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錦:中國古代四大名錦之首

2022-04-19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蜀錦:中國古代四大名錦之首

蜀錦居中國四大名錦之首,是成都的標誌性技藝,也是中國織錦第一座里程碑。蜀錦是「四川成都所織造的花錦」(沈從文《蜀中錦》),蜀錦傳統手工織錦即是用傳統的蜀錦花樓織機,以傳統手工技藝而織成的錦緞。

成都以盛產錦而獲得「錦城」「錦官城」的美名。岷江環繞成都,蜀錦濯於江水,故岷江又稱「錦江」,成都的許多街道、建築物都打上「錦」的烙印,如「錦官驛」「濯錦樓」「錦里」「錦繡路」等等。蜀錦植根於蜀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

蜀錦這項手工織錦技藝,在這片土地上已延續了兩千多年,那它是怎樣一點一點發展起來的呢?

春秋戰國·興起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蜀國織造的布帛已十分精細,並以圖案的生動、織紋的精緻、色彩的艷麗而別具一格,被人們譽為「蜀錦」,遠銷諸侯各地。此後,蜀錦成為蜀地所產一切錦類的總稱。

漢唐·藝絕天下

漢代,宮廷官府對織錦的需求量大增,在成都建織錦工場,設錦官督造,稱「錦官城」,城南的流江始作「錦江」。買賣蜀錦的集市稱為「錦市」,錦工居住的地方叫「錦里」,錦官居住的地方叫「錦官驛」,可見當時織錦之盛。

隨著唐代社會經濟的繁榮,蜀錦生產進入鼎盛發展期,可謂藝絕天下。其時的蜀錦品種繁多、萬分精美,遠銷日本、波斯等國。

宋元·繼承與創新

宋元時期,蜀錦在繼承漢唐風格的前提下有了更多創新和發展。宋代,成都府尹呂大放建成都錦院,號「錦官樓」,保持了龐大的生產規模。又因邊境戰事需求,官府在成都擴建三處茶馬司錦院,以織錦換取少數民族戰馬,極大地促進了蜀錦的生產。

明清·由盛轉衰

明末,滿清入關,生靈塗炭,蜀錦生產遭受嚴重破壞。「錦坊盡毀,花樣無存」,直至清朝政局穩定,蜀錦才得以緩慢恢復。而此時,江南絲織業已經興起,蜀錦仿佛再也回不到曾經的盛世。

民國·蕭條

鴉片戰爭以後,洋貨充斥市場,民族工業受到很大打擊。蜀錦風光不再,一片蕭條。

解放後·百廢待興

1951年9月,在政府扶持下,失業的蜀錦工人開始恢復蜀錦生產。至五十年代中後期,已創作出鳳穿牡丹、白鶴鬧松、龍鳳呈祥、天女散花等民間傳說的主題圖案,復織失傳四十年之久的月霞三閃緞、錦上添花、雙經葛等84種圖案及八絲、五絲等傳統經緯組織的織法,設計出杜甫草堂、武侯祠、望江樓等新作。

20世紀80年代·最後的繁榮

改革開放過程中,新一代設計人員對蜀錦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發掘、整理,與老一輩蜀錦藝人一道,推陳出新,試製出明代典雅古樸的八達暈錦、蝶花紋錦、福祿壽喜錦。

20世紀90年代·衰弱

隨著工業化的發展,手工織機逐漸被現代織機所取代,手工蜀錦呈現出萎縮和衰退的趨勢,到上世紀90年代,蜀錦開始走下坡路。

21世紀·保護傳承

2002年,國家開始對蜀錦織造工藝有意識地進行保護與傳承。

2006年5月20日,蜀江錦院蜀錦織造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蜀江錦院蜀錦織繡博物館正式成立。

蜀錦的品類

蜀錦的品種繁多、傳統品種有雨絲錦、方方錦、鋪地錦,散花錦、浣花錦、民族錦、彩暈錦等等。

雨絲錦是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經絲組成,色絡由粗漸細,白經由細漸粗,交替過渡,形成色白相間,呈現明亮對比的絲絲雨條狀,給人以一種輕快而舒適的韻律感。

方方錦是緞地緯浮花,在單一地色上,以彩色經緯線配以等距不同色彩的方格,方格內飾以不同色彩的圓形或橢圓形的古樸典雅的花紋圖案,如梅鵲爭春、鳳穿牡丹、望江樓、百花潭等。

鋪地錦又稱「錦上添花」,是在緞紋組織上用幾何紋樣或細小的花紋鋪滿地子,再在花紋上嵌織大朵花卉(有的加嵌金線),如寶相花,色彩豐富、層次分明,顯得格外富麗堂皇。

浣花錦又稱花錦,它是由古代名錦「落花流水錦」發展而來的,傳說唐代居住在成都浣花溪的貴婦人根據溪水蕩漾的變化而設計的花紋,而且在錦織成後,多數在錦江上游溪水潭內洗滌。其特點是底組織採用平紋或緞紋以曲水紋、浪花紋與落花組合圖案,紋樣圖案簡練古樸,典雅大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0af9240d35ca8ca00f3bbd2b5789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