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父母之愛,重如泰山。哀哀父母,生我劬勞。世間萬物的情誼雖繁雜,只有父母之愛,才最無私。
在《觸龍說趙太后》這一篇文章中就有過「父母之為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樣的名言,而這句名言形象地描述了父母對子女的愛,因此有很多人說過,父母之恩大於天。身為子女的我們應該對於父母懷有崇敬之情,即使有時候父母因為一些事責罰了自己,也應該不計前嫌、不可懷恨在心。
確實,這是我們為人子女應該做到的本分,可天地廣闊、世事紛雜、人心叵測,並不是每一對父母都會好好地照顧自己的孩子,有些父母為了自己的利益、為了發泄自己的情感,經常把孩子當成自己獲取利益、發泄情緒的工具。
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可憐的孩子,在她12歲的時候她就被自己的父親親手賣到青樓,所幸,老天有眼叫她遇到了一個良人,改變了自己「一雙玉臂千人枕,一點朱唇萬人嘗」的命運,身處高位之後,她會如何對待自己的父母呢?
這位自小命運多舛、受盡磨難的小女孩叫做董竹君,出生於上海一處貧民窟,在上個世紀初,上海的發展遠不如現在。當時上海還隸屬於江蘇,經濟凋敝,住在貧民窟的人民大多家徒四壁,一天所要忙的就是溫飽問題。所以董竹君一家子過的也是清苦日子,不過因為董竹君是家裡的第一個孩子,父母對其十分重視,雖然家裡沒錢,但是父親希望自己的孩子之後能夠有所成就,就堅持送女兒去讀書,去看看廣闊的天地。
可能也是了解家裡的經濟情況,董竹君自知學習機會來之不易,所以在入學之後,在學習上花費了很多心思。功夫不負有心人,自從董竹君入學以來,她的成績就一直名列前茅。可天不如人所願,幾年之後,董竹君的父親竟然患上了傷寒症,沒有辦法繼續從事體力勞動,家裡面的經濟來源一下子就沒了,這對於這個身處貧民窟的家庭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為了醫治父親的病,家裡的積蓄就用了一大半。即使是這樣,父親的病仍舊沒有多大的好轉,家庭里的收支入不敷出,眼看著一家人就要餓死了,沒有辦法,父親只好將當時只有12歲的董竹君賣到了青樓,希望這次能夠渡過危機。
當董竹君被父親買到青樓之後,還一直幻想著父親不舍自己接她回家的場景。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了,父親一直沒來找他,董竹君不由得淚流滿面,可是哭又有什麼用呢?她只能抹乾眼淚努力生活,所幸的是她遇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老媽媽,這位老媽媽與董竹君的經歷頗為相似。當她看到年幼的董竹君仿佛透過時空看到了當初孤苦無依的自己,故而在董竹君無力生存的這段日子裡,這位老媽媽給了她很多幫助,並且她還告訴董竹君,青樓這種地方是沒有什麼出頭之日的,勸慰董竹君趕緊找個良人離開這裡。
之後,董竹君聽了老媽媽的話,一直留意著身邊是否有值得託付終身的人。直到兩年後,一次偶然機會董竹君找到了屬於自己的良人。這個人叫做夏之時,是當時的革命黨人,為了獲取情報、掩護革命活動,夏之時不得不經常出入青樓,以此為幌子。雖說夏之時經常出入其中,可絲毫沒有沾染風塵氣息,當董竹君看到他的時候,她就知道夏之時跟當時那些出入青樓的人不一樣,他的目光是清澈而堅定的,於是就與夏之時投以青睞,經常給夏之時提供方便,一來二往兩人的關係就親密起來了。
等到兩人感情深固,如膠似漆之時,夏之時就提出了替董竹君贖身的想法,如此他倆就能長相廝守起來。而董竹君卻不這樣認為,她覺得自己跟貨品不同,不應該用金錢進行交易。於是她想要逃出青樓,在老媽媽的幫助之下,事情進展得很順利。
接到逃出青樓的董竹君之後,夏之時立馬就跟她結了婚,倆人自由戀愛,結婚之後夫妻二人感情也很和諧。在長久的相處之中,夏之時突然得知了自己妻子心中跟讀書夢,於是就將她送到了日本進行學習深造。學成歸來,董竹君思想開闊了不少,生兒育女之後,也理解了當年父親的行為,沒事也會去看看父親。可惜的是之後夏之時因為事業原因,吸食了鴉片嚴重傷害了身體,經常和董竹君吵架,甚至動手。
於是在1934年董竹君選擇離婚,並負責撫養4個女兒,為了供養兒女董竹君走上了經商路,開辦了上海赫赫有名的錦江飯店。生活沒有負擔,兒女順心,直到1997年董竹君才離世。
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大多跟自己的父母老死不相往來,也許正是因為董竹君以德報怨的行為,在生活磨難蹉跎當中,仍保持赤子之心,才讓她之後安享晚年吧,這對於我們來講也是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d6cc3285caacc66b5f67b8ecbd2ec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