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一己之力為大明王朝續命近兩百年,卻反遭皇帝朱祁鎮所殺

2023-06-10     雲夕客

原標題:于謙:一己之力為大明王朝續命近兩百年,卻反遭皇帝朱祁鎮所殺

公元1457年(大明景泰八年)正月,太上皇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再次登上帝位,而後朱祁鎮下令勒死景泰帝朱祁鈺,逮捕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

正月二十三,曾經在北京保衛戰中挽救了大明王朝的于謙,被押往北京崇文門等待處決。而崇文門,正是八年前,于謙帶領殘存的明朝軍隊,打敗蒙古瓦剌十萬騎兵的地方。在那場北京保衛戰中,于謙不僅守住了北京城,更是為大明延續了近兩百年的國祚。

于謙被殺劇照

行刑的這一天,天空陰雲密布,于謙這個帝國曾經的南天一柱,就在他曾經拚死守衛的城門之外,即將被莫須有的罪名斬首。崇文門外人潮洶湧,前來觀刑的百姓,看到這一幕,無不潸然淚下。

隨著劊子手的手起刀落,這個為天下百姓,為大明王朝盡忠了一輩子的兵部尚書,走向了生命的終結。

史載:于謙被殺,天下冤之。

時間回到八年前,那一年,五十四歲的于謙剛剛升任兵部左侍郎。如果不出意外,他將在這個位置上干到退休。但是在他五十四歲這一年,歷史選擇了他,讓他成為了一個左右歷史走向的人。

事情源於公元1449年七月,明英宗朱祁鎮的北征之旅。

朱祁鎮北征劇照

這一年,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帶兵進犯居庸關,大明王朝最為窩囊,又志大才疏的皇帝朱祁鎮,不聽朝臣勸諫,在太監王振的蠱惑下,留下郕王朱祁鈺監國,自己親率明朝最為精銳的五十萬大軍出居庸關,尋找蒙古主力進行決戰。意圖一舉蕩平蒙古瓦剌部這個心腹大患,滿足自己建功立業的心理需求。

但是當朱祁鎮帶著大軍來到居庸關外,卻連蒙古人的人影都沒看到。朱祁鎮在關外溜達了一圈之後,便準備原路返回。

然而,意外卻在這時發生了。

就在朱祁鎮他們走到河北懷來的土木堡時,藏在暗處的蒙古軍擦亮了彎刀,露出了獠牙,沖了出來。迅速將五十萬明軍分割包圍,逐一殲滅。

土木堡一戰,五十萬明軍精銳,被蒙古人消滅殆盡,就連御駕親征的朱祁鎮也被蒙古人抓獲,從此過上了俘虜的生活!

朱祁鎮土木堡被俘

當五十萬大軍兵敗土木堡,皇帝朱祁鎮被俘的消息傳到北京時,大明王朝的天空儼然已經塌了下來。就在大部分人已經收拾好包裹,準備一接到朝廷南遷的命令就飛奔南下的情況下。兵部侍郎于謙站了出來,用盡了平生的氣力,大喝一聲:「建議南遷者,皆該殺!」

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于謙這石破天驚的一聲吶喊,為大明王朝又延續了近兩百年的國祚!

而蒙古人那邊,他們並沒有因為土木堡的那一場殲滅戰而停止進攻的步伐。在殲滅了明朝的五十萬精銳之後,蒙古軍又浩浩蕩蕩地向明朝的首都北京城殺來。十萬蒙古鐵騎帶來的煙塵開始籠罩在明帝國的上空。

蒙軍南下

土木堡之變半個月後,十萬蒙古騎兵陳兵北京城外,這些曾經統治過歐亞大陸的成吉思汗的子孫們,又一次對華夏民族的延續帶來毀滅性的威脅。如果南宋的結局再重現一次,華夏民族的結局不可想像?

