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網絡
縱觀金融行業的各個細分領域,基本沒有哪個業務如助貸一樣,在短短十年發展中幾經大起大落。而在一輪又一輪的洗牌過程中,行業屢有悲觀論調爆發。但若把視野放大,其實經歷過大浪淘沙的行業有很多,但並非都會走向消亡。回溯網際網路貸款的監管進程,也會發現行業之所以數次洗牌,是從草莽邁向合規理性發展的歷程,而非走向消亡的過程。
助貸沒有未來?輕易下結論前,或許先該想想助貸為什麼出現。
1.現實需求與循序漸進
助貸行業的合規進程的確曲折而嚴厲,但因此認為行業沒有未來,卻是值得商榷的。
幾次洗牌總結下來,多數人包括業內對助貸未來抱有悲觀情緒,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助貸業務之所以能迅速發展,本質上不是技術紅利,而是監管紅利;二是,助貸平台的客群雖然與銀行原有客群重疊度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持牌機構的市場空間拓展。
其一,的確有理有據,周觀新金融也曾在討論網際網路貸款與銀行消費信貸的公平監管進程中,多次提及,這個行業的崛起的確是因為享受了「監管紅利」多過「技術紅利」。
但,有問題並不意味著行業不該存在。儘管有諸多問題,不可否認的是,助貸的確滿足了部分傳統銀行等金融機構難以覆蓋、服務的客群,彌補了很多下沉客群對金融服務需求的空白。助貸之所以存在,正是因為資質不那麼優秀的人,也不那麼容易被銀行直接服務的人(如次級信貸客群),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客觀存在。髒活累活始終得有人干,如果這個活乾得不夠質量,也乾得不夠合規,監管對你嚴厲是希望你把活乾得更好更合規,而不是讓你直接消失別乾了。
這也是為什麼助貸行業的監管進程可以說是雷厲風行的,但卻從未像P2P一樣直接全面清退。助貸是滿足了一定客觀市場需求的,對整個消費金融市場的發展也有一定推動作用,只是發展依然需要規範。
其二,助貸平台的客群,與銀行原有客群重疊度的確不高。
但,這並非擠占銀行的市場發展空間,而是恰好能與銀行合作互補,充分彌補下沉市場的金融服務需求空白。銀行有資金與牌照優勢,助貸有獲客及服務優勢,二者合作是共贏關係,而非競爭關係。尤其是在《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出台後,銀行在與助貸平台合作時,甲方地位可以說是難以動搖的。
因此,無論是從合規層面看,還是從市場定位看,助貸與持牌機構都是「互補」,而非「競爭」。
首先,從合規層面細說開去,監管對助貸行業存在的問題出手快、狠、准,不僅堵上了以前監管套利的各種漏洞,還兼顧了整個網際網路信貸行業各個參與方的公平性。自2020年7月17日,《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下發後,又有《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關於進一步規範商業銀行網際網路貸款業務的通知》、《徵信業務管理辦法》、《金融產品網絡營銷管理辦法》等,系列「組合拳」政策基本已經把助貸業務的合規展業範圍框死了,助貸平台只能與持牌機構「合作互補」,杜絕了金融風險跨產品跨市場傳染的風險(尤其是針對有市場壟斷地位的大平台)。
至於近期業內發酵的不利傳聞稱「有關部門正在醞釀製定新的助貸行業監管文件」,其中要點包括助貸放款需通過銀行端直接發放,助貸機構或變身全導流廣告公司,擔保費或被限制在2%左右等。傳聞之所以發酵,是因為其中要點關乎助貸行業生死,但該傳聞已被多家主流媒體澄清。
因而,從現有的系列監管文件看,助貸的行業發展是被「框死」在合規範圍里,但不是被「掐死」,兩者還是有著本質區別。而從歷史教訓看,助貸行業也該被嚴管,管你是為了讓你發展得更穩更好,更能為市場發揮「優勢互補」作用,而不是要把你「掐死」。
再者,從市場層面來看,助貸與持牌機構的確是「互補」,而非「搶食」。上述也提到,助貸平台與銀行原有客群重疊度不高,未來市場增量主要來源於普惠金融帶動金融服務滲透率的提升。中信建投統計認為,截至2020年中國消費信貸滲透率為38.5%,與美國的67%相比仍有較大發展空間。近年來也可以看到,在支持小微信貸方面,助貸機構發力明顯,其中也有不少是「首貸戶」。
