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失敗產品」的逆襲:為什麼 Macintosh 麥金塔是蘋果「最偉大」的產品之一

2022-05-20     少數派

原標題:一款「失敗產品」的逆襲:為什麼 Macintosh 麥金塔是蘋果「最偉大」的產品之一

談及蘋果,我們總繞不過 Macintosh「麥金塔」。發售時高達 2495 美元的高昂售價,和不夠理想的銷售情況,在今天看來,Macintosh 其實是一個當之無愧的失敗產品。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在今天的視角之下,它又是蘋果公司傳奇歷史中,必須包含的組成部分,是科技發展史上的關鍵節點,是復古與 80s 的標誌性符號,是 Geeks 與玩家們接頭時的暗號,是科技媒體筆下永不褪色的談資,是數碼玩家懷舊向的黃金單品。

那麼,它到底是怎麼誕生的?

當事實的真相,隨著親歷者的逝去逐漸褪色,各自留下的隻言片語僅供我們管窺一下幾十年前的浮光掠影,不過這些藏在拼圖馬賽克中的影像,也足以令人唏噓了。

Macintosh 的外觀和形象本身,就是傳奇本身。那麼它為什麼是這個造型?重新梳理 1984 年之前的記錄,這背後的故事並不那麼簡單,傳奇從來都不是「突然」長成這樣的。

背景:充滿可能性的時代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是硬體愛好者們放飛自我的時代,是一個「Hacker」一詞還沒被完全妖魔化的時代,是一個創意肆意飛揚的歷史時期,這是屬於 The Homebrew Computer Club (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輝煌年代。這是孕育早期黑客們的一個聚集地,也是現今矽谷文化的起點。

當然,也有和它形態類似的愛好者群體,而「家釀計算機俱樂部」時至今日依然時常被人提及,其中很多成員不僅成為了此後矽谷科技公司的創始人,而且他們所創造軟硬體技術和產品,深刻地影響著整個科技產業。而史蒂夫·喬布斯和史蒂夫·沃茲尼亞克則正是這個俱樂部的成員。

圖片來自 http://briannekimmel.com/tag/side-hustle/

「這是一個由年輕人組成的俱樂部——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企業家——他們喜歡在家裡組裝小工具並讓它們發揮作用。」 ——史蒂夫·沃茲尼亞克

「這是一個由年輕人組成的俱樂部——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企業家——他們喜歡在家裡組裝小工具並讓它們發揮作用。」 ——史蒂夫·沃茲尼亞克

在第一次俱樂部聚會的時候,社恐的沃茲尼亞克靦腆地對著擠在車庫裡的 30 個人說出了自己想要構建的「個人電腦」的雛形,這個雛形後來成為了 Apple I:

這款僅包含一塊裸板的 8 位個人電腦是蘋果公司的起點,發售於 1975 年 3 月 5 日,售價為 666.66 美元,因為沃茲尼亞克喜歡重複的數字,實際銷售的數量為 200 台,這也使得存世的每一台 Apple I 都價值非凡。下面這台經過原主人 DIY 而得來的「大全套」如今被收藏於雪梨 Powerhouse 博物館:

「我的想法是製造第一台整合所有部件的電腦」,1976 年喬布斯在費城舉辦的第一屆「個人電腦節」的展廳在看完「競爭對手」們的產品之後,萌生了這個想法,也正是在這次活動之後,沃茲尼亞克直接在酒店房間裡,完善出了很多次世代的功能,比如彩色顯示,並將很多設計遊戲機的經驗遷移了過來,曾經需要用硬體搞定的功能,這回直接藉助軟體實現了出來。

Apple II 最終在 1977 發布,它和另外兩款同年發布的個人電腦被並稱為「1977 三傑」,機身上的蘋果 LOGO 被設計為彩色條紋覆蓋的版本,他們想用 LOGO 要告訴用戶,它是一款可以輸出彩色介面的個人電腦。

Apple II 的主機部分的工業設計,並非是由蘋果內部的設計師完成,喬布斯說服了彼時正在惠普工作,並且為計算器做工業設計的 Jerry Manock 來為 Apple II 設計外觀。Jerry Manock 以外部人員的身份接了這單委託,並且還提供了機械工程領域的諮詢服務。請記住這個名字。

