的自然歷史和文化,今天,讓我們一起探索人民幣背後的地理人文之美吧!

壹角正面是高山族和滿族男子頭像,幣背為國徽。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和福建省,人口只有三千多人。滿族是我國目前第二個人口突破1000萬的少數民族,他們主要分布在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北京等省市。

貳角正面是布依族和朝鮮族婦女頭像,幣背為國徽。布依族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大約有250多萬人口。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的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等省,人口200萬左右。

伍角正面是苗族和壯族婦女頭像,幣背為國徽。苗族是我國人口比較多的少數民族,共有近800萬人,他們主要分布在貴州、雲南、湖南、廣西和四川等省區。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有1600多萬人,主要分布在廣西和雲南等省區。

壹圓正面是侗族和瑤族婦女頭像。侗族人口也有250多萬,主要聚居在貴州、湖南和廣西等省區。瑤族主要分布的省區是廣西和湖南,人口有220多萬。幣背圖案是萬里長城。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似一條巨龍,盤旋於起伏延綿的群山峻岭之巔,氣勢磅礴,雄偉莊嚴。

貳圓正面是維吾爾族和彝族婦女頭像,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另外湖南省也有少量的分布,維吾爾族的總人口接近800萬,他們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彝族的總人口超過了700萬,他們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雲南省。幣背面是海南的「南天一柱」景觀。「南天一柱」位於海南省最南的三亞市海邊,面朝大海,背靠山岩。它是海南著名的旅遊勝地。遊人漫步茂林繁花之中,徘徊於「南天一柱」海灘之上,別有一番情趣。

伍圓正面是藏族和回族男子的頭像。藏族群眾大多信仰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講藏語,從事高原畜牧業,藏族總人口在550萬左右。回族是我國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寧夏、甘肅、河南、新疆、青海、雲南、河北、遼寧、北京、內蒙古、天津、山東、和陝西等省區市,人口超過了900多萬,群眾大多信仰伊斯蘭教(在我國又稱清真教)。回族和主要姓氏為:白、馬、以、麻,幣背圖案是壯觀的「長江巫峽」。巫峽全長45千米,從重慶巫山縣的大寧河口,到湖北巴東縣官渡口。船行其間,兩岸青山連綿,群峰如屏。時而大山擋前,時而峰迴路轉。著名的巫峽12峰中最誘人為神女峰,亭亭玉立,令人神往。

拾圓正面是漢族和蒙古族男子頭像。漢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91%,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蒙古族人口在500萬以上,主要分布在內蒙古、遼寧、新疆、吉林、黑龍江和青海等省區;蒙古族的傳統節日是那達慕大會。幣背為珠穆朗瑪峰圖。珠穆朗瑪峰位於喜馬拉雅山中部,海拔8848米,像座巨型金字塔,聳立在群峰之上,氣勢不凡,景象壯觀,為世界第一名山,是世界上任何山峰都無法與其相比的。

伍拾圓正面是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頭像。幣背是黃河壺口瀑布壺口位於山西吉縣西南25千米處的九曲黃河河床中,是全國第二大瀑布。

壹佰圓正面是四大偉人頭像,幣背是井岡山主峰圖。它位於湘贛兩省邊界,屬井岡山市,在羅霄山脈中段,有大小峰巒500多座,最高山峰海拔1841米。井岡山集自然風光和革命紀念地於一體,有奇峰異石,流泉飛瀑,浮雲薄霧,高山田園,更有很多革命遺址,形成了獨特的旅遊景觀。

地質與地貌

第四、五套人民幣背面主景圖案中的自然景觀的形成與地質作用有關。

地質作用,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第四套人民幣拾圓背面主景圖案珠穆朗瑪峰、一百圓背面主景圖案以及第五套人民幣伍圓背面主景圖案泰山,它們的形成主要是內力作用造成的。

從地質構造上講,珠穆朗瑪峰所處的喜馬拉雅山和井岡山所位於的羅宵山都屬於褶皺構造。特別是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86米,是世界上第一高峰,其形成於4000萬年前新生代第三紀喜馬拉雅構造運動中,在兩大板塊相撞時成為世界之顛。