此前也有助貸機構的高管曾對周觀新金融坦言,「如果銀行能完全覆蓋我們這個市場,我們根本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但現實就是沒有『如果』。」
從中長期看,網際網路信貸原本就是一個龐大、多樣、需求複雜的市場,助貸產業鏈之所以存在並發展,其產業邏輯和內在需求並沒有改變,在規範發展的前提下,助貸平台的資產端優勢與金融機構牌照、資金優勢,一直都是優勢互補,產業鏈也已經逐步走向成熟與合規。
現在看,中國金融科技行業的監管也正在接近尾聲,利好頭部平台。如2月8日,人民銀行、市場監管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日前聯合印發了《金融標準化「十四五」發展規劃》,其中將制定網際網路金融標準合同指引,將不同金融機構之間的金融產品,統一到同一標準之下。
2.現有參考系與未來價值回歸
除了上述兩大現實問題之外,國外的網際網路信貸發展也經常被業內列為參考系。早期,也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國外早期雖然有P2P(如LendingClub,現已轉型為數字銀行)但卻沒有助貸,是因為國外銀行信貸市場的自由度更高,助貸沒有生存的土壤,但Upstart Holdings的轉型之路也再次證明,信貸市場的多樣性需求始終存在,也需要有機構去滿足這個市場空白。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要強調的是,信貸市場自由度高並不是什麼好事,美國次貸危機的爆髮根源正在於此。但即便是如此自由的市場,依然有Upstart Holdings這樣的助貸平台轉型成功,並於2020年末上市了。
值得一提的是,Upstart的助貸模式也是一直與銀行合作,但它主要收入來源於為合作銀行提供技術服務,並不參與貸款收益分成,它的定位是一家AI信貸平台,而不是希望變成一家銀行。這一發展路徑與美國老牌網貸平台LendingClub、SoFi等截然不同,後兩者到目前為止都已經變成了銀行。但從估值來看,Upstart的市場接受度顯然不比後兩者低,雖然盈利較晚,但Upstart的市值目前約是LendingClub的3.6倍,與SoFi的市值差距最小。
同樣在美上市的360數科、金融壹帳通、樂信、信也科技等國內的助貸頭部平台,業績一直穩定向好,但海外資本市場對因為行業不確定性等原因,依舊進展較慢。美國知名投資媒體Seeking Alpha也發文指出,中國金融科技徵信、利率等監管風險開始出清,包括樂信在內的頭部平台股價被嚴重低估,未來將迎來價值重估。
基於此,在近半個月此輪中國金融科技服務企業的反彈中,樂信以8.85%的股價上漲,領跑整個行業;漲幅第二名是信也科技,股價漲幅為5.38%。
同樣在洗牌中分化發展,海外有的平台已走向「金融」,也有的走向了「科技」。但從現有的參考案例看,走向「科技」獲得的市場認可度並不差。
回歸到國內的行業發展看,助貸回歸「科技」服務銀行也是大勢所趨。360數科、樂信、信也科技等頭部平台都在加大科技投入,在與持牌機構的合作中,也更看重「科技」與「服務」的價值定位。
當然,要完成所有的合規進程,迎來「科技」價值回歸,頭部助貸平台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顯而易見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回歸純科技服務定位,平台是否做好了過「苦日子」的打算?未來強監管依然是大勢所趨,行業具體該如何發展,仍需配合監管調整。但強監管並不是什麼壞事,金融行業的細分領域哪個不是強監管呢,正是因為有嚴管有調整行業才會有進步,才有更穩健的發展。
未來,正在一步步走出來。
文章來源:周觀新金融
作者:周公子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從助力「零售轉型」到布局「北極星指標」,平安信用卡近年打法進階
一年「消失」20多家銀行,4000家中小行路在何方?
《2021年信用卡行業發展報告》發布:信用卡App成為數字化轉型新抓手
重慶探索將消費金融公司改制為數字銀行,螞蟻、小米、馬上消金誰將獲益?
大盤點!2021各大行信用卡業務之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eee7cfc099f45571e1e5ad03aa972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