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華語影壇出了一部神作。
杜琪峰和韋家輝聯合執導,標準銀河映像風的《神探》。
將人心中的「鬼」外化,略顯癲狂的通天眼神探等等設計都讓人過目難忘。
結尾的多重反轉,換槍圓謊更是神來之筆。
《神探》
沒想到,15年後,竟讓我們等來了續作。
雖說略顯小眾,但作為港片影迷,也算是必看之作。
然而,上映5天,票房不盡人意,一直被上映許久的《人生大事》壓著打,一個單日票房冠軍也沒拿到。
豆瓣評分也只有7.1。
狗尾續貂?還是不負續作之名?
一起來好好聊聊——
「神探大戰」
2022.7.8.中國大陸
神探歸來
影片並不是《神探》續集。
但核心概念直接承襲於《神探》。
神探依然是神探。
幾乎就沒有男主李俊(劉青雲 飾)破不了的案子。
神探也依然是瘋探。
只不過《神探》是割下耳朵送領導。
《神探大戰》(上)中出現的行李箱致敬《神探》(下)
李俊則是產生了幻覺,聲稱自己看見了一隻青面獠牙的怪物。
而相同的是,李俊也被認定為患上了精神分裂症,被警隊辭退。
神探變成了瘋子。
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即便淪落成了天橋下的流浪漢,李俊還是會忍不住偷偷查案。
十幾年後,一宗連環殺人案的發生,讓李俊這個神探被重新提起。
一群自稱「神探」的團伙,公然私刑執法,以暴制暴,甚至預告殺人。
殺一個,預告下一個。
而奇怪的是,他們所挑的案件,竟然全都是李俊偷偷調查過的冤案懸案......
癲狂
癲狂,混亂。
這是《神探大戰》給我的第一感覺。
論角色,劉青雲這次所飾演的神探李俊,相比於《神探》時期更加暴躁。
整部片子裡,他幾乎就沒有用正常語調說過話,台詞基本靠吼。
論劇情節奏,本片基本算是一個案子接著一個案子,從未停歇過。
開場不到十分鐘,便已經交代和致敬完了《盲探》和《神探》的屠夫案和換槍案。
片名閃過,又立馬轉向了影片的主線,神探案。
餘下時間,頭腹尾,三場動作戲塞得滿滿當當,文戲四捨五入=0。
幾乎沒有給觀眾任何喘息的機會。
這是韋家輝的老毛病了。
作為銀河映像的元老之一,他向來以腦洞大開,紛繁複雜的編劇能力著稱。
那些玄學的主題,燒腦的劇情,大多出自他之手。
但他只擅長編劇,並不擅長導演。
一旦脫離了杜琪峰的主控,韋家輝就很容易陷入到自嗨的狀態。
韋家輝和杜琪峰
比如他上一部獨立執導的作品,2009年的《再生號》,就是典型的韋家輝風格。
劇情上可以簡單概括為《盜夢空間》X10——
現實的世界嵌套小說家所寫的小說的世界,再嵌套小說里小說家所寫小說的世界。
各層世界裡還能互相連通穿越。
複雜到不暫停下來記筆記,你根本沒辦法看懂。
比起故事和角色的塑造,韋家輝更在意的是對於主題和敘事的探索。
這次的《神探大戰》也沒能例外。
韋家輝在《神探大戰》前的作品,只有《神探》正常
其實本片已經算是韋家輝沒那麼自嗨的作品。
警匪片的外殼以及三場動作戲,明顯是出於商業考量而設置。
但正如前面所說,這並非韋家輝所擅長的,更非他所在意的。
所以三場動作戲裡,幾乎沒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設計。
無非就是拿著槍互相不限子彈地突突突,然後開炸當做場面升級。
對標前兩年的行活片《拆彈專家2》《怒火·重案》來看,都要遜色不少。
整部電影的鏡頭設計也是如此,基本只是用來交代信息。
舉個例子,李俊發現陳儀鞋帶有問題這一幕,算是影片最大的反轉。
但韋家輝在鏡頭上的處理依然是平常的鏡頭組接。
此時的震撼感完全只來自於劇情上反轉,視聽語言上卻完全沒有幫助。
再看看《神探》中,當好警察何家安滋生出陰暗人格時,杜琪峰是怎麼做的?