泰山屬於斷裂構造,是斷層一側上升的岩塊形成的塊狀山地。

第四套人民幣貳圓背面主景「南天一柱」,伍圓主景圖案長江巫峽,伍拾圓的黃河湖口瀑布以及第五套人民幣貳拾圓的桂林山水,它們的形成主要是外力作用造成的。其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波浪的侵蝕作用。

當然所有的自然景觀都是由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地貌主要指地表形態的起伏特徵,它和地質構造有著密切的聯繫,根據形成原因不同又分為多種類別,珠峰、井岡山、泰山屬於由斷裂、褶皺等內力作用形成的構造地貌;長江巫峽、黃河壺口瀑布則是由於河流侵蝕作用形成的河流地貌;桂林山水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它主要由流水對岩石的化學容蝕作用形成的,「南天一柱」則是海岸在波浪長期侵蝕作用下形成的海蝕地貌。

在四川、西藏、貴州許多河谷、盆地地形中,夜雨也都非常多,比日雨還多。在西藏拉薩、河西走廊的敦煌、馬海一帶,夜雨率超過80%。青海柴達木盆地東部和湟水河谷上游等地夜雨率也都大於70%。

河谷多夜雨。這是一種自然現象,也是一種常識。可是為什麼谷地多夜雨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谷地多夜雨的原因。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谷地多夜雨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谷地夜雨的形成原因:

(1)河谷地形,空氣中水汽含量大;

(2)夜間山坡因輻射冷卻,其降溫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氣更快,形成高密度冷空氣;

(3)冷空氣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迫使谷底暖濕空氣抬升,易形成降雨。

(1)河谷地形,空氣中水汽含量大;

(2)夜間山坡因輻射冷卻,其降溫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氣更快,形成高密度冷空氣;

(3)冷空氣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迫使谷底暖濕空氣抬升,易形成降雨。

用語言加以描述的話可以這樣去解釋:河谷中的空氣,水汽含量大;進入夜間,河谷邊上的山坡,海拔相對高,地勢較開闊,熱量散失快,冷卻快。其降溫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氣更快,所以氣溫低,空氣收縮下沉,形成局部高密度冷氣團;然後冷氣團就沿坡地向下流入谷底,因冷氣團性質都比較重,所以沉積在谷底,迫使谷底暖濕空氣抬升。而暖濕空氣在抬升的過程中,氣溫越來越低,遇冷凝結,形成降雨。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各地的谷地夜雨成因稍有差異,但基本上形成主要原因類似,因為谷地夜雨的形成除受大範圍天氣形勢影響外,主要受局部地形條件影響所致。正常的情況下一般需要具備以下四個關鍵條件:

(1)河谷地形;

(2)水汽充足;

(3)正常的熱力狀況(即少有逆溫現象)

(4)不受焚風效應影響

(1)河谷地形;

(2)水汽充足;

(3)正常的熱力狀況(即少有逆溫現象)

(4)不受焚風效應影響

雅魯藏布江谷地夜雨多

雅魯藏布江谷地白天山坡太陽輻射強,受熱面積大,增溫快,形成低氣壓區;河谷受熱面積小,增溫較慢,形成高氣壓區。氣流從谷地上升形成谷風,在天空形成一朵朵頂部凸起、底部平坦、形如饅頭的積雲。但是,白天太陽輻射強烈,雲層中的小水滴容易吸熱蒸發消散,所以雲層變薄,乃至天空少雲或晴空萬里。而太陽落山時,地面迅速降溫,山坡冷卻很快,冷空氣下沉並抬升谷地暖濕空氣,增加了大氣層的擾動,為降雨提供了條件,加上夜晚雲頂冷卻快,下層溫度相對高,對流加強,雲層內不穩定性加大,有利於水汽泡和凝結,最後就形成了雨。

巴山夜雨的形成

四川盆地西接青藏高原,盆地四周為群山所環抱,地形閉塞,氣流不暢,且終年空氣均較潮濕,雲多霧重。

我們先來看一下為何巴山白天降雨少?

(巴山夜雨白天大氣受熱示意圖)

(巴山夜雨成因示意圖)

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眾號——譚老師講地理

註: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各地理公眾號等,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歡迎大家標註來源轉載、文末點擊分享、收藏、點贊、在看就是我們更新的動力!點擊閱讀原文,獲取更多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46bd4588430cf17c7ef554d30115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