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赴16個省區近60個縣市,行走「大國之道」的解放日報記者想對你說……

2024-09-30     上觀新聞

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解放日報今日推出「信仰之路Ⅱ·大國之道」特刊。

今年5月起,解放日報社近百名青年采編人員分赴全國16個省區、近60個縣市,在219、318、228、312、109、310、215、104等代表性國道沿線,分別聚焦「衛國戍邊」「制度優勢和精神偉力」「改革開放和高質量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文化傳承保護和中華文明探源」等6個主題,開展深入尋訪。採訪組充分發揮解放日報融合轉型成果,以多種形式全面展現75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入剖析其間的發展邏輯和精神力量。

尋千百度,答案在路上;行萬里路,宏闊在凡間。行走一條條漫長的「國之大道」,解放日報記者們也在腳步中追尋「信仰之路」,感悟奮進中國的「大國之道」。

G228

乘風踏浪,看世界之中國

228國道涉及40多個沿海城市,展現了改革開放的成就,也讓我們看到改革開放的進程並不總是一帆風順的。一路尋訪,有助於我們理解一項國家戰略在一定歷史周期中展現出的全貌;一路尋訪,也是在找尋搏擊風浪的底氣。 ——區情頻道 杜晨薇

國道,不僅是交通要道,更是連接歷史與現代、地方與世界的經濟、文化紐帶。當親眼見過丹東抗洪、日照觀海、廣西邊貿,我才明白,海岸線上的一顆顆璀璨明珠,內核正是改革開放。因為它,沿海港口得以「四通八達」,國內國際雙循環也有了最直接而生動的詮釋。 ——互動頻道 栗思

走228國道,我們看到重慶生產的新能源汽車從欽州港運往雅加達,看到來自澳大利亞的鐵礦石從防城港下料後直送柳鋼,看到日照港的「三鐵合一」將黃河沿線城市的資源要素重新配置……看到不同城市的膽識與策略,看到今日之中國,何以不僅是開放之中國,更是世界之中國。 ——專副刊編輯部 肖雅文

難忘的是風景,更是旅途中遇到或「錯過」的人。在浙江、福建採訪民營經濟,不少企業說「大老闆不在,只能請總經理代勞」。老闆去哪了?在歐洲參展、考察市場。員工們說,民營企業家生意做得再大也要親力親為,不為過去自滿,始終心懷未來。向企業家致敬,向奮鬥者致敬。 ——區情頻道 吳越

報道組在欽州港碼頭合影。

來報社一年,這是我第一次赴外省市採訪。期待、興奮、緊張、擔憂,多種情緒交織在一起。用兩周時間全身心感受腳下的土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張張耕耘的面孔,不管是中國第一個個體工商戶章華妹,還是海邊的咖啡館主理人……他們坦誠開放的態度感染了我。 ——要聞編輯部 徐藝芠

當下,部分產業「內卷式」競爭加劇。這一路以「改革開放」為主題的尋訪中,我們聽到一些聲音,但也看到更多不斷求索的身影。他們有的走訪全球開拓市場,有的深耕主業不斷創新。面對困境,中國企業總在風浪中尋找新的航線。 ——政情頻道 肖彤

城市有大有小,我遇見的人物都有血有肉。有白手起家的創業者,有勇於創新的企業家,他們都會神采奕奕地講述起改革開放以來自己與城市的高光時刻。與他們交談,歷史變遷在我面前逐漸鮮活。我的所見所聞只是冰山一角,但每次邂逅,都讓我這個生在90年代的後來者更加懂得如今生活的來龍去脈。 ——世界觀欄目 徐曉語

一流企業做標準。海信就是最好的註腳——雷射電視以超過50%的全球出貨量份額,穩居世界第一,如今150英寸雷射電視即將量產。「不止於世界第二」,不僅是海信的廣告詞,更代表了中國企業的遠大目標。 ——財經頻道 查睿

來報社剛好兩年,「大國之道」是我第一次參加這種規模的大型外出採訪活動。正式上路前當然會緊張,但在呼吸到珠海空氣的第一瞬,我內心就只剩下興奮與期待。這片土地,時刻都有變化,見證與記錄,正是做記者最幸福之處。 ——政情頻道 林子璐

G318

知來明去,見證奇蹟中國

穿越崇山峻岭的川藏公路,起點卻那麼靜謐,正如它的名字——雅安。我們到達的那個7月的下午,它用一場清涼的雨水迎接了我們。這是一座依山傍水的小城,青衣江穿城而過,兩岸房屋沿江蜿蜒。細雨中,川音伴著江濤向遠處流淌。這座小城讓人不由得想要安頓下來。而74年前,也就是在這個雅致安靜的起點,盪氣迴腸的川藏公路修築工程開始了。 ——財經頻道 宰飛

