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徒步兩小時,才是採茶的第一步

2023-06-01     時尚COSMO

原標題:山路徒步兩小時,才是採茶的第一步

武夷山制茶的歷史延續至今已經將近2000年。《考工記》有言:「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這句話用來總結「天人合一」的制茶工藝,再恰當不過。

天人合一造就「茶中之王」

回憶兒時,劉一焙已經不記得第一次喝茶是什麼時候。「應該是從娘胎里開始吧!」因為在故鄉福建武夷山,武夷岩茶無處不在。父親劉國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的首批代表性傳承人。所以打有記憶開始,她的生活就與岩茶密不可分。岩茶屬於半發酵的烏龍茶,而其中又以「大紅袍」最負盛譽,因其口感飽滿、含有的物質豐富、工藝最為複雜,被稱為「茶中之王」。

既為岩茶,顧名思義,因茶樹生長在風化的爛石上,而具有「岩韻」的品質特徵。大紅袍從山野到齒間,需要自然孕育和茶人加工,兩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劉一焙半開玩笑地說:「茶樹是一種嬌氣的植物。喜濕,又怕澇。」武夷山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獨特的丹霞地貌,當地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光照適度,且能保證茶樹生長所需的濕度。而景區內的生態環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完好,人們又不斷探索科學的栽培管理方法,為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據《武夷山志》舊志記載,每到驚蟄,武夷山茶人們還會舉辦盛大的「喊山祭茶」儀式,祈求神靈保佑茶事順利,茶葉豐收。人們擺祭台,敬茶神,獻茶枝,齊聲高呼「茶發芽!」「可惜我還沒參與過喊山祭茶儀式,只有代表性茶人才能參與。用我爸的話說,我還得奮鬥幾十年。」

南方有嘉木,其葉有真香

作為典型的「茶二代」,劉一焙並非一開始就認定了制茶這條路。美國西北大學法律碩士學位,回國後經過層層面試進入投行工作,身居大都市,出入金融街......95後的她曾經的理想是「律政俏佳人」或「金融女白領」。但兜兜轉轉,年復一年,每到5月回武夷山採茶制茶的經歷,讓她最終辭去投行工作,全身而入,沿承父親的足跡,成為一位茶人。

在劉一焙的記憶中,每到清明、五一的春假,她都沒有離開過武夷山,因為這是一年中父親最忙的時節。春茶成熟,茶青當天采、當天制,整個過程將近一天一夜,為了茶的最佳口感與香氣,茶人們廢寢忘食。

武夷岩茶源自明末清初,清代起逐漸盛行,在清康熙年間王草堂的《茶說》中有詳細記載。之後,乾隆帝有《冬夜煎茶》言:「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隨後岩茶的制茶工藝日趨精細完善,併流傳至今。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包含八道工藝,分別是採摘、萎凋、做青(攤晾,搖青,發酵)、殺青、揉捻、烘乾、揀剔、炭焙,每道工藝還有若干道工序。

採摘、做青、炭焙,是三個無法完全被機器取代的環節,因為手工工藝可以把茶做得更精細更到位,能做出更有個性化的茶品。而初次採茶經歷讓劉一焙記憶猶新——手指紅腫,收穫少得可憐。而為了保持生態環境,武夷山內又不通汽車,上下山單程徒步近2小時。她也因此有了新的感受:「茶農賦予茶青的愛意、採摘工人的辛勞以及挑山工人走過的路,都讓大紅袍更加甘甜、可口、滋潤。」

而在餘下環節中,手工「做青」和「炭焙」是造就大紅袍特殊品質的關鍵。

炭焙茶葉爐,按照茶葉需要的風格,炭焙時間通常在8小時以上。

焙火的溫度需要控制在100℃~120℃

茶葉做青

其中做青是武夷岩茶獨有的半發酵工藝通過搖青發酵、靜置發酵交替進行。父親手上看似簡單的動作,到了一焙自己手中才發現難上加難。「半天搖青下來,你就累得不用再練《本草綱目》了!但最難之處在於,做青的時候你無法品嘗,發酵到什麼程度、茶中芳香物質如何轉化和平衡,全靠茶人調用五感、憑經驗控制。」

最後一道工藝「炭焙」後,茶葉呈條索狀,含水量降至5%以下,造就了大紅袍的「岩骨花香」和穩定耐儲的特質。而這,也正是「劉一焙」名字的由來,她的本名叫劉珺彤,因為炭焙工藝追求一次到位,次數越少代表工藝越精湛,她才為自己起了這個與大紅袍息息相關的名字。

大紅袍的古韻與創新

每月往返於北京和武夷山之間,劉一焙的日常也和其他年輕人一樣,會去健身、看展、聚會、旅行;不同的是,她更有著自己的內在旅程,習古琴、寫書法,不為成名成家,只為探尋內心之境。

「這些事和制茶異曲同工,都在傳遞某種力道、線條和表達。」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她也越來越覺得,大紅袍中庸、平和的特質,更暗含著中國人的處世智慧與為人之道。

如今,她一邊繼續學習武夷岩茶製作技藝,一邊創立了自己的武夷岩茶品牌。投行的前同事甚至也離職加入了她的團隊。把大紅袍製成掛耳茶包,舉辦節氣茶會,拍攝茶文化短視頻......劉一焙和小夥伴們用自己的語言述說著大紅袍,努力拉近著與人們的距離。「(父親)『老劉』在民間做鬥茶賽,我在北京舉辦節氣茶會。對於茶,我尊重它傳統的一面,但也希望能有新的高度和創新的玩法。」

劉一焙的內核里,對於武夷岩茶的傳承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感,但這種使命感並不沉重,反而滲透出了可愛又可貴的鬆弛與朝氣,傳遞著來自傳承卻生長在當代的「韻」。而這種狀態,難道不正是「大紅袍」特質在現實生活中最生動的詮釋嗎?岩骨,花香。

岩上《童年》,瓜子金品種

如何品鑑一杯好岩茶

1.大紅袍與武夷岩茶的關係

「大紅袍」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的含義。第一種說法,指的是母樹大紅袍,即武夷山天心岩九龍窠上六株母樹產出的茶葉;第二種,指的是岩茶茶樹品種,母樹大紅袍其中一株表現最優秀,將其認定為大紅袍茶樹品種—奇丹;第三種,指商品大紅袍,即拼配大紅袍,即不同品種的茶葉拼配製茶,更考驗制茶人的平衡功底;第四種,是廣義的大紅袍,等同於「武夷岩茶」;第五種,指公共品牌,武夷山大紅袍是證明商標,也是中國馳名商標。

2.優質岩茶的評判標準

茶葉中要有明顯的「岩骨花香」,「岩韻」強——啜之有骨,品之有香,氣味清和兼骨鯁。整體口感醇厚、中庸、平衡。清代名僧釋超全在《武夷茶歌》中有言:「如梅斯馥蘭斯馨。」

3.武夷岩茶的沖泡

袁枚在《隨園食單·茶酒單》中寫到他在70歲遊歷武夷山時對當地岩茶的沖泡體驗:「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芬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兩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

編輯 :若菲

文 :郭蓉 Lotus

攝影 :小黑(部分圖片)

視覺 :卞玉清

圖片來源:時尚COSMO/受訪者提供

文章來源:《時尚COSMO》6月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1284537b96380715880298c3e7d9c2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