Jerry Manock

1977 年 5 月,沃茲尼亞克作為 Apple II 的設計開發主導者,在當年的 Byte 雜誌上發表文章,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概括了他的願景:

「對我來說,個人電腦應該小巧、可靠、使用方便且價格低廉。」

「對我來說,個人電腦應該小巧、可靠、使用方便且價格低廉。」

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引導著蘋果後續產品的走向。

起點:Macintosh 的「怪叔叔」

最終完成 Macintosh 的是喬布斯,但他並非這個項目的啟動者,相反最初提出 Macintosh 這個項目的人,是給 Apple II 寫說明書的 Jef Raskin。

位於喬布斯身前的 Jef Raskin

和喬布斯以及沃茲尼亞克這種「民間玩家」不同,在 Apple II 時代被招募進來主管印刷品的 Jef Raskin 是有著紮實的學術背景的,石溪大學的數學+物理雙料學士,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計算機專業碩士。作為業內人士,Jef 深知當時民家玩家對於學術派的強烈牴觸情緒,因此入職蘋果的時候,他直接隱藏了自己的計算機碩士學位。

Apple II Basic 編程手冊

不過在電腦技術上,喬布斯和沃茲尼亞克還是相當認同 Jef 的,在入職蘋果之前,他們曾聘請 Jef 編寫了 Apple II Basic 編程手冊,這一段經歷使得 Jef 入職後順理成章地成為負責出版部門的經理。

這個「非技術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Jef 的發揮,也正是入職蘋果之後的一段時間裡,Jef 寫下了大量關於個人電腦成為消費級產品的備忘錄。

在備忘錄中,他對於個人電腦的構想比起後來 Macintosh 能做到的事情要多很多,與其說他構想中的設備是個人電腦,不如說更接近後來的 PDA,垂直多個專業領域,硬體模塊化,體積足夠便攜,拓展性極強。在某種程度上,和 Handsrping Visor 以及後來的模塊化概念機非常接近。

Lapka 對 Google 模塊化手機 Project Ara phone 的概念設計

而關鍵在於,Jef 這份備忘錄並非無的放矢的想像,而是基於當時他對於軟體的使用和研發、硬體的生產和形態、服務的方式、用戶需求需求、銷售和分發、財務狀況和市場邏輯,乃至於廣告的呈現形態,製造業支持乃至於通信網絡都有了非常詳細的探討,這份名為《Computers by the Millions (1979)》的文檔,是Jef Raskin 啟動 Macintosh 項目的底氣和基礎邏輯,後來也成了打動蘋果高層啟動這一項目的破門錘。

這份文檔幫助 Jef 繞開喬布斯,直接從蘋果的執行管理層獲得了資金和項目許可,開啟了這個名為 Macintosh 的項目—— Mackintosh 是 Jef 最愛的一種蘋果,後來由於名稱衝突後續被改為 Macintosh。而他最初的備忘錄被逐步完善成為可落地的《The Book of Macintosh》,其中涵蓋了他對於這款個人電腦的構想,需要完成的任務。

Jef Raskin 從蘋果高層那裡爭取來了項目獨立的辦公區域,還有招募原始成員的權限和足夠的資金。在 1979年 啟動了 Macintosh 項目之後, Jef Raskin 招募了自己的長期合作夥伴 Brian Howard ,發掘了在客服部門幹活兒的天才硬體工程師 Burrell Smith,還有後來成為喬布斯 NeXT 團隊班底的 Joanna Hoffman,以及後來參與 Macintosh UI 介面設計的 Bud Tribble(後來成為了NeXT的軟體開發高級副總裁)。而後來 Macintosh 團隊中的主力 Bill Atkinson 和來自蘋果服務部的 Andy Hertzfeld ,也都由他所招募進來。

《The Book of Macintosh》

可惜從 1979年 到 1980年絕大多數時間,Jef Raskin 都在撰寫《The Book of Macintosh》,項目推進緩慢,多次延期,兩度更換辦公地點。直到 1980 年年底,喬布斯注意到這個進展緩慢的項目,是 Burrell 出色的硬體設計引起了喬布斯的好奇心。