從成都出發,一路在現場,方能深刻體會何為奇蹟的創造。它與綿延5000多公里的路有關,攬盡驚、險、絕、美、雄、壯。而更為厚重的力量,是以路為引,沿途各區域奮力拚搏、融入現代化格局的探索。在對歷史的回望、對現實的審視,和對未來的憧憬里,相信會看到更多奇蹟發生。 ——財經頻道 束涵

在四川天全縣二郎山築路英烈紀念園,我們在烈士墓前被深深震撼。他們可都是20多歲的小伙子啊!「兩路」通車已有70年,築路英烈中的大多數卻再未見到過親人。當然,每一位「此生必駕318」的中國人都是他們的親人。當行駛在「中國最美景觀大道」時,也請看一看用生命守護318國道的他們。 ——政情頻道 曹飛

有人說:當你走過這條5700多公里的國道,你會發現G318是沒有終點的,因為你的心裡會產生新的渴望——再走一次!這正是我們的真實感受,回到上海後我們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戒斷反應」。「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這條路上還有太多故事等著我們去發現和講述。 ——原點欄目 雷冊淵

報道組瞻仰江孜宗山英雄紀念碑。

我們三次試圖追尋珠峰,可惜都未能如願。有位作家曾說,高山世界不過一方螢幕,是我們在其上投射出一幕希望、夢想、慾望和恐懼交織的舞劇。在高原地區,或許是因為天然的難以到達,更容易激起某種執念。這次尋訪過後,我們更能理解這條路上人們持續不斷的探索,以及在這背後支撐他們始終堅守的信念。 ——長三角周刊 朱凌君

雨季的318國道,我們三翻海拔4300米的折多山,在蜀道上真切體會「行路難」。在稀薄的氧氣中,我們與折多山隧道施工現場新時代的修路人對話;在雅江雨夜突發的泥石流現場,我們和逆行的搶修工人擦肩。國道上的無名英雄們,續寫著新的人間奇蹟,具象的「兩路」精神就在我們眼前。 ——上觀編輯中心 宋彥霖

有人說,人這一輩子一定要去一次西藏,有人說此生必駕318。年近30歲,終於得償所願。原來,雲可以這麼低,湖水可以這麼藍,氂牛和車一起在國道上奔跑,雪在盛夏也不會融化,最高峰藏在雲里不願意出門,虔誠的人走一步拜一步……做記者的快樂就在這裡了吧,一種永遠在路上的感覺。 ——互動頻道 鄭朕

一路尋訪318國道拉薩到日喀則段,我感觸最深的是「變化」。往返兩地間,我們先後行經九曲十八彎的老國道和平直開闊的新高速。拉日高速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這是時代變遷下的新變化;不變的是,新一代築路大軍繼續發揚著歷久彌新的「兩路」精神,助推西藏發展。 ——長三角周刊 任俊錳

曾在十年前自駕318國道川藏段,仍對部分泥濘顛簸的道路記憶猶新。如今重走,道路平坦寬闊,服務區成為網紅打卡地,新能源車也能無憂入藏。從苦中作樂到設施完善,318國道的巨變僅十年,有幸見證。 ——數據新聞中心 何書瑤

G312

翻山越嶺,遇見跨越中國

我們從上海出發,沿著國道一路往西,尋找一個區域如何協調發展的答案。回頭來看,有時候答案不在終點,而在路上。只有連通道路,打破區域壁壘,使得資源要素在更大範圍內自由流動、合理配置,才能漸漸跨越障礙、填平鴻溝。 ——長三角周刊 陳抒怡

過去幾十年,312國道一直是東中西部協調發展的重要紐帶。按照比較優勢理論,不同地區基於自身資源和條件,走合理分工的路子,就能形成優勢互補,促進整體發展。思維的差距、認知的差距往往成為制約地區發展的隱形障礙,這就需要紐帶上的一個個點在比較中相互對標、相互看齊。 ——財經頻道 戚穎璞

報道組在霍爾果斯口岸採訪大巴司機。

「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去」是這些地方經常被人們冠上的定語。但踏上尋訪之路,與沿途的幾十個受訪者聊天——短則寥寥數語,長則三四個小時——我們看到了「翻山越嶺」後全然不同的風土人情,還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在不同地區留下的寶貴印跡。 ——區情頻道 舒抒

