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同事
在微信上和「我」聊天
甚至借了20萬給「我」
但我渾然不知
近期,在廈門發生的真實事件
究竟發生了什麼...
冒用他人微信詐騙
同事上當
就在近日
翔安法院審結了一起偷登他人微信
冒用他人名義實施詐騙的案件
『案件回顧』
被告人王某通過某網絡遊戲與蔡某相識,並相約至蔡某處遊玩。期間,王某得知蔡某的微信帳戶、微信密碼等信息。
期間,王某聽蔡某說,其有個同事的老公很有錢,於是王某就產生了「邪念」。
此後,王某使用蔡某的微信帳號。冒充蔡某編造朋友出車禍、親屬生病住院等理由,通過蔡某微信騙取蔡某同事錢款20萬餘元後轉入自己帳戶,用於償還債務及個人花費等。
某日,蔡某上班期間發現同事在與自己的微信號聊天,詢問同事後發現有人冒用自己名字在騙取錢款,遂與同事一同報警。
原來不止蔡某
還有多名網友都被王某騙過
假藉手機真盜竊
密碼泄露風險高
經查,王某在借住另一名網友趙某處時,曾以讓趙某煮麵給自己吃為由支開趙某。而趙某隻是想著她還沒吃飯,於是便去煮麵。王某在此期間,找趙某藉手機偷看到趙某的支付密碼,將趙某支付寶帳戶內的一萬餘元偷偷轉走。
被王某傷透心的還有其他幾位網友,他們對自稱成功人士的王某沒有太多防備,萬萬沒想到短暫的相處後自己的支付帳戶的支付密碼和社交媒體的登錄密碼就被王某掌握,並用於非法活動。
法院經審理認為
被告人王某一人身犯兩罪,依法應當數罪併罰。被告人王某最終因犯詐騙和盜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並處罰金。
法官提醒
網絡交友要謹慎,不要輕易通過陌生人添加好友申請,更不能在陌生「好友」面前透露自己的支付密碼。
在使用電子帳戶付款或登錄個人社交帳戶時要注意遮擋密碼,藉手機給陌生人使用時不要輕易讓手機離開自己的視線,莫讓一時的粗心大意釀成苦果,一旦發現個人財物被盜被騙,請注意保留證據並及時報警。
誠然,微信軟體是個
縮短人與人之間距離的社交軟體
卻時常會被不法分子
鑽了空子犯罪
但有些軟體,卻弊大於利
5月16日(昨天)
南京警方發布緊急預警:
使用的設備有沒有安裝
以下軟體,速刪!
警方緊急預警:
速查,趕緊刪除
如今,犯罪分子將伺服器從境內轉移至境外,將通訊工具從大眾軟體改為境外密聊軟體或境內小眾聊天軟體,將作案設備從傳統「偽基站」改為使用「貓池」(Modem pool)、GOIP 、多卡寶、VoIP等,這類利用新空間、新設備實施的通訊網絡詐騙犯罪技術性極強,增大了案件查辦的難度。
以下軟體
密聊貓
紙飛機
蝙蝠
事密達
海鷗
密聊軟體,因其加密通訊的私密性強,尤其是「閱後即焚」的功能,為犯罪分子銷毀犯罪證據提供了便利,使密聊軟體成為「灰色地帶」。
不法分子在密聊軟體上通過花言巧語哄騙受害者提供個人信息等內容,使其成為違法犯罪行為的「幫凶」,甚至犯下「幫信罪」。
什麼是「幫信罪」?
「幫信罪」即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增設了「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作為刑法第287條之二,其中規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為其犯罪提供網際網路接入、伺服器託管、網絡存儲、通訊傳輸等技術支持,或者提供廣告推廣、支付結算等幫助,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警方提醒
切不要因為一時貪念而把自己的身份證、銀行卡、U盾及對公帳號、手機卡等重要的個人信息出借或出售他人,以免成為網絡洗錢犯罪的幫凶,讓自己滑入違法犯罪的深淵。
重視自己的個人信息安全,注意保護個人信息以免給自己的個人信用記錄造成不良影響。
發現非法買賣身份證件、銀行卡、手機卡、對公帳戶、U盾等違法行為時應及時向公安機關舉報,共同維護健康良好的網絡金融環境!
比起「幫信罪」
更加常見的
是網絡詐騙
常見網絡詐騙套路
01. 免費皮膚「大陷阱」
現在很多未成年人玩遊戲,特別在意「皮膚」。於是有騙子打著「免費贈送皮膚」的旗號,利用小孩子單純的思維,以及不敢與家長溝通的弱點,誘導孩子偷用家長手機進行轉帳操作。
各種主動來搭訕,說有免費的皮膚可以領取,隨後讓你先掃碼、再解凍的,統統都是騙局!
02. 紅包返利「殺魚盤」
騙子通過某短視頻網站、微信等渠道發布紅包返利虛假信息,很多人就會信以為真,被拉入群。
騙子先以高額利益為誘餌吸引,然後以手續費、轉帳費、紅包費等多種藉口騙錢,當騙局被識破,就馬上將對方刪除或拉黑。
這世上哪有什麼好端端就給你發紅包返利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你手機里的錢錢而已!
03. 假「解除防沉迷」騙錢財
現在未成年人想玩遊戲卻又受到「防沉迷系統」的限制,總想找個辦法破解。於是騙子就以解除遊戲防沉迷為由,通過螢幕共享等手法,欺騙未成年人獲取其親屬微信或支付寶帳號及支付密碼,進而對綁定銀行卡財產實施轉帳、騙取錢財。
別老想著破解防沉迷,破解的結果,往往就是遊戲也沒玩上,還損失了一大筆錢!
04. 假明星發「假福利」
現在很多人喜歡追星,特別相信偶像的話。騙子們一般會分工合作,或一人扮演多個角色,有的冒充明星,以免費送福利為誘餌;有的扮演經紀人或粉絲群主,誘騙賺錢,一步步進行詐騙。
常見的詐騙方式還有偽裝明星要求粉絲應援打榜、進入明星粉絲群收費等形式。
明星哪有那個功夫,到處聊群,給你送福利啊!
小愛君溫馨提醒
涉及金錢交易
不論是熟人還是網友
都要保護好個人信息
謹慎謹慎再謹慎
不要抱著貪小便宜的心態
避免上當受騙
▍整合來源:廈門日報、南京警方、現代快報以及網絡,編輯:陳狐狸
▍所有圖片版權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法務支持:瞿燕飛律師/王欣律師 福建天衡聯合律師事務所
先看後贊,人生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