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一個異國果子後,男子手和嘴被嚴重灼傷,它的種子我們都吃過……

2024-06-17     果殼網

圖源:yahoo

撰文 | 蘇澄宇

審校 | Skin

托馬斯·哈羅德·沃森,一位28歲的英國建築工人,常常在Instagram上分享他的旅行經歷。

這次,他選擇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進行觀光。今年五月初,在坎佩切市場閒逛時,沃森被琳琅滿目的當地水果吸引了目光,其中一種長相特別的水果特別引起了他的興趣 。

巴西若昂佩索阿街頭售賣的腰果丨Wikipedia

是不是感覺沒見過,但多數人應該都吃過,它是腰果,平時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腰果是經過加工處理的,這是生的腰果。

圖源:Thomas Harold Watson / SWNS

腰果實際是腰果樹(Anacardium occidentale)的種子。腰果果由兩部分組成:果實和堅果。果實是肉質的,稱為「假果」或「果托」,通常被稱為腰果蘋果(cashew apple),而堅果是種子的真實果實,我們平時吃的就是經過處理的堅果部分。

圖源:researchgate

平常很少有人吃它的果肉部分,但也不是不能吃,只是需要經過一些處理。很少人吃的主要原因是它的保質期很短,不易保存和運輸。在一些國家,尤其是腰果種植地,如巴西和印度,腰果的果肉被用來製作果汁、果醬和其他食品。

腰果果肉 圖源:congress-intercultural

腰果果汁丨rio grande foods

沃森早就聽說過腰果蘋果可以食用,儘管它味道有些苦澀,帶有輕微的酸味。懷著對當地食物的好奇心,他買了一些腰果蘋果,並在市場上繼續漫步時開始品嘗這些水果。然而,他完全沒有意識到,這種水果沒加工之前隱藏著巨大的危險 。

當沃森嘗試咬開一個腰果果殼時,他感受到了一種難以忍受的灼燒感。他回憶道:「我以為它就像百香果一樣,所以就咬了一口,結果那種灼燒感立即蔓延到了整個口腔,感覺就像火在燃燒。」那一刻,他完全不知道自己剛剛接觸到了什麼。

當沃森醒來時,他的臉部和嘴唇已經布滿了結痂丨Thomas Harold Watson / SWNS

第二天早上,當沃森醒來時,他的臉部和嘴唇已經布滿了結痂,看起來像是被酸灼傷了。他形容道:「我的嘴唇感覺像是烤紙一樣,持續了三四天。幾天前,我甚至可以整片剝下嘴唇的皮膚。」他的手也因為接觸腰果果而變色。

沃森被酸蝕的手丨Thomas Harold Watson / SWNS

通過網絡搜索,沃森了解到,腰果果肉含有豆草酚和腰果酸。這些物質屬於酚類化合物,具有很強的腐蝕性。當它們接觸到皮膚時,會引起化學灼傷,導致水泡和嚴重的皮膚損傷。2010年發表在《熱帶農業期刊》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腰果果肉的化學成分進行了分析,發現豆草酚的濃度高達0.36%。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將腰果果汁塗抹在大鼠皮膚上,結果顯示,接觸部位在24小時內出現明顯的紅腫和水泡反應。這些反應在48小時後達到峰值,並持續了約72小時 。這些有腐蝕性的化學物質存在於腰果果肉的外殼和果肉中,因此未經處理的腰果果對人類皮膚和黏膜具有高度危險 。

腰果在加工過程中需要特別小心。另一項發表在《職業與環境醫學》期刊上的研究詳細描述了腰果加工過程中工人可能面臨的健康風險,包括手部和手臂的化學燒傷。研究顯示,工人在無防護的情況下接觸腰果果汁液,會在短時間內出現皮膚灼傷和水泡,長時間接觸還可能導致慢性皮膚損傷。

處理腰果的印度工人手部丨slow food

值得注意的是,腰果屬和芒果屬都屬於漆樹科,而漆樹科的植物通常含有酚類化合物,如漆酚。所以說摘芒果的時候,不小心的話,接觸一定量漆酚可能會導致皮膚發紅、腫脹,甚至水泡。

處理腰果的印度工人手部丨soapboxie

在採摘、包裝和運輸過程中,芒果通常會經過一定程度的清洗和處理。這有助於去除果皮表面的漆酚。儘管處理過程不能完全去除所有的漆酚,但已經顯著減少了其濃度,降低了對普通消費者的過敏風險。

儘管受傷嚴重,沃森由於擔心高昂的醫療費用,選擇不去醫院治療,想等它自己好,這註定了他的恢復過程漫長而痛苦。但他仍然保持樂觀,認為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故事,提醒其他遊客在嘗試當地食物前先進行必要的了解。

沃森擔心自己可能留下永久的傷疤丨Thomas Harold Watson / SWNS

沃森總結道:「嘗試當地食物總是好的,但了解它們也是必要的。希望我的經歷能給其他人提個醒,避免類似的痛苦。」儘管經歷了這次意外,他對探索新食物的熱情並沒有消退,只是變得更加謹慎。

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了解食物的背景和潛在風險,才能真正做到安全而愉快的旅行體驗。

參考文獻

[1]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66683352400025X

[2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935347/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把科學帶回家ID:steamforkids),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da9b14651955b684586277c2e12b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