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評測:告別干擾斷連 穩定才是第一要義!

2024-05-09     快科技

原標題: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評測:告別干擾斷連 穩定才是第一要義!

一、前言:華為星閃家族又添一員 無線滑鼠也用上星閃技術

對於「星閃」這個概念,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了,在華為Mate 60系列、Pocket 2手機、Pura 70系列部分機型,以及平板、耳機、M-Pencil等設備上都有搭載。

看起來,星閃技術應用在手機周邊的設備較多一些,那華為自家的PC相關設備上,有類似的產品嗎?

還真有,這就是我們要測試的主角——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

相信部分用戶,在使用無線滑鼠時,最讓人惱火的就是會偶爾出現斷連、不跟手的小問題,這是因為我們日常使用的路由器、微波爐這類設備,干擾到了無線滑鼠的頻段。

而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就採用了星閃NearLink技術,配以自適應跳頻算法,將抗干擾能力提升了4倍,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這類情況的出現。

至於星閃技術,又是什麼?這其實是由華為主導的的近距離無線連結技術,國內加入星閃聯盟的企業已超過300家,預示這項全新的技術,有著極為廣闊的發展前景。

簡而言之,藍牙主打低功耗但延遲不夠理想,Wi-Fi 追求高速率但耗電快,各有優劣,使用場景也並不相同

尤其面對萬物智聯時代新場景,WiFi/藍牙的局限就凸顯出來了,但有了星閃技術,將這倆技術的優勢融合在一起,從而兼顧到高速率、低功耗的優勢。

在當時新機發布會上,華為就放出星閃技術對比傳統無線連接,可實現60%低功耗、速度高6倍、時延1/30、組網連接數高10倍等等優勢,可適用於消費電子、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車、工業智造等多種場景。也就是說,星閃技術在連接性還是使用場景,都是要全方位碾壓WiFi和藍牙的。

至於星閃和WiFi、藍牙的差距,從上圖表格對比,星閃的優勢非常明顯。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的表現。

二、外觀:微絨材質很親膚 星閃接收器用上USB-C埠

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正面的包裝盒第一印象就非常「華為」,相信熟悉華為的用戶在手錶/手環、充電器這類產品包裝盒都有看到類似的設計。

正面較為簡約,印有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的名稱和渲染圖,底部的NearLink表示這款滑鼠支持星閃協議。

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包裝盒附帶的說明書、5號乾電池、USB-C埠的星閃接收器。

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本體,我們拿到的是硯黑配色,表面採用了微絨材質,在觸感上像綢緞般溫潤貼膚,

滑鼠的尺寸在107.6×60.9×29.4mm,滑鼠重約61g(不含電池和接收器),包裝內附帶的電池重約23g,也就是說整體重量在84g。

側邊一覽,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屬於扁平身材,僅有29.4mm的厚度,非常合適用於辦公,不過從本人體驗來看,在握姿只能採用指握,對手大的用戶稍顯不是那麼友好。

滾輪細節一覽,表面使用了滾花紋理,並做成了類金屬質感。

底部印有HUAWEI字樣,底部有個倒三角,可從這裡朝外一掰,就能將外殼拆下。

拆下外殼後的樣子,電池倉可放入5號乾電池,上下是磁吸口,拆裝、安裝外殼時會感受到明顯的吸力,無需手動對齊就能自動吸附。

雖然採用5號乾電池,但這款滑鼠的續航能力可長達12個月。

模式切換和設備都在背部,可看出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支持星閃/藍牙雙模。

在藍牙模式下,可支持連接並記住多達三台設備,當需要切換設備時,無需重新配對,只需輕觸滑鼠底部的閃速切換鍵,即可完成切換,在體驗上還是非常迅速、方便的。

想要進入匹配模式也非常簡單,只需要長按閃速切換鍵,指示燈快閃時,就代表滑鼠了進入配對狀態。

USB-C埠的星閃接收器在市面上還是非常少見,常見的滑鼠接收器都是USB-A。

考慮到現在部分輕薄本為了「輕薄」這一特點,機身僅搭載USB-C埠,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可以做到即插即用,免除了再次購買轉換器的麻煩。

當然,對於足夠「遠古」沒有搭載USB-C埠的筆記本,在體驗上就沒那麼友好了。

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並不難拆,只需要擰開4顆螺絲,抬起上蓋,就能看到滑鼠的PCB板。

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使用的是原相PMW3816雷射引擎,經查詢該引擎可實現最小200 、最大4000的DPI,一般用在辦公滑鼠上居多,羅技MX Master/MX Master部分型號就有採用。