1981 年,因與喬布斯的性格衝突,Jef Raskin 離開了 Macintosh 團隊。1982 年 Jef 正式離開蘋果,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後來也開發了很多優秀的產品,並且在人機互動介面的設計領域建樹頗高。

Jef Raskin 和他後來所設計的 Canon Cat 計算機模型

在拍攝於 1996 年的喬布斯訪談《遺失的訪談》中,他毫不避諱地承認了 Jef 作為產品早期的創建者的價值,但與此同時,他也認為後續 Macintosh 的成就應該歸功於整個團隊。早年間,Burrell 經常以開玩笑的方式稱 Jef 為「Macintosh 的發明者」,但是團隊中的主力開發者 Andy Hertzfeld 則認為,相比於「Macintosh 之父」的定位,Jef 更像是「Macintosh 的怪叔叔」。

不過 Jef 對於 Macintosh 所構建的願景,和沃茲尼亞克的想法不謀而合,這些構想的遺產或多或少地在 Macintosh 系列當中有所體現。

接手:喬布斯入主 Macintosh

Apple II 之後,接替這一大熱機型的後續方案有三個,Apple III,喬布斯當時正在主導研發的 Lisa ,以及當時內部代號為 Annie 的 Macintosh。開發成本高昂的 Lisa 項目被整個蘋果公司的管理層視為希望,而喬布斯和高層之間的矛盾使得他被迫離開 Lisa,此時 Macintosh 也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施樂所創造的圖形化介面

身為行動派的喬布斯認為 Jef Raskin 是難以忍受的理論家,「糟糕透頂的白痴」。然而正是他眼中的「白痴」促使喬布斯前去施樂「偷」到的圖形化介面的概念——實際上,這筆交易是喬布斯用當時價值 100 萬美元的蘋果股票達成的。(蘋果上市之後這一波股票價值翻了 18 倍)

1979 年年底,喬布斯終於帶著團隊在施樂看到了圖形化介面,這為 Macintosh 和 Lisa 項目指明了新的前進方向。當負責核心作業系統介面的 Andy Hertzfeld 在 1981 年 2月正式進入團隊的時候,Bud 告訴他一件事情:喬布斯堅持要讓 Macintosh 在 1982 年年初上市。Andy 對這種「不科學」的時間表示質疑,隨後 Bud 說出的一段話,成為了喬布斯身上最著名的標籤:

「喬布斯堅要讓產品在 1982 年年初上市,而且不接受任何反駁,描述這種情況最佳的最佳形容詞,套用《星際迷航》中的術語,就是喬布斯有「現實扭曲力場」……他在場的時候,現實是可以改變的,幾乎任何事情他都能說服大家相信。」

「喬布斯堅要讓產品在 1982 年年初上市,而且不接受任何反駁,描述這種情況最佳的最佳形容詞,套用《星際迷航》中的術語,就是喬布斯有「現實扭曲力場」……他在場的時候,現實是可以改變的,幾乎任何事情他都能說服大家相信。」

而得益於喬布斯的「現實扭曲力場」,當 Andy 加入團隊開始設計 GUI 介面的時候,Brian Howard 和 Dan Kottke 就已經將原型機組裝好了,並且放在主管 Macintosh 程序開發的 Bud 桌上。各個元器件在金屬框架的約束之下,安靜地躺在亞克力拚接的外殼之中,彩色條紋的蘋果 LOGO 貼在外殼上。

接受現實扭曲立場洗禮的不僅是軟體團隊和硬體團隊,工業設計的過程同樣充滿折磨。

00最初的構想:水平便當盒

作為 Macintosh 最初的團隊領導,Jef Raskin 對於這台電腦有著自己的想像。

最早的便攜電腦 Osnorne I

Jef Raskin 最初 的構想是類似 Osnorne I 的摺疊式便當盒結構。有趣的地方在於,Osnorne I 不僅是第一台真正意義上的便攜電腦,而且其創造者 Adam Osborne 和喬布斯同屬於「家釀計算機俱樂部」的成員。

