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磁層和地球磁層之間的關聯,是什麼導致了太陽的不斷變化?

2019-07-22     環球科學貓

作者:文/虞子期

在銀河系中,有數十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散落,地球之外的空間並非完全空洞,正如我們生活在太陽的擴展氛圍中。太陽與地球之間相互作用,驅動了季節、洋流,輻射帶和極光等現象的產生。從最大的行星,到軌道上最小的碎片顆粒,太陽的引力將太陽系固定在一起,其表面和大氣也處於不斷變化的狀態。其廣泛、動態的太陽大氣,環繞著地球和其他行星,並且延伸到整個太陽系之中。科學家門通過觀察整個太陽系中能量和粒子的流動情況,以解開恆星對在地球上生活的我們可能造成的各種影響。

是什麼導致了太陽的不斷變化

太陽釋放能量的方式有兩種,一種就是我們常見的光線,在照射地球時使生命成為可能; 而另一種則表現得更加暴力,它會發出光線、粒子和磁場的爆發,以產生波紋效應,一直到太陽系的磁邊。從幾毫秒內發生的微小變化,到持續數小時或數天的太陽火山爆發,再到27天的旋轉,在每個時間尺度上,太陽的活動和條件幾乎都有所不同。太陽磁場每22年左右就會完全改變方向並返回,這便是導致太陽活動周期大約為11年的緣由,隨著磁場變得更加複雜,它會隨之在太陽表面附近釋放能量。

這些太陽爆炸,可以表現為太陽耀斑或日冕物質拋射的形式,甚至光速般地從太陽中衝出快速帶電粒子的釋放。下圖便是在整個太陽周期的過程中,即太陽活動持續的11年中,大約每年一次顯示的「極紫外波長」狀況。對我們的眼睛而言,這種類型的光通常都是不可見的,但在這裡以綠色著色。隨著太陽周期向太陽最小角度傾斜,明亮的活動區域會變得越來越小,而活躍區域是大多數太陽爆發的來源,這意味著太陽活動和活動區域的數量都呈現出下降趨勢。然後,隨著活動周期的回升,這些明亮的活動區域又越來越多地覆蓋太陽的面部,太陽活動隨之開始變得越來越頻繁。

太陽的扭轉磁場,由帶電材料的運動引起,被科學家們稱為等離子體,從幾毫秒到數十億年,正是它導致了太陽在時間尺度上的不斷變化。巨大的太陽火山爆發可持續數分鐘至數小時,如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太陽的磁極大約每11年翻轉一次,我們看到太陽黑子用數周的時間在其表面形成、生長和消失。幾千年來,在任何給定時間,已知太陽的總能量輸出都會發生變化。而生活在這顆恆星的擴展大氣層中的我們,則更加需要了解驅動這種變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有關太陽能力的知識,有助於科學家們創建更好的模型,以預測它可能傳遞給我們輻射和能量的方式。

太陽具有獨特的結構體構造

太陽的巨大質量通過引力吸引在一起,並產生了巨大的壓力和溫度。太陽和許多其他行星一樣,也是一個氣體星球。就原子數這個角度而言,它由91.0%的氫和8.9%的氦組成。如果按質量來劃分,太陽的氫含量約為70.6%,氦含量約為27.4%。太陽有六個區域,它們分別是核心、輻射區、內部的對流區、光球、色球,以及最外面的日冕區域。核心溫度大約為1500萬攝氏度,這樣的溫度足以維持熱核聚變。這是一個原子結合形成較大原子,並在該過程中釋放出驚人能量的過程,具體來說,在太陽的核心,氫原子融合成氦,核心產生的能量為太陽提供能量,並產生太陽發出所需要的熱量和光。

太陽的光球體是一個500公里厚的區域,大部分輻射都向外逃逸,這不是一個像其他行星那樣的堅固表面。光球層的上方是脆弱的色球層和日冕(冠),它們一起構成了薄薄的太陽大氣層,這也是我們看到太陽黑子和太陽耀斑等功能的地方。太陽釋放出恆定的粒子和磁場,被稱為太陽風。這種太陽風在太陽系中肆虐太陽系統的粒子和輻射 ,若沒有受到大氣、磁場或兩者的阻礙,它們可以一直流向行星表面。太陽本身不是一個生物寄存的好地方,因其充滿了熱量,充滿活力的氣體和等離子體。但太陽卻使地球上的生命成為可能,提供了植物等有機體用來形成食物鏈基礎的溫暖和能量。

