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氫量產,難在哪裡?

2022-05-27     燃財經

原標題:綠氫量產,難在哪裡?

極派Daily 原創

作者 | 楊成純

主編 | 欒鶴

要實現雙碳目標,綠氫或是氫能發展的最佳選擇。

氫產能可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等。其中,綠氫是使用可再生能源發電生產的,如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發電、海洋能發電和地熱能發電等,再通過電解水的方式制氫,是真正實現零碳制氫的方式。

我國雖是氫能第一產能大國,但是大部分產能為灰氫。灰氫和藍氫,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清潔氫能,在生產過程中,灰氫和藍氫要用到不可再生資源,如煤炭、石油、煉廠氣、天然氣等。在生產灰氫的過程中還會大量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內的溫室氣體。

全球來看,現階段電解水制氫產能都相當弱小,不到4%,在我國,更是只有微弱的1%。

根據中國氫能聯盟《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白皮書 2020》相關信息,目前,我國氫氣供給結構中,約77.3%來自化石能源制氫,21.2%來自工業副產氫。

根本原因在於,使用大電網電源電解水制氫高昂的成本,使其缺少經濟價值。利用可再生能源產出廉價電力,降低電解水制氫的成本,是綠氫實現規模化和工業化的關鍵。

01

綠電價格,牽一髮動全身

由光伏和風能構成的綠電,是生產綠氫最理想的能量來源。

「風光」綠電+綠氫,是互相成就的雙環保路線。

一方面,太陽能、風能轉化為綠電,通過電解水設備產生綠氫,氫燃料電池的發電效率與綜合能效遠高於傳統化石能源(石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煤炭的4.5倍),還是零碳排放。

另一方面,在風電和光伏發電的聚集區建設制氫基地,能有效消納風光電能。風光發電有很強的波動性和隨機性,將風光電用於電解水制氫,可提高能源儲存,拓展電能利用。

我國規模化的風電和光伏基地都在欠發達地區,如新疆、內蒙古、甘肅等,當地對風光電的消耗十分有限。氫氣需求被打開,不僅為光伏風電網找到了規模化的大市場,也將進一步促進綠電產能的優化。

政策也在加速綠氫與風光發電的耦合。

2022年初,國家能源局、工信部、住建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等五部聯合印發《智能光伏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提出,支持智能光伏制氫等試點示範項目建設。

然而,通往美好理想道路上,總有擋在前方的「攔路虎」。沒有廉價的電力降低制氫成本,是當前綠氫量產的重要牽制因素。

據中國電力工程顧問集團華北電力設計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田江南向極派Daily介紹,綠電價格覆蓋了電解水制氫50%-80%的總成本

原就職於中石化茂名石化公司的業內人士吳均布對極派Daily表示,用電解水方法生產1標準立方米氫氣,需要5-6度電,1噸氫氣的體積為1.12萬標立方米,綠氫對電能消耗可想而知。

近年來,隨著產業規模化,風光電能的成本在不斷降低,過去十年,中國光伏度電成本已下降約85%,2021年,跨入平價上網時代。

不過橫向對比,電解水制氫成本依然處於劣勢,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相關信息,每千克制氫成本,化石能源制氫和工業副產氫優勢明顯。

當用電價格在0.1元/kwh左右時,電解水制氫從成本上,才有可能與另外兩種制氫方式抗衡」,田江南說道。

風光電用於制氫,還會面臨綠氫的運輸問題。我國光伏風電站可以就地解決綠氫生產,但無法自產自銷,需要大量輸往經濟更發達、對綠氫需要更大的地區。

目前,我國氫能源車載運輸、氫能管道等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加氫站數量也相當有限。綠氫的交付和運輸成本,是另一隻「攔路虎」。

「要降低綠氫價格,需要通過技術、政策等措施並行,為綠電+綠氫做好商業上的鋪墊和保障」,田江南說道:「我國是世界最大的產氫國,無論是從綠氫規模還是產業鏈完整性來講,國內都優於國際。如風機、光伏組件、逆變器、變壓器、整流器、鹼水電解槽等的生產製造,我國具有很大的成本優勢。

風光發電平準化度電成本在未來十年仍有40-55%的下降空間,這將對綠氫的規模化起到積極影響。」

02

電解設備,衝破瓶頸的關鍵

當前主流綠氫技術路線,主要為鹼性水電解制氫技術(AE)和質子交換膜水電解制氫技術(PEM)。

AE制氫較成熟,可通過多台並聯實現較大規模製氫,並正在探索革新槽體組件材料、擴大電解槽出力、採用零極距設計等降本舉措,但是制氫的效率和純度較低。

PEM制氫流程簡單,能效高,制氫純度高,但貴金屬催化劑、膜電極、氣體擴散層、雙極板等成本偏高。長期來看,PEM與綠電結合的應用前景更廣闊。

放眼全球,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2020年全球電解制氫項目的裝機規模合計為300兆瓦,相應的氫氣產能約為2.3萬~4萬噸,按照該機構預測,2021~2026年的年均增長率將為123%。截至2020年底,全球已有約70個在建的綠氫項目,其中GW級項目已超20個,美國、歐洲、日本和韓國均將AE規模化和PEM產業化視為未來主流。