Tom Cooper 和 Adam Osborne

隨著 喬布斯的介入,Jef 的草圖和構想都被推翻了,他只能將自己的硬體設計構想埋藏在自己的腦內,後來 Jef 參與的 Canon Cat 項目應該能夠窺見他最初的設計構想:

Canon Cat 電腦

01初次探索:像保時捷一樣

在 1981 年 3 月的一個夜晚,吃完晚飯的設計師 Andy 正準備回去加班,然後看到喬布斯正在同當時的蘋果創意服務總監 James Ferris 討論 Macintosh 的原型設計:

「我們需要一個不會過時的經典造型,就像大眾的甲殼蟲一樣……不對,應該像更注重感官體驗的車系,像法拉利之類的。不是法拉利,那也不對,應該是像保時捷。」

這個階段的喬布斯,坐駕是一輛保時捷 928,他對於精緻工業設計的追求,從生活一直延伸到工作中,但是這種「抽象」的感知描述,最終還是要想辦法落地到具體的輪廓和曲線上。

還記得設計過 Apple II 外觀的惠普工業設計師 Jerry Manock 麼?他最後還是在 1979 年被喬布斯招募進了蘋果,並隨後主導了 Apple III 的設計,隨後,他需要面對的是 Macintosh。

Jerry Manock 現在的樣子

在領導 Macintosh 的工業設計過程中,他需要持續不斷地面對喬布斯這種抽象的「需求」,以至於他所擁有的專業設計經驗,最初只能在細節上提出了一些改進意見。比如,他提出了在 Macintosh 外觀上使用圖標來替代文字名稱,使得整個電腦在外觀上更加國際化。

以上所有的探索過程都沒有讓喬布斯滿意的。出於差異化的需求,沒有顯示器的 Apple II 和 龐大的 Lisa 讓喬布斯將最初的目標定在「可攜式電腦」的方向上。

02「最小桌面體積」的設計

每個人尋求靈感的方式都不一樣。80 年代初是電腦從專業設備逐步「電器化」的階段,而喬布斯也喜歡去梅西百貨的家用電器區尋找靈感。

多次往返梅西百貨之後,喬布斯找到 Jerry 並聲稱他想到了更好的設計方案。他在當時大熱 Cuisinart 食物料理機 上找到了靈感,他們需要設計一個「立式的,占地面積足夠小的,螢幕和主機一體化的電腦」。

Cuisinart 食物料理機

在這個思路之下,Jerry 招募了日裔工業設計師 Terry Oyama 加入團隊。後來,Macintosh 的大部分落地的設計稿均由他來完成。

多年後 Jerry Manock 和 Terry Oyama 的合影

在聽聞喬布斯的需求之後,Jerry Manock 和 Terry Oyama 迅速開始繪製草圖,為了最小化的設計,他們將軟盤驅動器放在 CRT 顯示器下面,這樣的結構之下,不僅節省外部空間,而且讓 Macintosh 的螢幕和軟盤驅動器的接口構成一張俏皮的臉,而這個有趣的意象也正巧呼應了平面設計師 Susan Kare 筆下經典的 Happy Mac 笑臉形象:

03富有親和力的輪廓和細節

為了增加整個 Macintosh 的親和力,降低它給人的「銳利感」,邊角大都使用了倒角來進行處理。

它的前臉是由 Terry Oyama 負責設計,而整個機身的後半部分則由 Jerry Manock 負責,兩人雖然設計的不同部分,但是在整體的風格輪廓上是統一的,兩者之間藉由一條纖細的接縫結合在一起,和需要手工拼接的 Lisa 不同,Macintosh 的外殼開模精度極高,可以直接使用自動裝配生產線來完成外殼組裝。

但是這還不夠。為了強化正面的「面部特徵」,Terry Oyama 將正面底部做了一個內凹的設計,一方面可以正好嵌入鍵盤,讓電腦更加具有嵌合感和一體感,同時這個缺口還強化了整個 Macintosh 正面的「人臉」特徵,製造出了人臉的「下巴」和底下的「脖子」的視覺特徵,讓整個電腦擁有了高度「擬人化」的視覺特徵。