太陽磁層和地球磁層的關聯

太陽的磁場由太陽風通過太陽系進行,從太陽向周圍散播帶電的氣體流,再加上太陽的旋轉,磁場隨之旋轉成一個大的旋轉螺旋,科學家們稱之為帕克螺旋。太陽中的電流所產生複雜的磁場,會延伸到太空以形成行星際磁場,而由太陽磁場控制的空間體積稱為日光層,在太陽周期階段中,太陽的光球、色球和日冕經歷了從寧靜到劇烈活動的變化。太陽磁場的不規則性,引起了大量的能量和粒子釋放,而其中一些甚至還能夠傳播到地球上。磁層是圍繞地球的磁場氣泡,由地球的自然所磁性產生,磁層的存在,保護了地球上的我們免受來自太陽的入射能量的影響,但太陽的能量依然會根據這樣的空間天氣,來改變自己的形狀和大小,而這些波動會降低通信信號,甚至是致電網中出現意外的電涌。

太陽發出恆定的帶電粒子流,即太陽風,在被星際介質阻擋之前,它最終會穿過所有的行星,並向冥王星延伸三倍。這會導致太陽及其行星周圍形成一個巨大的泡沫,也就是所謂的日光層。而電離層是地球大氣層中的一層,從地球表面上方約50至300英里處延伸,該層填充有帶電粒子,並與中間層和熱層的中性粒子重疊。電離層對來自太陽的入射物質很敏感,因此它可以對空間天氣做出顯著反應。由於電離層是低地球軌道太空飛行器的所在地,以及無線電通信所通過的空間區域,因此該地區的意外變化,可對人類技術產生巨大影響。

太空天氣對人類有哪些影響

若一個行星來要孵化生命,需要的不僅僅是和太陽保持正確的距離。通過將近地空間和太空系統中的空間環境觀測,與日益複雜的計算機模擬相結合,科學家們對太陽物理學研究的重點是放在繪製出太空環境的細節。空間並不是空的,不管是地球周圍的空間,還是行星之間的空間、又或是恆星之間的空間,它們與我們在地球上經常遇到的環境都大不相同,但它們遠非平靜的狀態。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其中的電流產生磁場,反之亦然,而空間輻射在巨大的風中流動,粒子幾乎可以加速到光速。來自太陽的能量輸入和太陽系外部的宇宙射線,地球的磁場、甚至地面天氣都可能導致系統發生其他變化。

雖然陽光從根本上促成並維持了生命的存在,但同時也可以產生大量輻射和磁能,甚至可以破壞行星的大氣層、衛星甚至生命。當地球周圍的空間環境發生巨大變化時,它被科學家們稱為空間天氣。嚴重空間天氣的潛在影響範圍也是廣泛的,磁暴可能會干擾高頻無線電通信和GPS導航,甚至在電網中產生強電流,從而破壞公用事業服務;無線電通信則可能會在極地受到影響,這對於跨極航線上的客機來說是一個問題;空間天氣輻射會損壞太空飛行器太陽能電池陣列並干擾通信,嚴酷的太空天氣輻射更可能給太空人帶來風險;而磁暴可則能會在電網中產生強電流,破壞公用事業服務,這種電流也可能出現在石油和天然氣管道中,導致早期腐蝕;近地空間的變化可能使某些衛星受到比預期更多的阻力,導致早熟的軌道衰減,那些來自太空天氣事件的快速移動粒子,可以在衛星電子設備上跳閘。

就像上個世紀陸地天氣的監測和預報有所改善一樣,科學家現在正致力於提高我們對空間天氣的認識,以更好地了解太陽的能量和物質,如何驅動地球附近的太空天氣。當然,研究太空天氣是一項複雜的任務,包含了許多系統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作用,比如太陽、太陽風、地球的磁場,以及地球的大氣層。了解我們的太空環境,有助於了解太空飛行器所經過的區域,並為構成行星和其他恆星的力量提供線索。太陽是我們唯一可以近距離進行研究的恆星,它的可變輻射會影響地球的可居住性。而恆星是如何影響整個宇宙中行星的可居住性,研究人員可以通過對太陽和太空天氣的研究提供重要線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vDSGWwBmyVoG_1ZutQ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