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說 | 打通生命的營養通道——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

2023-10-30     廣東省中醫院

原標題:北平說 | 打通生命的營養通道——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

「北平說」開欄語

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故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在維持身體健康中起著重要作用。

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張北平主任醫師及消化道早癌中西醫結合防治團隊將通過本專欄定期推送消化疾病的養生保健及中西醫防治知識,為您的消化健康保駕護航!歡迎持續關注。

48歲的黃先生確診鼻咽癌1年,進行過多程放化療。近3個月,黃先生開始出現進行性張口困難,近期更是覺得張口受限、說話構音不清,還有吞咽困難症狀,於是來到廣東省中醫院放療科門診就診,醫生考慮是由顳頜關節及咀嚼肌放療後纖維化造成的,藥物治療難以湊效。黃先生每天主要依賴靜脈補液營養支持。

在放療科醫生的建議下,黃先生來到脾胃病科門診就診,經過脾胃科醫生的評估,建議黃先生行經皮內鏡胃造瘺術,醫生細緻地跟黃先生及其家屬解釋道:「經皮內鏡胃造瘺術是一項微創技術,醫生在胃鏡幫助下在患者腹部打開一個小孔並放入營養管道,通過這根管道為患者提供營養。置管後您可以在家自我喂食並正常地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黃先生隨後住進脾胃病科病房,排除手術禁忌後,內鏡醫師給黃先生做了經皮內鏡胃造瘺術,手術過程非常順利,術後禁食24小時後,黃先生就開始通過造瘺管道注入半流食物和營養液了。經過醫護團隊的悉心照顧,黃先生很快出院,營養狀態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北平說】

什麼是經皮內鏡下胃造瘺術?

經皮內鏡下胃造痿術(PEG)的出現,給長期無法經口進食的患者帶來了福音,PEG是在內鏡引導下,經皮穿刺放置胃造瘺管,從而達到給予患者營養的目的,同時還能為胃腸梗阻的病人進行胃腸減壓。PEG是一項微創技術,醫生在胃鏡幫助下在患者腹部打開一個25px左右的小孔,並放入營養管道,通過這根管道可以為患者提供營養。患者置管後可以在家「自我喂食」並正常地參加各種社會活動。

經皮內鏡胃造瘺術(PEG)有哪些優點?

相比傳統鼻胃管,PEG不會引起鼻咽不適、糜爛、出血、狹窄等症狀;可長期留置。

相比外科開腹胃造瘺術,PEG對病人創傷小、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操作簡便快捷;術後便於護理、方便給養,且術後患者短期內營養狀態即可得到明顯改善。

PEG明顯降低了吸入性肺炎等多種併發症的發生率。

此外,位於腹壁的造瘺管可以完全被衣服遮蓋,外觀與常人無異,保留了患者的外表尊嚴,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經皮內鏡胃造瘺術的適合症和禁忌症?

PEG適用於各種原因造成無法經口進食導致營養不良甚至惡病質,但胃腸功能正常的患者。

其適應症包括:

各種原因導致的進食困難者,如外傷、食管腫瘤;

口腔、顏面、咽、喉大手術,需要較長時間營養支持者;

神經系統疾病導致較長時間喪失吞咽功能,不能經口或鼻鼻飼營養;

全身性疾病導致嚴重營養不良,需要營養支持,但不能耐受手術造瘺者;

食管穿孔,食管-氣管瘺或各種良、惡性腫瘤導致食管梗阻者;

長期輸液,反覆感染者;或嚴重膽外瘺,需將膽汁引回胃腸道者。

但如果出現以下情況,要慎重考慮PEG手術:存在大量腹水、腹膜炎者;食管或者胃(部分)切除手術後,無法從上腹部穿刺到胃者;腸梗阻患者;胃輕癱或胃流出道梗阻患者;凝血功能障礙患者;嚴重門脈高壓綜合症患者等。

經皮內鏡胃造瘺術操作複雜嗎?

