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在電影廳「拉屎」,致大量退票,家長拒絕賠償合理嗎?

2023-07-06     急診室老苗

原標題:熊孩子在電影廳「拉屎」,致大量退票,家長拒絕賠償合理嗎?

這幾天一則「有味道」的新聞上了熱搜,事情是這樣的:

江西某家長帶兒子去看電影,不知道是電影院空調開得太足,還是吃壞了肚子,結果小男孩直接在影廳中「一瀉千里」。

按照這家電影院工作人員的說法,當時小孩在影廳方便以後,排泄物弄得到處都是,從他坐的位置一直流到了衛生間。

好傢夥,其他觀眾哪經歷過這種場面,於是紛紛要求退票,或者是要求重新安排新的場次。

但這部影片屬於大熱門,當時的場次基本都爆滿,影院只好取消了後面的幾個場次,照票價進行了賠償。

針對此事,電影院工作人員表示:

「其實這件事造成損失的不是別人,就是這個小男孩嘛,大家都懂,那小男孩既然造成了損失,就應該賠償。」

可當工作人員找到家長索賠時,家長拒絕了,稱「還只是個孩子」。

言下之意自然就是「我家孩子還小,控制不住,所以不應該給予賠償。」

但電影院工作人員也覺得很無奈:

一是這名小男孩已經8、9歲,完全算不上「小」了;

二是電影院並非沒有考慮實際情況,所以沒有「獅子大開口」,而是只要求家長按底價來賠償一定的損失。

於是二者無法就賠償問題達成共識,最後事情被做成視頻被傳到網上,鬧得沸沸揚揚。

「孩子還小」就不應該賠嗎?

孩子犯下錯誤,雖然確實可能是出於無意,但對影院造成的損失卻是真實存在的,所以無論如何,「孩子還小」也無法成為家長拒絕賠償的理由。

恰恰相反的是,正因為孩子小,缺乏行為能力,無法為自身犯下的錯誤買單,更需要家長站出來誠懇賠償道歉,而不是輕描淡寫的一句「還是個孩子」,就推脫自己本應該承擔的責任。

更何況,孩子已經8、9歲,並不是那些什麼都不懂,也無法控制自身行為真正的「小孩子」了。

因此,這位家長的處理方式確實不妥,隨後一句「還是個孩子」,並不能解決任何的實際問題。

這裡讓我想到前段時間的另一名「熊孩子」,同樣也是犯下了錯。

他從樓上往下潑墨水,鄰居晾曬的衣服、樓外牆,無一倖免。

那這名「熊孩子」的家長是怎樣做的呢?

孩子的母親立刻挨家挨戶地給鄰居道歉,還把鄰居家沾上墨水的衣服拿回家手洗,洗不幹凈的就照價賠償,或者是乾脆買新的賠給人家。

孩子的父親則是「高空作業」,自己去清理了所有被弄髒的樓外牆。

孩子爸表示:

「不是不讓孩子擦,是這活孩子真幹不了。」

同樣是熊孩子犯下錯誤,家長的處理方式卻大相逕庭,至於二者誰優誰劣,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桿秤。

家長為孩子做出錯誤示範

家長作為孩子的監護人,除了要養育孩子長大之外,更重要的在於承擔起教育的重任。

孩子犯下錯誤,家長不僅沒有絲毫擔當,甚至還一個勁的往後退,拿「孩子還小」當擋箭牌,對孩子而言也是一種錯誤的示範。

李玫瑾教授在《心理撫養》一書中提到: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很多問題都可以在父母身上找到影子。」

很多孩子之所以成為「熊孩子」,就在於家長本身就是一名「巨嬰」,沒有身為成年人基本的道德觀念,更缺乏責任承擔。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但卻並不是每位家長都能做到。

孩子在電影院犯下錯誤,父母忙著推卸責任,拒絕賠償,這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示範呢?

等將來孩子再次遇到類似問題,犯下錯誤時,大機率第一時間想的不是承擔責任,而是往後退、往後縮,也會缺乏男子漢的擔當。

家長拒絕賠償看似免去一筆損失,獲得了蠅頭小利,但實際上輸掉的是孩子的未來,得不償失。

對孩子做好事後教育

既然熊孩子年齡還小,無法承擔責任,難道父母除了「背鍋」承擔責任之外,就別無他法了嗎?

答案當然不是,熊孩子犯下大錯,家長代替承擔責任理所應當,但我們除了要教會孩子擔當之外,更要做好事後教育,給孩子留下一定的教訓。

比如有的熊孩子外出破壞了公共設施,父母不得不照價賠償,雖然孩子沒有賺錢能力,但這並不妨礙我們進行事後教育。

我們可以讓孩子做家務來「抵債」,刷一次碗、拖一次地相當於多少錢,什麼時候攢夠了,才算徹底解決問題。

因為這件事是由孩子惹出來的,孩子就要承擔這個責任。

就像網上那句話所說:

「如果你現在不好好教育孩子,那麼等他走上社會,總會有人來幫你教育。」

只有我們對孩子做好事後教育,不讓孩子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才能真正避免把娃養成「熊孩子」,使其學會責任和擔當。

老苗結語:教育孩子是一門學問,家長看似尋常的一個舉動,卻會對孩子造成深遠影響。

孩子犯下錯誤,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勇於承擔責任,對孩子展開事後教育,而非一退再退,拿「孩子還小」當擋箭牌。

今日話題:你對這名家長的處理方式怎麼看?

我是老苗——一名80後超級奶爸,也是醫院裡最扎眼的男性護士長,歡迎一起討論孕育問題,也請你關注老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d033c9c6fc2524e8d5e624ef5cb8df6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