由於明朝的兵部尚書鄺埜在跟隨朱祁鎮親征時戰死土木堡,留守京城的兵部侍郎于謙就成為明朝兵部最高長官。在此兵臨城下之際,于謙認為他應該承擔起拯救整個明帝國的重任,儘管他的肩膀並不是那麼寬廣!

好在朱祁鎮在御駕親征之前,安排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而大敵當前,國家不可一日無主。在留守文武大臣的一致勸進下,郕王朱祁鈺登上皇位,改元景泰,遙尊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

朱祁鈺登基劇照

而後,在朱祁鈺的支持下,于謙升任兵部侍郎,並以兵部的命令調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火速奔赴北京,全力保衛京師北京。

就在於謙整軍備戰之際,蒙古瓦剌也先的大軍也陳兵北京城下。在大戰降臨的前夜,于謙在北京城頭做著最後的戰前總動員。

那個夜晚,于謙向守護北京城的全體將士說道:「國家養兵百餘年,就是為了今日,身後是我們的國家,裡面有我們的親人,而今我輩唯有拚死一戰,方能將整個民族拯救,望我輩能拚死以報國家!

是夜,于謙將城內的守軍,也包括他自己全部開赴於京城九門之外,依城列陣,而後迅速關閉九門。並下令嚴禁私放一個潰兵入城,違者無論官職高低,一律斬首示眾!

北京保衛戰

于謙此舉的意義,就是為了告訴世人,要想重新回到北京城內,要麼作為一個勝利者凱旋而歸,要麼作為一具屍體在戰爭結束以後被自己人抬進去風光大葬;要麼就讓蒙古人踩著大家的屍體進入北京城!而無論戰爭的結果如何,對於生者和死者來說,都是莫大的榮耀。除此之外,再無別的無選擇!

第二天,轟轟烈烈的北京城保衛戰打響了。蒙古的十萬騎兵猶如十萬條餓狼一般,向北京城猛撲過來。守城的明軍將士,真正到了背城一戰的時刻。然而,在他們的臉上,卻看不到絲毫的慌亂,有的只是慷慨赴死的從容。仿佛明朝初年,徐達、藍玉率領的那支縱橫漠北,橫掃北元的鐵血軍魂在這支臨時拼湊的軍隊身上又重新復活。他們將再一次繼承祖先的偉大使命,成為蒙古人揮之不去的噩夢!

大戰開始,北京城的德勝門,因為身處正北方,剛好在蒙軍攻城的正前方,所以成為了蒙古軍的重點打擊對象。而此刻,守在德勝門的,正是于謙。

于謙守城劇照

對於于謙的決定,我們似乎也能理解,他之所以將自己安排到德勝門這個最前沿的陣地。不為別的,就因為他是于謙,大明的兵部尚書!他覺得自己要求別人做到背城一戰,慷慨赴死的時候,自己應該先做到。

在於謙的統率下,明軍在九門之外拚死抵抗。因為明軍身後是北京城,而且進入北京城的九門已經徹底關閉,明軍再無退路。而且北京城內不僅有大明的朝廷,更有無數明軍將士的親人。為了自己活下去,為了家人能夠活下去,明軍只能拚死守住北京城。

在明朝守軍保家衛國的強大意志下,十萬蒙古大軍屢屢進攻失敗。在經歷了五天五夜的攻堅戰後,蒙古人開始意識到,他們已經不太可能攻破眼前的這座城池了。因為他們遇到一支不怕死的軍隊。他們和居庸關外被自己殲滅的那一批不一樣!他們在視死如歸的同時,也向死而生!

七天之後,蒙古人終於精疲力盡了,他們不得不開始撤退。但此時的于謙卻不準備放過他們。在蒙古軍撤退的路上,于謙給他們準備一份大禮。

看著蒙古軍慢慢退去,于謙命人在北京城頭駕起了一門門黑洞洞的紅衣大炮。隨著北京城頭的萬炮齊鳴,蒙古人帶著殘缺不堪的人畜軀體,奔向了塞北的荒原深處。

公元1449年十月,這場震鑠古今的北京保衛戰,以于謙的勝利,明王朝的勝利而告終。在德勝門前,于謙的威望和民心達到了他一生的頂點。然而,此時的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僅僅八年之後,他將會在這座他誓死捍衛的城門之下,以一名囚犯的身份,走向他生命的終點!