從沿海平原到荒漠戈壁,從繁華如上海到貧瘠如西海固,沿著312國道一路向西,我看到更為多面立體、真實複雜的中國,也看到在西部發展中層出不窮的東部身影。沿著312國道來來往往的人才、物資、要素流動,一刻不停地重塑著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格局。 ——區情頻道 沈思怡

對我來說,國道是一個熟悉而陌生的詞彙——總會經過它,又總會忽視它。在這些年大基建大發展的背景下,國道的經濟戰略功能似乎被弱化了。但在一次次實地走訪、和當地人的一次次深入交談之後,我意識到,國道的角色始終立在那裡,仍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區情頻道 胡幸陽

去一些普通遊客不會去的地方,或許是出差這件事情最大的魅力。沿著國道,經過極具生命力的城市,經過正在謀求新發展的鄉村;看到戈壁灘上成片的光伏板陣列,看到猶如科幻片場景的數據機房;遇到樸實而熱情的當地群眾,遇到嚴謹卻不失幽默的青年學者。 ——長三角周刊 於量

沿著國道從東向西,在祖國的最西端,回望最東的上海,真正見識到「差異」的中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當我們踏踏實實走過不同的土地,才能真正理解其中含義。互換資源,互補短板,互相合作,攜手共贏,從來不只是寫在文件里的方向而已。 ——長三角周刊 鞏持平

在312國道最西端的新疆,我度過了工作以來採訪最密集龐雜的8天。我們搜集了很多「邊角料」,這些未必是當地人喜聞樂見的,卻是深入理解一個區域、一個產業發展邏輯必須要做的功課。一條走的人越來越少的「老公路」,上演的卻是從東到西區域發展的新故事。 ——原點欄目 楊書源

在312國道沿線的一家太陽能光伏板企業,「融媒輕騎兵」尋找更好的拍攝角度。 陳抒怡 攝

尋訪中,我不斷感受著路的力量。果子溝大橋一定要去看看,只有置身其中,才能明白鑿山開路的不易。曾經最艱險的地段,如今成為知名打卡點。而城市間,312國道合六段正在進行快速化改造,將讓人們安家在合肥、工作在六安成為可能。 ——原點欄目 王倩

作為一條貫穿祖國東西的公路,312國道為我國經濟發展增添了許多活力,促進了區域間的資源要素流動,也為我的家鄉河南省提供了許多向外伸展的機遇。這次出行開拓了我的視野,更新了我對河南的認識,非常開心看到了家鄉未來更多的可能。 ——視覺中心 張看

從繁華都市到廣袤邊疆,穿越之旅中,我用眼睛和鏡頭去感受、捕捉著變化與發展的印記。這不僅是一條交通大動脈,更是一條承載著人與物、資源與技術交流的紐帶,從能源、產業到文化、美食,在沿途採訪的一個個人物和故事之中,「格局重塑」和「協調發展」變得具體而生動。 ——視覺中心 張瑋

G109

跋山涉水,找尋沿途種子

當道路上的小轎車變少,大卡車、摩托車增多;當車窗外布滿植被的山川逐漸變為一望無際的戈壁灘;當道路兩邊人跡寥寥,出現更多的牛、馬、羊……自然而然,我們就會對國家,對人與自然的平衡發展,有了更多理解。 ——原點欄目 王瀟

許多同事用到過這樣一個句式——如果不是採訪,可能一輩子也不會來一次。我也一樣。但當我們聽到了一對夫婦用30多年時間將腳下沙漠變成7萬畝綠地的故事,大家約定:10年之後,再來看看這片地,和改變這片沙漠的人。 ——政情頻道 吳頔

在可可西里無人區,面對秋培扎西,我淚目了。他繼承父親和舅舅的遺志守護藏羚羊,眼中閃爍著對家族成員犧牲的複雜情感。採訪中,他平靜講述過往,但那份沉重與責任感卻難以掩飾。他告訴我,藏族很避諱談及已故的親人,但他已經「習慣了」。 ——原點欄目 朱雅文

G109上,崑崙山光影流動。我們行經崑崙山腳下的索南達傑自然保護站,周遭遍布凍土。工作人員說,第一次抱著剛出生的小羊時,他高舉手臂生怕弄傷它,直至雙手發麻——在這一刻,「大國之道」具象化了。總有這麼一些人抱著羊,跋涉在這條「國道」上,並再走許多許多年。 ——視覺中心 沃佳

在我之前的認知里,保護是尊重與順從自然。用可可西里巡山隊隊員的話來說,這裡是「一片不需要有人打擾的凈土」。然而我漸漸意識到,真正的保護或許不是把山水放在敬畏的高閣,而是告訴人們,保護能帶來更美好的生活。這是人與自然相處的學問。 ——原點欄目 馮蕊

