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諜往事:電視里的那些密探諜報究竟如何而來?今日一探間諜淵源

2022-08-27     史鏡說

原標題:間諜往事:電視里的那些密探諜報究竟如何而來?今日一探間諜淵源

當古裝戲、宮廷戲依舊在我們的各大電視台熱播中,當我們驚訝於出可神藏敵營,竊取敵國重要情報,入可俊美無雙,閒談軍國要事的那些影視劇中的間諜時,你又可否想到,真正的古代間諜們,他們的生活實況又是怎樣的呢?今日文史君就來帶大家走進古代間諜的一段歷史中一探究竟。

一、間諜起源

「用間始於夏之少康。」

歷史典籍《孫子兵法·用間篇》上如是說,這是歷史上所記載的最早有關間諜的活動記錄。說起間諜這一個職業,必然得提及情報,間諜所立是為情報,而探取敵國情報是我們在影視劇中一般所知道的有關間諜的主要任務,但其實,間諜的任務卻不只是如上一件,詳細敘述文史君將在下面一一道來。

反間計

中國浩浩瀚瀚幾千年歷史,其間建立起來的朝代很多,一代代皇朝的延續之下,不僅誕生出了諸位雄韜大略的帝王將相們,我們現在所說的諜報機構也因國家政事需要應運而生。

在不同的朝代鬥爭中,由於當時地域限制,人力速度,車馬等物質因素,所謂「天高皇帝遠」,「天時地利人和」等說法使得搶占先機往往成為了各派政系鬥爭的關鍵因素。而這先機,既是指儘早的時間,同時也有準確的信息在裡頭,這信息在某種角度來說就是情報。

情報或者稱之為諜報,在歷朝歷代各種鬥爭之中可謂是「得勝利器」,那古代的那些聰明人都是怎樣將諜報機構發展起來的呢,文史君帶大家再往下看。

我們今日所說的間諜等語,在古代被稱作「用間」,而那些間諜也可被稱作「細作」,間諜之史起源甚早,用途也非常廣泛,作用也十分顯著,一些著名的重大歷史事件中便留存了許多有關間諜的記載,譬如女艾,她是中國第一個有史料記載(

少康使女艾諜澆

——《左傳·哀公怨念》)的間諜,又如妹喜、西施、貂蟬等人。

西施劇照

二、間諜含義及分類

雖然我們都明白「間諜」一詞在今天為何意,但要結合古代的用詞等多方面去給它明確地下一個定義,我們還是得來稍微細究一下。

在古代,「間諜」本不是一詞,而是「間」、「諜」二字拆分使用,是為兩個詞,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稱「間」為

之意,而間諜本身的工作也確實是從他國找尋空隙,伺機而入獲取情報,這裡有一定意義所在。而《說文解字》中稱「諜」為

軍中反間

的意思。而從我國漢代開始,諜報機構便一般都設立於軍隊之中。但《禮記·千乘》中卻對「間」、「諜」二字的含義作了一個區分,大戴在《禮記·千乘》中言:「

以中情出,小曰間,大曰諜。

」而實際上,從戰國開始,「間」、「諜」二字即開始連用了。

影視劇中特務機構「東廠」太監

這裡說清楚了「間諜」的含義,我們再來看間諜的類別。

在我們所熟知的「世界古代第一兵書」——《孫子兵法》中,其作者孫武就細細地將間諜劃分出了五種類型,即五間。這五間分別為: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

也許在眾多的古裝劇或者武俠劇中,我們或多或少都了解到間諜的一些種類,今天我們再來詳細地一起探究一下。

影視劇中東廠人物形象

孫子的劃分標準為,以間諜的活動為主要參照對象,以間諜本身在其實際活動中所承擔的任務或作用來劃分,活動具體為

偵察、滲透、策反、保密

這幾種,通過在具體活動中的劃分出了以上幾種間諜類型。

錦衣衛所配「繡春刀」圖

因間,即指「

利用敵方的老百姓作為我方的間諜

」,亦可指「鄉間」。內間,即指「

利用敵方官員特別是高級官員作為我方間諜。

」反間,即指「

利用敵方間諜為我方當間諜

」,現可理解為雙重間諜。死間,這在我們的古裝劇中常有見到,即指「

專門給敵方送假情報以迷惑敵人的間諜

」。作為死間,在身份暴露後下場一般是死亡。而生間,就是指「

能夠活著從敵方返回來的間諜

」。

古代間諜信物

三、間諜情況發展

自古以來,間諜機構一直被當權者所重視,其不僅作為維護封建王權的有效利器之一,也是保證統治者有關利益的要點所在。

錦衣衛

夏商周時期諜報雛形生成,春秋戰國時期諜報機構因軍事需要較多所以諜報活動也較為頻繁,是古代諜報史的一重要部分。三國之時有關諜報等的運用在我們今人看來更是十分精彩,此後各朝各代亦有所發展,特色之處,到唐王朝時期出現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間諜機構——察事。

宋代則出現了軍事組織中真正的專業間諜機構——皇城司。

而我們通常聽到了如「錦衣衛」一名,其實也是間諜結構,不過隨著明朝的消亡而一起沉於歷史之中了。

元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的間諜特務機構已發展到頂峰。

文史君說:

關於間諜活動的歷史在我國由來已久,不同朝代大都分別設立有專門的負責諜報活動的相關機構,名稱不一,形式不一,漢代開始諸位封建王朝的統治者一般將諜報機構設立於軍隊之中,名稱一般沿襲漢代原有,對於中國古代的間諜,他們曾經在歷史的某些歷史事件中起到過較大作用,有的甚至成為了決定性因素,間諜隊伍的相關組織,歷史變化等在我們今日仍然具有較大的研究作用。

參考文獻:

王竹婷:《淺談中國古代諜報史》《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36卷第4期;

茹富民:《中國古典間諜學》《中學歷史教學參考》1998年6月。

(作者:浩然文史·拂曉)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帳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eb8cd7eeff648890f0f4c1870bf2da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