轉眼間,距離北京保衛戰一年時間過去了。

對於自由的人來說,一年只是一瞬間的事。對於失去自由的人來說,一年的時間又很漫長,漫長地想讓一個人去死。而這個失去自由的人,正是朱祁鎮來。

公元1450年八月,朱祁鎮這個大明王朝昔日的明英宗;這個葬送了大明王朝五十萬精銳的窩囊廢;這個在北京保衛戰中帶著蒙古人四處叫門的帶路黨。他依然帶著大明帝國的恥辱和蒙古階下囚的身份在塞北大漠裡苟延殘喘。

朱祁鎮俘虜劇照

一年時間過去了,蒙古人意識到,再養著這個窩囊廢不僅一點便宜占不到,而且完全還是在浪費糧食,便琢磨著把他送回大明去。

但此時的景泰帝朱祁鈺,卻巴不得朱祁鎮永遠不要回來才好。而就在這時,于謙卻站了出來,力主迎接朱祁鎮回朝,以挽回國家臉面,成全作為臣子們的忠孝!

就這樣,在於謙的力諫之下,朱祁鎮這個背叛了自己國家和民族的皇帝,以太上皇的身份被朱祁鈺重新迎接到北京城內圈養起來!

時間一晃,七年過去了。公元1257年正月,景泰帝皇帝朱祁鈺的身體每況愈下,已經到了臥床不起地步。而此時的太上皇朱祁鎮,終於又一次看到了機會。他看到了那個本已離他遠去的皇位,正在向他招手。而他也樂意順從,更期待著再次將國家的權柄握在自己的手中!

公元1257年正月初八,朱祁鎮聯絡大將軍石亨,太監曹吉祥,禮部侍郎徐有貞發動奪門之變,在奉天殿重新登基稱帝。朱祁鎮在年僅31歲的前半生,終於完成了從皇帝——俘虜——囚徒——再到皇帝的人生轉變。

奪門之變成功劇照

朱祁鎮重新登基為帝,于謙的存在就比較尷尬了。于謙就像一面鏡子,映照著朱祁鎮曾經如喪家之犬般狼狽的過去。而朱祁鎮,是絕對不會讓這面鏡子一直存在下去的。

在登基的第二天,朱祁鎮在毫無罪名的情況下,命人將于謙逮捕。而于謙在入獄之後,也沒有為自己辯解什麼。因為他是于謙,他不需要;因為大明還在,國家還在,民族還在,這就夠了!

半個月後,于謙被斬首於北京崇文門外。一生光明磊落的于謙,國家危難時刻的中流砥柱,沒有死於蒙古人的鐵馬彎刀,卻最終死於黑暗的政治。

于謙被殺前劇照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首註定要流傳千古的《石灰吟》,是于謙最後的臨終遺言!而這最後的遺言,完全不亞於他八年前在朝堂上的那一聲吶喊。甚至比八年前更為氣壯山河,更為驚天動地。即使在時隔500餘年的今天,依然能讓人振聾發聵!

而在於謙被殺的兩百多年前,也有一人在北京城外被斬首,這個人留下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意盡,所以仁至」的臨終遺言。這個人,就是南宋最後的丞相——文天祥。

少年時代的于謙,一直以成為文天祥那樣的人為自己的夢想。而在在他六十二年的生命里,他用自己的一腔熱血挽救了一個民族的危亡。他不僅成為了一個文天祥那樣的人,更是超過了文天祥!

在臨死之前,于謙無愧於自己的夢想,無愧於自己的一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0fc10ed930be83e4634e6d3ac6491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