負責設計後半外殼的 Jerry Manock 還強化了整個電腦的「可供性」。在認知科學當中,「可供性」(affordances)指的是,人所能感知到事物所提供的某種交互的可能性。在工業設計中,具有良好「可供性」的設計能夠「不言自明」地呈現給用戶某種功能,而 Jerry 在 Macintosh 背部所增加的提手缺口,則使用一個空槽提供給用戶以「可攜帶性」。

Minitel Terminal

這個提手的設計有可能是來自於法國的迷你終端機 Minitel Terminal,畢竟它出現的時間更早。雖然這一設計並非 Macintosh 原創,但是這一充滿人性化的設計,蘋果一直堅持地傳承到了今天的產品上:

04追求整潔的「硬體哲學」

喬布斯的父親曾教育他,即使在做衣櫃和柵欄背面時也不應該敷衍了事,即使別人看不到,自己也清楚它的存在。這種一絲不苟的設計精神在 Macintosh 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Jerry Manock 在展示 Macintosh 的內部框架

在設計內部結構的時候,主板被分別置於底部和側面,為了充分利用內部空間,電源被安置在主機內的側面主板上。使用緊湊的內部布局,盡力避免電腦之後的線纜纏繞成為一個巨大的「老鼠窩」——這種盡力讓內外空間都儘量乾淨整潔的「硬體美學」是兩位工業設計師一直所追求的,儘管這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 Macintosh 早期型號的散熱。

但是帶來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一根電源線,一根滑鼠線,一條鍵盤線,這是 80 年代的用戶所需要面對的硬體複雜度——多年以後,很多手機內置的各種線纜都不止三條!

多年後,Terry Oyama 在接受採訪的時候,感嘆道:

「儘管史蒂夫沒有畫出任何線條,但他的想法和靈感使設計成為現在的樣子。說實話,在史蒂夫之前,我們並不知道計算機的「友好」意味著什麼。」

「儘管史蒂夫沒有畫出任何線條,但他的想法和靈感使設計成為現在的樣子。說實話,在史蒂夫之前,我們並不知道計算機的「友好」意味著什麼。」

「最小化」的設計目標同樣延續到鍵盤上,型號為 M0110 的 Macintosh 鍵盤如今已經是桌面便攜鍵盤中的經典:

M0110

和主機使用了同款倒角的鍵盤上,蘋果 LOGO 被置於鍵盤的左下角,僅保留必要按鍵的配列設計,賦予這款鍵盤以極致的簡約感,多年後,和田英一和 PFU 基於 M0110 的配列結構發布了著名的 HHKB(Happy Hacking Keyboard)鍵盤,如今它已經被視為最適合編程的專業鍵盤:

而滑鼠的設計同樣極具標誌性:

單鍵按鈕讓它的交互是如此的清晰而直覺——起碼在世界尚未被雙擊和右鍵菜單這種「經驗」所馴服之前,這種直覺化的單鍵設計是非常合乎當時邏輯的。

06創造者理應擁有姓名

完成設計,投入生產,喬布斯讓 Macintosh 的參與者都在這台電腦的專利申請書上留下名字,其中你可以看到每個人的名字,包括左下角的 Jef Raskin,Terry Oyama 和 Jerry Manock 的簽名在左上角,喬布斯習慣於將自己名字首字母小寫,如果仔細看,會發現他的名字在中間一列的第四行。

每一個參與 Macintosh 的工業設計的設計者,在這份 1982 年的專利設計書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發布:Macintosh @ 1984

1983 年 10 月,Macintosh 正式發布。無法親歷的我們如今只能通過這個視頻來感受一下當時的境況:

這場發布會就是是產品的一部分,喬布斯用精心的策劃,在短短的五分鐘里,讓人們深刻的記住了它。競爭對手 IBM 的路線錯誤和 Macintosh 的獨特定位構成對比,驚艷的可視化效果和豐富的應用程式,每一幀畫面都緊緊拉扯住 80 年代用戶的雙眸,實實在在吊住了所有人的胃口。

