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俄料為什麼越戴越難看?和玉大叔要從粥狀結構告訴你答案

2019-07-08     和玉大叔

喜愛收藏白玉的玉友都曾經會面臨一個選擇難題,先拋開價格的因素不談,考慮白玉比較優秀的兩個產地——新疆的白玉山料以及俄羅斯山料各有千秋,說起俄料,有許多玉友都能感覺到它是近些年市場的「白色軍團」主力,畢竟俄料的白度顯著高於新疆料,尤其在做牌子和鐲子的時候非常受到歡迎。



可惜俄料相比新疆料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缺陷,就是玉質不那麼潤,雖然白不過它卻呈現出玻璃光澤,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今天和玉大叔就來和大家聊一聊。



仔細觀察俄料色澤會發現,玻璃光澤只是一種書面描述,真實俄料的顏色是在一種玻璃光感基礎上帶有一些像瓷器表面的質感,這種顏色與籽料對比的時候會非常明顯,即所謂的「偏干」。俄料往往透明度比新疆料更佳,雜質也比較少,這種「瓷感」隨著拋光之後的時間推移,似乎從心理上會更明顯一些。



實際上我們從科學的特徵來講,俄料白玉與新疆的白玉在成分上基本是相同的。和玉大叔曾經看到一種觀點說,因為俄料產地的開採緯度比較高,所以色調相對來說比較凝重,不過這種說法沒有什麼科學去證實。



我們可以試著從結構上去解釋這個問題,俄羅斯白玉雖然純凈,對照新疆的料子它的內部結構屬於一種雲絮狀的紋理,也就是纖維變晶交織結構,這種結構打光看的時候會感覺到內部的顆粒感比較細,優點是在玉雕師做活的時候不容易起層、起皮,也不會像新疆料非常容易出現表層產生拋光後的星星點點的麻點,缺陷是如果肉質不夠緊密,這種結構稍微打光會出現像白米粥彌散的視覺結構,也許這就是「干」的感受成因。



僅從網絡上的描述來說解釋僅限於此了,現在的市場上所銷售的部分高檔俄料像黑皮料是有一定的油性的。要是把外層的皮全部打磨掉,其中一部分核心的料子完全可以冒充新疆山料,還有一些老坑的料子,有商家稱之為年糕料或者鋼板料,特點是肉質非常凝潤結構緊密,也許白度不會太好(泛灰),還是相當有潤感的,判斷起來並不是很容易。



工藝在進步,俄料的成品經過高拋光後已經展現出了優質的色度,在終端市場出售前商家往往會對玉件進行「合蠟」處理提升亮度,在蠟質的遮蓋下缺乏質感的料子也會帶一層「假油光」,這層合蠟得來的保護膜只有在一定的溫度下進行摩擦才會消除,說人話就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親手盤玩才能發覺光澤日益「發烏」,和玉大叔認為這才是許多玉友所謂「越盤越干」的根本原因。



既然國標中已經明確表示和田玉不具備產地特徵,我們不能刻板的認為俄料就是低端的,反而在近幾年,像一些高端的巴沙料仿籽是層出不窮,恰恰說明了俄料也是分好壞的和高中低檔的,既然市場無法杜絕,還是建議多關注籽料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t9k_2sBmyVoG_1Zrc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