PEG的操作並不複雜,在普通病房和局部麻醉下就可以完成,要求術者有一定的消化內鏡基礎。在胃鏡光源指引下,從腹部皮膚穿刺到胃,然後置入導絲,由胃鏡達到口腔,再連接造瘺管並且腹部牽拉導絲,讓造瘺管經過口腔、食管、胃,從腹壁造瘺口拉出,最後在胃鏡輔助下固定造瘺管。多數PEG採用「牽引法」或「拉出法」。術前必須明確患者是否需要PEG ,有沒有禁忌證,還需要與家屬充分溝通,手術前患者空腹6小時以上。

術後的護理和注意事項

1、管飼時取坐位或半臥位,將床頭抬高 30-45度,以防止胃內容物反流或誤吸,並在管飼結束後保持此臥位至少半小時以上。

2、經造瘺管注入食物時溫度要適宜,溫度為38- 40℃,過冷可能導致胃痙攣或腹瀉,而過熱則可能出現瘺管老化或變硬。

3、每次經造瘺管注入食物前後需要給予溫水沖洗造瘺管,前後各沖洗20-40ml溫開水,避免造瘺管的側孔發生堵塞,造成食物無法經造瘺管再次注入。管飼的量4次/天,200-300ml/次為宜,具體要以患者耐受為宜,食物和藥物分開注入並前後沖管,以免堵管。

4、胃殘餘量的測量,每次輸注前應常規測量胃內殘留量,若殘留量大於100-150ml,應減慢灌注速度;若殘留量大於200ml應暫停灌注。

5、注入速度勻速、緩慢,食物濃度適宜,由低濃度到高濃度且濃度不宜過高,以免引起患者出現胃部痙攣、腹痛和腹脹的症狀。

6、長期置管的患者,若管道出現滲漏、老化或嚴重堵塞,應予以及時更換造瘺管。根據造瘺管的類型、材質和患者的需要等因素,決定更換造瘺管的時間。

【專家簡介】

張北平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廣東省中醫院(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脾胃病科大科主任,第三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吉良晨教授學術繼承人,日本北里大學病院研修醫,第六批國家千百十人才高校培養對象,廣東省首批傑出青年醫學人才,廣東省第二批優秀中醫人才,入選第8批第9批嶺南名醫錄,2017首批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學專業委員會大腸早癌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道腫瘤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保健協會脾胃健康分會主任委員。

擅長:胃腸、食管早期腫瘤及癌前病變、膽胰疾病的內鏡下診斷與中西醫結合治療;各種消化道梗阻的內鏡下治療;炎症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及克羅恩病)的中西醫結合診治。

廣東省中醫脾胃病科介紹

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一五中醫重點專科,廣東省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國家結直腸息肉管理項目分中心、國家膠囊內鏡研究中心臨床培訓基地、國家幽門螺桿菌分子診斷中心廣州分中心。牽頭成立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學專業委員會大腸早癌專家委員會、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病專業委員會、廣東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內鏡專業委員會、廣東省中醫藥學會消化道腫瘤防治專業委員會、嶺南中醫消化內鏡醫療聯盟及嶺南(華南)中西醫結合診治幽門螺桿菌相關胃病學術聯盟。

在學術帶頭人余紹源、羅雲堅及黃穗平三位教授指導下,在學科帶頭人、脾胃病暨消化內鏡中心大科主任張北平引領下,大德路總院脾胃病科主任張海燕、二沙醫院脾胃病科主任葉振昊、芳村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陳延及大學城醫院脾胃病科主任劉添文帶領團隊,繼往開來,攜團隊銳意進取,始終堅持一手中醫,一手內鏡,醫鏡融合,致力於採用中西醫結合方法防治消化道早癌以及炎癌轉化疾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結直腸腺瘤、炎症性腸病,膽胰疾病等,尤擅長消化內鏡下3E技術(ESD、ERCP、EUS)等各種手術治療及術後中醫藥促進康復,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深受患者歡迎。

  • 北平說 | 這種類型的胃淋巴瘤竟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

  • 北平說 | 秋季——養脾胃的黃金期,順天時而養,讓你的脾胃動力十足!

  • 北平說 | 假期出遊在外,胃腸「鬧情緒」怎麼辦?

北平說 | 這種類型的胃淋巴瘤竟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

北平說 | 秋季——養脾胃的黃金期,順天時而養,讓你的脾胃動力十足!

北平說 | 假期出遊在外,胃腸「鬧情緒」怎麼辦?

供稿:廣東省中醫院脾胃病科劉嘉彬、田霞

執行編輯:張靚雯

審核校對:莊映格

責任編輯:宋莉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2fe86cfe30a42c93622dd50015caf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