幾個月轉瞬即逝,從5月籌備,6月出發前往青海,7月出發前往內蒙古,再到回來後密集地剪輯視頻和撰寫稿件,於我而言,這次探訪不僅是一次國道之行,更讓我對「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這幾個字有了最真切的感受。 ——視覺中心 呂佳

報道組在毛烏素沙地採訪殷玉珍。吳頔 攝

在一處邊緣沙樑上,全國勞模、治沙女王殷玉珍突然感慨「這裡不打算種樹」。我們決定席沙而坐,她回憶起嫁到荒漠以前的故事,逐漸敞開心扉……一個個撲面而來的小細節逐漸構成一個典型報道之外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上觀編輯中心 朱倩雯

我們需要探尋的,與其說是國道沿線的故事,不如說是復刻、描繪荒漠變綠洲過程中,星星點點連成一線的堅守和奇蹟。對於我們這支輕裝上陣的精簡部隊而言,沿途找尋植下的「種子」,或許就能得到答案。 ——城事頻道 黃楊子

在109國道上,我看到了一次次由微至著的變化。我對「聚沙成塔」有了更深感悟:個人雖渺小,但眾志成城,便能匯聚成千鈞之力。 ——原點欄目 鄭子愚

G310 G215 G104

尋根溯源,感悟時光長河

在玉門關,漢代長城不僅是防禦工事,也曾護佑絲綢之路的平安。在泉州港,燈塔曾照亮往來於此的中外商船。從西北到東南,差別很大,卻讓我感受到差不多的精神內核:開放包容、守正創新。回望歷史可以展望未來,走出上海或許更能看清上海。「海納百川」被放在上海城市精神之首,也是中國人文精神應有之義。一路上我們看到不同城市奮楫爭先,也看到社交媒體許多熱議問題背後的探索。我們出發,不是尋找標準的答案,而是見證路上豐富的風景與創造。 ——文化頻道 簡工博

在西安,一位考古學家告訴我們,東西方文明的交往要比傳統意義上的絲綢之路早得多,甚至5500年前歐洲人群和亞洲人群就已發生首次碰撞。或許可以說,人類自古以來就有一種尋找彼此的衝動,無論隔著山川湖海或者時間長河。這也是我們今天尋路的原因。 ——政情頻道 周程禕

殷墟博物館的十二生肖主題咖啡。 周程禕 攝

我們仿佛踏入了一條時光長河,在古老與現代之間反覆穿梭。華夏先民的遠古遺蹟、古老斑駁的敦煌壁畫、屹立海邊的千年石塔,何其漫長何其燦爛,無一不讓人聽到時空深處的遙遠迴響。更讓人動容的是,還有一群人,在默默守護著這些文化瑰寶,不遺餘力地傳承和弘揚。如果我們的工作能為這份守護貢獻一點力量,那是無比榮幸的事。 ——政情頻道 顧傑

行程之初,我腦海中閃現「文化苦旅」。說這次採訪「苦」,是因為我在採訪中看到中華大地的先民們在苦難中創造出燦爛而輝煌的文化。但採訪之後,我又漸漸感覺不「苦」。每到一處,看見文博工作者守護無價財富的決心,便知「熱愛可抵歲月漫長」。 ——駐京記者站 張煜

中華文明與傳統文化的追根溯源——帶著宏大的主題出發,直到真正走在路上,遇到真實的人事物,問題和答案就變得具體、清晰起來。當龍門石窟的景觀燈在夜色中亮起,矗立千年的盧舍那大佛依舊展現神秘的微笑,審美的衝動躍然升起,莫名的敬畏感油然而生於心間。純粹的感受告訴我,這就是流淌在血脈里的文化認同。 ——政情頻道 鄔林樺

行程中,我看到傳統與當代交融催生了「網紅」,但避不開的話題是「網紅如何變長紅」。當傳統文化是推開門就能觸摸到的歷史,走入尋常的生活方式,長紅也就成了自然的結果。 ——財經頻道 劉惠宇

尋訪「大國之道」,既要走進一個經由考古實證復原出來的真實、可感知的中國,也要觸摸當下中國的文化脈搏。紙上得來終覺淺。十幾天裡,我第一次如此密集地走進博物館、考古遺址,與考古學家、文保工作人員、文創開發團隊面對面交流。印象深刻的不僅是那些穿越時空隧道的文物古蹟,更有考古人「擇一業、終一生」的堅守。 ——文化頻道 張熠