聚焦國內,不少巨頭已開始布局電解槽賽道。2021年,陽光電源發布了「SEP 50」PEM電解槽,該產品單槽功率250kW,是國內首款量產的50標方PEM電解槽;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中船重工集團718研究所等單位正開展PEM純水制氫設備的研究與製造;中石化、三一重工、龍蟠科技等也在重點關注PEM水電解制氫。

我國電解水制氫尚未進入產業化階段,不少核心技術,還面臨卡脖子的困境。田江南介紹道,我國AE制氫技術水平與國外相近,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設備製造、工藝集成能力。但在PEM制氫技術方面,國內尚處於研發走向工業化的前期階段,核心技術和設備都在國外,如電解槽的質子交換膜和膜電極等,目前主要依賴進口。

電解水制氫系統在制氫站總成本中的占比約為80%,且技術壁壘深,積累時間長,目前真正做好的企業也不多。因此,電解槽的成本和技術的進一步革新,是綠氫產能更上一層樓的關鍵。

相關研究表明,通過使用多堆棧系統(結合多個電解槽棧來增加電解槽系統的總體容量),可在現有技術下降低基礎設備投資成本20%~40%。AE電解裝置使用壽命已提高一倍,PEM制氫的原材料成本,也有較大下降空間。

田江南表示,推動電解水制氫系統向輕量化、小型化的方向發展,不僅可以降低制氫站的土建成本,還有望聯結更多創新型企業,共同致力於電解水的技術開發和成本控制。

根據《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白皮書》的預測,鹼式和PEM的成本都將在2035年左右低於灰氫,電解水制氫成本有望在2035年左右實現與灰氫平價,到2050年,綠氫將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

03

應用終端,綠氫沒有邊際

綠氫的使用場景,遠比大部分人想像的豐富。

氫燃料電池在商用車領域的潛能不言而喻。我國已規劃好燃料電池城市示範群,氫燃料電池在貨用卡車、長途汽車、重工運輸等商用領域,與電動汽車相比,在續航能力、低溫環境耐受力、加註速度等方面優勢明顯。

綠氫的作為遠不止於彌補新能源電動車的不足,綠氫還能引導大量可再生能源從電力部門流向交通運輸、工業、建築等終端使用部門,實現深度脫碳。

儲能方面,綠氫是可再生能源大規模、長周期儲存的最優解。電化學儲能和物理儲能,適用於短期內的新能源波動,在長期儲能上,電解水制氫能進一步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減少因為需求和產能峰值不匹配造成的能源浪費。

化工領域,氫的應用場景包括但不限於氫冶金、合成氨、合成甲醇、石油重整、石油精製、石油裂化、合成燃料等。

綠氫還是實現碳捕集、存儲、封裝(CCUS)的規模化應用的有力工具。綠色氨氣、綠色甲醇及氫冶煉的發展,也將進一步擴展綠氫的終端應用。

田江南表示,隨著綠氫在我國終端能源體系中占比不斷擴大,以及各工業部門減碳壓力的增大,綠氫未來在發電、交通、合成化工品、冶金等領域的應用占比會有較大的增加。

田江南認為,在政策方面,還有很多空間,來完善綠氫產業鏈,為應用端提供更好的可行性支持。

如將新建新能源電站配套制氫項目等同於儲能對待,綠氫加氫站給予優惠補貼等;再比如,目前有效的應急管理部文件要求制氫項目必須進化工園區,這限制了很多項目的落地,此類文件有待調整優化;以及規劃建設大型綠氫示範基地,讓先進的技術、產品在可控範圍內同場競技,相互促進。

我國首個萬噸級光伏綠氫示範項目,也是全球在建的最大光伏綠氫生產項目——中國石化新疆庫車綠氫示範項目,已於2021年11月30日正式啟動建設,投產後年產綠氫可達2萬噸。

根據國際氫能委員會與麥肯錫聯合發布的《氫能洞察》預測,到2030年,全球氫能產業鏈的投資總量將超過3000億美元。其中,制氫項目會是最大份額,綠氫投資進入高速增長期。

隨著綠電和電解槽成本的不斷下行,綠氫的應用空間將持續上行,綠氫的量產也將有望逐步實現。

參考文獻:

《綠氫發展的本質是什麼?》,來源:36氪

《隆基股份:「綠能」路難行》,來源:阿爾法工場

《氫能投資指南:終極綠色能源,投什麼、怎麼投?》,來源:泰合資本

《隆基股份帶頭跨界,「風光」造氫是門好生意?》,來源:億歐網

《迎接綠氫時代,你準備好了嗎?》,來源:企業管理雜誌

*題圖及配圖來源於視覺中國。

*免責聲明:在任何情況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均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367f16ddb1fd65c83bbf4a9ed1a8b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