演示 Macintosh 的時候,用的是最簡單的場景展示,從包里拿出電腦,熟練地組裝,插入軟盤,瀟洒走開,現場響起《烈火戰車》的背景音樂,讓 Macintosh 展示它的圖形介面,一切都運行的完美無缺,一切都不言自明。

最後,依然是 Macintosh 為自己發聲:「你好,我是 Macintosh,從包裡面出來的感覺真好。」現場氛圍抵達高潮,全場起立,尖叫聲淹沒了 Macintosh 最後一段奇異的獨白,而這句話是作品對作者的回應:

「顯然,我能說話。但是現在,我想要坐下來聆聽。接下來,讓我非常自豪地請出一個人,他就如同我的父親一樣——史蒂夫·喬布斯。」

「顯然,我能說話。但是現在,我想要坐下來聆聽。接下來,讓我非常自豪地請出一個人,他就如同我的父親一樣——史蒂夫·喬布斯。」

而在次年 1 月超級碗上的插播廣告《1984》則是另外一個經典——在一個僅有黑白灰的喬治奧威爾的反烏托邦世界裡,唯一一個彩色的女運動員,用鐵錘狠狠砸向黑暗的舊秩序,白背心上是 Macintosh 的標識。

曾經,喬布斯僅僅只是在內部演講時用「It's better to be a Pireate than join the Navy」(寧做海盜不做海軍)來表達他對抗傳統的決心,而《1984》的廣告則在全世界的注視之下,以反叛者的姿態,站在了巨頭們的對面,團結起科技大潮下的普通人、不敢甘心反叛者,以及不被看到的少數派們。

相比於具體的功能展示所帶來的吸引力,這個名為《1984》的廣告則更像是情緒上的互文,精神層面上的感召。

顯然,在喬布斯眼裡,Macintosh 就像他的孩子一樣重要,像旗幟一樣鮮明。

尾聲:一落千丈,依然一鳴驚人

Macintosh 當然也為創新付出了代價。

喬布斯啟用優雅的像素字體,是過往字符的二三十倍,占有大量空間,導致內存不足,運行緩慢。沒有內置硬碟,想要複製數據,只能靠來回裝卸軟盤。喬布斯不喜歡噪音,取消了風扇,沒有風扇散熱造成了很多組件故障,「米色烤麵包機」的綽號,成了阻礙銷售的流行語。真正可堪一用的 Macintosh 512K 錯過了最好的上市時機,銷售宣傳 Macintosh 的一系列問題,也為喬布斯的出走,埋下了伏筆。

但在今天的視角下,它是時代的符號,始終一鳴驚人。Macintosh 以其大膽簡潔的外觀設計,友好的圖形介面,加速了個人電腦的普及,為便攜的個人電腦設立了標杆。今天,我所用的依然是一個沒有風扇的的蘋果電腦,內置 M1 晶片的 MacBook Air,不同的是,它從性能到功能上都遊刃有餘。我們依然能在每一台 Mac 電腦上,感受著他們所留下的遺產,比如訪達的圖標,那個來自 1984 年的笑臉。

即使是當時的親歷者,恐怕只有包含喬布斯在內的寥寥數人,有機會一窺 Macintosh 從構思、不斷返工、反覆打磨到最終生產發布的全部過程。如今你我大概也僅僅只能通過不同視角下記錄的隻言片語,拼湊還原出大概的過程。

優秀的設計和難忘的經典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Macintosh 背後每一次思考和修正都值得被了解,每一個創造者的名字都理應被銘記,因為,在很大程度上,他們確實改變了世界。

特別的廣告:

誕生於 38 年前的 Macintosh,如今只能留存於少數收藏者手中,少數派一直致力於挖掘這些幕後故事,並將它們變成實體產品,呈現在你眼前。於是,我們跟專業充電產品製造商閃極合作,共同推出了復刻 Macintosh 的充電器 Retro,可以讓這段傳奇創新故事,也能留在你的身邊。

作者:阿斯巴鹽

責編:因為公眾號先發了所以一時不知道該寫誰的 Tp

題圖來自 Unsplash:@alexbemore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0657350ef51afe3140a1fb00c6d9ca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