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協2024年4月印發的《長江韜奮獎評選辦法》顯示,長江韜奮獎是經中央批准常設的全國優秀新聞工作者最高獎,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每2年評選1屆,設長江系列、韜奮系列兩個評選項目。
長江系列評選從事新聞採訪報道的記者、評論員和新聞節目播音員、主持人。韜奮系列評選從事新聞作品編輯、校對檢查的專職新聞工作者和新聞節目製片人。共設20個獲獎名額,其中長江系列10個,韜奮系列10個。可以缺額,不能超額。
近日,中央媒體和各省級記協陸續公示擬推薦參評第18屆長江韜奮獎人選名單,「中國記者」微信公眾號將展示這些優秀同行的業務事跡和成績。
農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江娜
江娜同志工作簡歷
2005.07--2011.07 在農民日報社任科教部助理編輯、編輯
2011.07--2014.02 在農民日報社任新聞採訪中心、編委會辦公室、種植業周刊編輯部副主任
2014.02--2017.11 在農民日報社任種植業周刊編輯部主任
2017.11--2019.03 在農民日報社任媒體融合與協調部主任
2019.03至今 在農民日報社任副總編輯
江娜同志事跡材料
胸懷國之大者 腳踩田埂小路
江娜,農民日報副總編輯,農民日報重大政論文章主筆和「仲農平」寫作小組負責人,高級記者。堅守黨報評論員的政治站位,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作為農民日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項目具體負責人,在黨的創新理論研究宣傳方面積極開拓,成果突出,4次在農民日報頭版以整版篇幅刊發政論文章、重大報道。紮根「三農」一線,不懼急難險重,曾第一時間趕赴汶川地震、蘆山地震災難現場報道,也曾隻身一人連夜搭乘運菜卡車追蹤菜價上漲原因。勇於開拓,銳意進取,主持農民日報媒體融合轉型工作,牽頭搭建媒體融合平台,重構策采編髮流程和工作體系,推動農民日報的全媒體轉型。
先後6次獲得中國新聞獎,省部級以上獎項和領導批示40余次,個人曾獲得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原農業部直屬機關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農民報十佳新聞工作者等榮譽稱號。創設「三農學『習』談」言論品牌,2023年專欄文章獲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主持或參與多個項目獲「王選新聞科學技術獎」一等獎、中宣部報業深度融合發展創新案例等獎項。
創新拓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宣傳方式,讓理論闡釋走深、傳播向廣
以大報道全景式展現習近平總書記的實踐路徑及其背後的思想脈絡、「三農」情懷。2023年深入浙江11地市30多個村莊,采寫《「千萬工程」二十年記》系列長篇調研記,獲得中央領導同志批示肯定,全國新聞宣傳工作視頻會提出,主流媒體應該向農民日報學習,有更多類似的走心之作。2018年深入浙江采寫《夢開始的地方——學訪習近平「三農」思想的浙江實踐》萬字長篇調研記,新華社全文播發通稿,全國數十家黨報轉載。
以大評論深度呈現黨的創新理論的歷史視野、哲學思辨與實踐偉力。2024年圍繞習近平文化思想,在頭版連續三天整版推出《習近平文化思想的「三農」感悟》系列「仲農平」文章,為全黨上下深入學習習近平文化思想做了學理化闡釋、大眾化傳播。文章被求是網等多家官方網站及新聞門戶網站轉載。2024年春節撰寫長篇「仲農平」文章《心永遠與農民在一起——從春節足跡感悟大國領袖的農民情懷》,有關部門閱評專題表揚認為「具有政治高度、理論深度和民本溫度」。
以全媒體傳播理念,大眾化、輕量化、貼近化傳播方式,推動理論宣傳「飛入尋常百姓家」。創設「三農學『習』談」全媒體言論品牌,三年來在報紙頭版刊發200余篇言論,新媒體同步推出視頻產品,做到總書記有「三農」最新指示,農民日報必有學「習」言論,專欄文章獲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批示。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在短視頻平台開設「習近平的兩會『三農』關切」欄目,單條閱讀量1億,總播放量超過3億。2023年策劃推出《總書記打卡的土特產》系列融媒體作品,視頻播放量1000萬+,相關話題全網觸達超1億次。
