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區域協調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宋喜群、王冰雅、趙秋麗、馮帆、王建宏、張文攀、高平、王瀟、楊珏、李建斌、王勝昔
日前,甘肅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甘肅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條例》。該條例對城鄉融合發展、美麗鄉村建設、產業結構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發展、能源利用、區域協調發展、對外開放、科技創新及綠色消費等作出規定,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施行。
黃河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9省區,黃河流域橫跨我國東中西部,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如今,黃河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經濟發展動能不斷積蓄,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千年黃河故事奔湧出新的篇章。
在賀蘭山與黃河交匯處,記者走進位於寧夏石嘴山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勝藍化工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不同於傳統多晶矽車間高度達六七十米的主設備,這裡的主裝置只有十幾米高。「大部分都是非標設備,可以把多晶矽生產廢料『吃干榨盡』,既能產出有環保價值的抑塵劑、矽酸鈣和有商業價值的氯化矽,也能生產有戰略價值的六氯乙矽烷,整個生產工藝不產生廢氣和廢水。」該公司負責人沈俊說。
曾經因煤而興的石嘴山,煤炭產量從年產2000萬噸壓減到如今不到200萬噸,取而代之的是新材料、清潔能源、裝備製造、現代化工等產業。目前,寧夏正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精準化補鏈條、集群化聚產業、多元化促協同,推動產業結構發生根本性變化,助力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
在內蒙古准格爾旗大路鎮小灘子村,1000餘畝閒置撂荒的鹽鹼地被改良為黃河農業生態示範園。園區集吃、住、行、游、購、娛等功能於一體,以農業帶動旅遊發展、以旅遊促進農業升級。「園區總面積達到1300餘畝,其中水稻魚蟹立體種養面積達1050畝。2022年水稻產量65萬斤,大米產量39萬斤,魚產量約8萬斤,螃蟹產量1萬斤。」大路鎮黃河稻漁生態觀光園副總經理喬生介紹。
大路鎮通過土地流轉,為當地258戶646人每年帶來土地直接收益50餘萬元。園區還帶動周邊70餘家農家樂實現增收,為村民就近務工提供崗位,鄉村振興新動能不斷釋放。
在山西省呂梁市臨縣青涼寺鄉劉家圪堎村,李超正組織社員對核桃林和林下連翹進行除草管護。2013年,李超返鄉創業,帶領鄉親們成立了臨縣東江核桃專業合作社。經過十年耕耘,他們讓曾經的漫山黃土變成如今的滿目青翠。作為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呂梁市成立工作專班,全方位、一體化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修復治理。目前,呂梁已完成林草建設任務20餘萬公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3萬公頃,全市林草覆蓋率達72%以上。
河南是黃河文化的孕育地和黃河流域生態屏障的支撐帶。近年來,河南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大力實施文旅文創融合戰略,圍繞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著力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系統保護,開展黃河文化資源全面調查和認定,謀劃建設河南博物館群,規劃布局「一環四縱六橫」旅遊公路網,加快黃河歷史文化地標城市建設,發展全鏈條文旅文創業態,打造中華文明探源地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目的地。
日前,在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焦廟鎮的連片玉米地里,玉米枝葉挺拔舒展,生機勃勃。這裡是齊河縣20萬畝糧食綠色優質高產高效核心區。「這裡2022年糧食平均畝產1546.33公斤,其中小麥畝產693.91公斤,玉米畝產852.42公斤,率先實現了20萬畝全國最大面積集中連片『噸半糧』生產能力。」齊河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劉誌慶介紹。
「噸半糧」,即一年兩季糧食畝產合計達到1500公斤以上。今年,齊河縣還與山東農業大學牽手,共建山東農業大學德州(齊河)小麥產業研究院,將組建約30個高水平研究團隊,聚焦小麥產業重大科學問題和產業技術難題開展聯合攻關。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20日 02版)
[ 責編:孫宗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1900d32cafbe0a25bb520e6507339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