還有傳感器、主控等其它電子元件細節。

三、性能測試:滑鼠測試大師很直觀 雙模表現一致

評測工具我們使用驅動之家出品的滑鼠測試大師,體積也不大,僅有不到4MB,軟體介面設計非常簡潔。

這款工具能夠檢測滑鼠的各個功能鍵是否正常,還可以測試滑鼠的平滑度、回報率兩個重要參數,測試結果會以分數、多種圖表類型予以展示,還會給出性能水平評估,包括一般、優秀等。

還能夠直觀展示滑鼠測試大師已經陪伴你多少天、今日和歷史移動里程、左右鍵歷史點擊總次數。

但需注意的事,想更改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的DPI,需配合華為電腦管家14.0.3.200以上版本或智慧生活13.2.1.325以上版本,且支持疾速連接的華為主機。

也就是說,對於沒有華為設備用戶,稍顯不是很友好。

在星閃適配器模式下,進入滑鼠配置面板(不支持藍牙模式),可在這裡進行更改DPI、 升級固件、更改主按鍵為左右幾個選項,DPI的默認檔是1200。

在下面的測試中,我們將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的測試條件統一為:1200 DPI、1000 CPI,至於回報率,該款滑鼠並未提供更改選項。

——星閃接收器

通過10秒繪製出的「xCounts vs. 時間」圖像,平均線越表示滑鼠的移動軌跡越是否平滑;counts上的離散點越接近這條線,就表示引擎的抖動越小。

線和離散點較為貼合,也就是說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的防抖動表現較為優秀,但偶爾會出現斷連問題,但並不算嚴重,最終對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給出65分,評價為一般。

「間隔」為滑鼠回報延遲、「時間」為回報率,兩個存在對應關係,同樣,離散點越接近這條線,表示傳輸越穩定。

一般情況下,125Hz回報率大概是8ms報告一次,1000Hz就是1ms回報一次。

在星閃接收器連接的情況下延遲在8ms,也就是說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的回報率固定在125Hz。

「X vs. Y」這部分可以記錄滑鼠的軌跡,能夠可以用於檢測滑鼠丟幀,同時也可以考察滑鼠的回報率穩定性、IPS性能。

一般情況下,滑鼠的軌跡點分布比較均勻(路線連貫,沒有軌跡點缺失,即便不勾選「連線」,也能大致看出滑鼠軌跡。)。

由於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的回報率在125Hz,會導致軌跡圖中的點與點之間的間隔距離得較遠,只能滿足日常辦公需求。

而在滑鼠測試大師回報率單項測試中,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的回報率最大值可以達到141Hz,平均值為129Hz,這也證實了這款滑鼠的回報率是固定的。

——藍牙

在藍牙模式下,滑鼠測試大師對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給出了61分的成績,給出了及格的評價,與星閃接收器模式的成績較為相近。

而曲線圖上的線和離散點也證實了這一點,同樣是平滑度、防抖動表現較為優秀,但部分情況下會出現斷連問題,但從圖形來看,大約10秒才會出現一次。

考慮到藍牙容易受到其它設備的干擾,所以這樣的表現已算是相當穩定了。

由於藍牙模式下,滑鼠的回報率上限在125ms,也就是延遲在8ms,同樣與星閃接收器模式的成績相近。

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的軌跡點分布比較均勻,沒有沒有軌跡點缺失,屬於藍牙滑鼠的正常水平。

在滑鼠測試大師回報率單項測試中,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回報率最大值可以達到143Hz,平均值為135Hz,相比星閃接收器模式還要略微優秀一些,但不會相差太多,可視為測試誤差。

四、總結:簡約、小巧 只主打穩定的辦公得力小助手

從體驗而言,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用於辦公用途,它的表現是合格的,在藍牙模式下,也能提供與星閃接收器一致的使用體驗;如果想把它當做遊戲滑鼠,就得掂量下它125Hz的回報率,是否能滿足你在遊戲中高精度操作需求。

考慮到這款滑鼠在不同模式下,表現都在同一水準,也就是說,如無特殊需求,用藍牙模式,就能滿足用戶辦公碼字、簡單繪圖制表這類對精細度要求不高的操作。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筆者覺得有兩個原因:其一就是在星閃接收器模式下,125Hz限制了滑鼠的性能發揮,如果能夠能解鎖更高的回報率,那麼這款滑鼠的性能、穩定性,應該會更出色一些。

其二就是PC設備上的無線連接還沒有用到星閃技術,包括華為自家的PC產品都是如此,只有手機/平板這類產品中搭載,所以現階段需要將設備數量累積到一定規模,屆時才能體現出星閃技術的優勢。

但從這一點也能看出,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是專為辦公而生的滑鼠,在小巧的身材下,沒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設計,只主打穩定這一特點。

如果你想要一台在多個設備之間自如切換的滑鼠,還要求對在各類桌面環境自如使用,那麼這款華為無線滑鼠 星閃版,一定會是你辦公時最得力的小助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d40f3f5ec596e857ac2deaafe4318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