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入門檻低與專業度欠佳
在房地產的推動下,建築業在2008年前後進入空前繁榮。由於行業採取項目經理制,而具有專業管理知識和經驗的人員又相對較少,於是出現了一個人同時負責多個工程的局面。
絕大部分施工單位都是掛靠在有資質的建築公司下面的,而建築公司對他們又沒有嚴格的審查。於是各種草台班子上陣,搞得從業人員魚龍混雜。
行業人才輸入、輸出體制固有的問題,導致了更進一步的亂象:沒有問責機制,出了建築事故各方扯皮;在缺乏責任感的項目經理管理下,建築質量堪憂,存在較多隱患,有的人甚至中途跳槽,置已施工過半的工程於不顧。
(2)建築施工價格競爭激烈,行業產能過剩
與2000年建築業的興盛初期相比,如今的建築業利潤已經大不如前。金融危機前,建築行業毛利率達到30%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如今這個數字已經攔腰斬斷,甚至不足10%。
一方面,從業機構與人員已經達到了飽和。項目競標十分激烈,利潤空間被壓縮。為了盈利,中標者只能從建材、工人等方面去控制成本。
另一方面,項目轉包現象也是造成利潤被擠壓的原因之一。比如,一個1000萬的施工分包項目,在經過層層轉包後,最終的施工方只拿到了300萬的工程款,這就逼迫其不得不使用廉價材料來實現利潤。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截止2014年,國內建築業企業單位數量為81141家。但考慮到掛靠和轉包現象,實際的數值要遠遠大於這個數字。
(3)項目管理混亂,資金挪用嚴重
建築工程的管理是最大的弊端,建築項目的混亂管理是「樓倒倒」出現的直接原因。
目前,建築業存在的一個普遍現象就是資金挪用。一個項目的工程款被挪走一部分,去支援另外一個項目;更有甚者,建築公司直接把工程款挪去投資房地產等高收益項目,以抵消其在建築行業的虧損。
這種本末倒置的亂局,滋生了大量的行業寄生蟲,讓本來就處於下行期的建築業更加脆弱。在這種常態下,不僅建築材料等上游工種的質量無法保證,工程的施工也因為資金短缺而被延期,越是延期其積壓的銀行貸款的利息和工人工資就越多,由此惡性循環。
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是各個擊破:
(針對問題1),應該建立行業人才專家庫和認證機制,對從業者進行檔案化管理和考評,並推行終身責任制;
(針對問題2),應該建立完善的建築工程管理平台,來統一進行項目立項、勘察、規劃和建設等環節,落實以EPC為主的工程總承包模式;
(針對問題3),搭建開發商、建築公司和銀行之間的三方協作平台,把每一筆款項的進入和支出算清楚,並由平台方進行監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