在泉州萬壽塔山頂,在我們採訪石獅市博物館館長李國宏的幾十分鐘里,時不時會瞥見旁邊一位負責清潔的阿姨身影,彎腰拾起地上的碎屑或是果殼。李國宏隨口提起了她,她或許不知道這座古塔當初建築時的種種細節,但她知道每一次彎腰,就是在維護這座古塔的形象。文化遺產經歷了苦心孤詣的傳承,通古融今過程中源源不斷的生命力,更需要今人的滋養。 ——原點欄目 張凌雲

G219

千溝萬壑,領悟行勝於言

新藏線難走,但再難也要走,走過就知道,「衛國戍邊」「家國情懷」等從來不該是懸浮的口號。這一路主題可謂宏闊,聽到的豪言壯語卻不多。我明白,「用自己的身體當界碑」的凡人英雄們並不需要用語言去證明什麼。愛國,終究不是嘴上的事。而行路的意義,就是時時告誡我們,行勝於言。 ——政情頻道 朱珉迕

5592觀察哨石碑。 董天曄 攝

5592哨點,高原的天藍得不真實,面前是寂寥的曠野,身後是沉默的雪山。山上大風一年刮到頭。剛撐起來的閃燈柔光罩差點被吹跑,一位年輕戰士眼疾手快,一把扶住。我低頭看到他黝黑手上的千溝萬壑——這哪像「95後」的手?我們千里而來,其實為他們做不了什麼。而他們為我們呢? ——視覺中心 董天曄

一次終身難忘的「行萬里路」——不僅看到了多彩民族風情和壯美自然風光,更見證了一個個感人故事,對「衛國戍邊」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政情頻道 王閒樂

行進219國道新藏段,蒼茫茫天地間,我們的車和路邊的沙一樣渺小。但這一路的目的地,包括海拔最高的哨所、界湖、國門和烈士陵園,又都很宏大。和戰士們面對面,聽他們說起自己的怕和愛,愧疚和懷念,才發現所謂的宏大,其實是一種很親近很平凡的英雄主義。 ——政情頻道 劉雪妍

寫稿搜索資料,偶然看到一張圖,是兩位同名同姓的戰士。他們叫陳祥榕,都是福建人,同為共產黨員,皆為烈士。一位是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的工運先驅,另一位是犧牲在加勒萬河谷的「00後」新兵。有人給這張圖配文:「上天給了他兩次機會,他都選擇了報效國家。」 ——原點欄目 李楚悅

報道組在途中用無人機自拍。海沙爾 攝

一條蜿蜒於壯麗山川間的紐帶,串聯起邊疆的繁榮與堅守。219國道0公里處,不僅是路的起點,也是希望的延伸,更是邊疆發展的深刻見證。 ——視覺中心 海沙爾

在走219國道之前,我對邊境是缺乏想像的。當真正來到廣西、雲南兩地邊境尋訪,才明白刻板印象就是用來打破的。我們見到遊人如織、貨運繁忙、兩國密切來往的口岸,也與戍邊人民警察、界務員交談。「守邊戍邊」「興邊富民」是眼見為實的鮮活。 ——長三角周刊 劉暢

這一路上,我們見證了無數平凡而偉大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僅是關於邊境民警的堅守與奉獻,更是關於每一個普通人如何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為國家的繁榮穩定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駐京記者站 余晨揚

北疆的一切和沿海城市是那麼不同,又是那麼相似。無論是開到通關口岸城市的蜜雪冰城,還是中哈邊境線旁上海人開的咖啡館,阿拉山口還借鑑學習上海自貿區經驗,外貿通關模式有著不少類似制度……這個世界其實也可以很小,邊疆也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 ——財經頻道 吳丹璐

大國之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戍邊生活就像這裡的風景,表面寧靜美麗,深處卻充滿波濤洶湧的故事。人們真正吃的苦比我想像和聽說的那些,還要更多、更難以言說。採訪車一直往前開,在一個離上海如此遙遠的邊境之地,我感到平靜,這裡有的,只是一個又一個勇敢的、可愛的、珍貴的人。 ——互動頻道 王一凡

在5592觀察哨,記者們邊吸氧邊工作。從1961年開始,高原戍邊模範營就在此紮根,管控著百餘公裡邊防線和多處通外山口,守衛著共和國平均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差的邊防線。前些年,該營4連由海拔4000多米的駐地換防至海拔5300多米、氣候更惡劣的「無人區」。 董天曄 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da6b2b5c631a06c3e4d296dbf9de5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