強化言論「瞭望哨」「壓艙石」作用,做黨的評論員、農民的評論員
作為農民日報重大政論理論品牌「仲農平」的主筆和寫作小組負責人,緊扣中央「三農」決策部署,策劃撰寫多組主題鮮明、論證有力的長篇政論文章。2021年建黨百年之際,撰寫《中國共產黨與中國農民》系列「仲農平」文章,策劃製作新媒體作品《那些值得銘記的「第一」》等,分別獲得第32屆中國新聞獎重大主題報道獎、中國新聞獎融合報道獎;在秋糧豐收的重要節點,撰寫評論《復興之路中國糧》,在農民日報頭版整版刊發,獲得第32屆中國新聞獎評論獎;撰寫《中國糧食自信從哪裡來》獲得時任國務院總理肯定;圍繞改革開放四十年等歷史時刻與「三農」大事,撰寫《四十年後再出發》《一號文件里的「三農」脈動》《千萬工程賦》《看!大國「三農」磅礴轉型》等重大編輯部文章,多次獲得全國農民報好新聞特等獎、一等獎。
作為農民日報資深評論員,參與10余組重要系列評論寫作,受到中央領導同志批示表揚,一些觀點和表述還被吸納進中央文件。如「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的「三個必須」系列、小崗村講話「三個堅定不移」系列、「七論『三農』中國夢」系列、「五大理念新實踐」系列等,有關部門曾以《農民日報傳遞中央「三農」部署講得「透」》為題進行專題閱評。
作為紮根「三農」20年的媒體人,直面「三農」熱點焦點,撰寫了一批回應公眾關切、引導社會輿論的重要時評。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球糧價波動,撰寫時評《多國囤糧:一堂活生生的糧食安全「警示課」》,迅速平息了公眾在敏感時期的疑慮,獲得第31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二等獎;針對生豬價格飆升,編髮《生豬價格不斷攀升——保供穩價慢不得轉型升級等不起》,有效穩定公眾預期,為「三農」話題找到有效的公共出口,獲得第30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三等獎。
踐行「四力」要求,勇擔轉型使命,腳步不停、筆耕不輟、創新不止
不懼急難險重,堅持「永遠在路上」。汶川地震後,第一時間深入災區20多天,冒著餘震、山體滑坡危險采寫了《探訪「一把刀」堰塞湖》《夜宿災後東風村》等多篇現場報道,並在災區火線入黨;蘆山地震期間,主動請纓深入災區,采寫了《再難也要爬上去》《搭乘運輸車險穿飛石區》等現場報道,多篇作品獲得省部級以上好新聞獎項,所在報道組獲得全國抗震救災宣傳報道先進集體稱號。
持續關注「三農」難點痛點問題,為農民說話、為產業發聲。2012年冬季蔬菜價格大漲,冒著嚴寒隻身一人搭上運菜卡車,徹夜不眠從山東壽光大棚跟車到北京批發市場,梳理分析蔬菜運銷成本,寫出《壽光黃瓜進京記》《科學分析理性看待蔬菜價格上漲》等極具專業性思想性的調查性報道和編輯部文章,推動了相關部門政策的出台。2018年壽光大水導致蔬菜大棚受損,第一時間策劃組織記者深入一線,關注農民受災和蔬菜供應情況,綜合運用深度報道、現場短視頻等多種形式,推出融媒體作品《壽光大水三問》,獲得第29屆中國新聞獎融合創新獎。
探索媒體融合轉型路徑,著力推動「三農」新型主流媒體建設。作為農民日報主抓媒體融合發展的負責人,主持實施中宣部第六批媒體融合發展「鄉村振興智慧媒體服務平台項目」,牽頭搭建農民日報媒體融合平台,全面設計優化業務流程、考核制度,初步實現農民日報的全媒體轉型。積極提升理論水平,在《新聞戰線》《中國記者》刊發《專業黨媒融合轉型的「思維再造」》等多篇理論文章,擔任中宣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培訓授課教師,中宣部、教育部「中國新聞傳播大講堂」主講人,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業界導師等職務。
來源:農民日報客戶端
•
「相關連結」
- 第18屆長江韜奮獎擬推薦參評人選|人民日報社袁新文工作簡歷、事跡材料
- 第18屆長江韜奮獎擬推薦參評人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申勇工作簡歷、事跡材料
- 第18屆長江韜奮獎擬推薦參評人選|中央廣播電視總台鄒韻工作簡歷、事跡材料
- 第18屆長江韜奮獎擬推薦參評人選|光明日報社鄧海雲工作簡歷、事跡材料
- 第18屆長江韜奮獎擬推薦參評人選|經濟日報社鄭波工作簡歷、事跡材料
- 第18屆長江韜奮獎擬推薦參評人選|中新社陳陸軍工作簡歷、事跡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