配合鏡頭的推進,景別的變化,一步步加強觀眾的緊張感和震驚感。
這是完全屬於電影的時刻,是值得花心思去設計鏡頭調度的時刻。
但韋家輝並不具備這種影像上的想像力和敏感度。
當然,也可能他根本就不在意。
《神探》
此外,除開三場動作戲,整部影片的時間也就大概只剩下了不到一小時。
哪還有什麼時間去塑造劇情和人物?
於是,要麼借角色之口匆匆交代一些必要的信息,比如方禮信的過往。
要麼乾脆不解釋,比如為什麼方禮信知道李俊能逃出去,還能正好碰上陳儀?
於是,除了主角李俊之外,其它幾乎所有角色都單薄得近乎工具人。
陳儀頂著肚子宛如懷孕俠,又是爬樓又是跳海,無所不能。
方禮信換臉如翻書,前一秒還大義凜然,下一秒就邪魅狂狷。
黃欣更誇張,全片里作用好像就是通報警隊工作流程。
主題
當然,本片也並非全是缺點。
作為警匪片來說,《神探大戰》差強人意。
但對於影片的主題,韋家輝依然在有限的篇幅內,完成了他想要的表達。
而理解影片的關鍵元素有兩個,神探和怪物。
前者比較好理解,神探象徵著正義。
影片中,李俊不止一次呵斥過香港警方,「廢柴,擺個pose就當查案」。
他並沒有說錯,這其實是整個故事沒那麼明顯的一個前提:香港警察的無作為。
開場的魔警案中,方禮信寥寥幾句便干擾了偵查方向,讓案件草草定性。
連兩隻球鞋鞋帶系法不一樣這麼明顯的線索,都沒有人去查。
諸多冤案應運而生便也不足為奇。
冤案導致不公,不公導致憤怒。
而憤怒無處消解,便容易走向以暴制暴。
這便是片中那群年輕人稱自己為「神探」的原因。
他們的初衷當然是好的,他們想追求的是正義。
但在一個冤案叢生,暗無天日的世界裡,他們太容易走上錯路。
在影片結尾,導演直接借李俊之口點題:
神探並不存在,我們只能是「探」,成不了「神」。
當你過於執著成為「神」的時候,實際上也是走在了成為「瘋」的路上。
而「神」的誘惑太大,抵禦這種誘惑,是一輩子的事情。
這也就引到了理解《神探大戰》的第二個關鍵因素——
片中出現的那隻怪物。
本片很奇妙的一點也在於此,因為導演在怪物的寓意上做了留白。
你可以把怪物理解成所有人都視而不見的真相。
那麼影片將會是另外一種解讀方向,限於篇幅,這裡我們就不再展開。
如果順著上文的思路,怪物則更像是李俊心中邪念的具體形象。
整部電影里,他拯救「人渣」,放棄復仇,也就是他在默默對抗怪物的過程。
影片結尾,陳儀謊稱自己也看見了怪物。
但從她的表情就很明顯能看出來,她只是覺得李俊的樣子太可憐,附和而已。
只不過,對於李俊而言,即便是虛假的理解,也已經足夠撫慰他的孤獨。
掙扎於善惡之間太久,他自己都已經分不清瘋子與神探,善與惡的邊界。
所以,影片最後李俊和方禮信的鏡像對立又將我們拉回現實。
在與怪物的搏鬥中,不存在全面而徹底的勝利。
李俊唯一能做的,就是在遍地怪物的時代,選擇做一個人。
選擇用善念去對抗內心永遠騷動的邪念。
他能堅持多久?沒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