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濤、何炅配音,卻讓國畫當主角,紀錄片《中國3》潮度爆表

2023-10-04     傳媒櫻桃派

原標題:周濤、何炅配音,卻讓國畫當主角,紀錄片《中國3》潮度爆表

在各大社交平台,曾有一群80後突然開始懷念童年時期的《九色鹿》,純手工動畫片成為經典記憶。

42年後,手工繪畫再度越上螢屏,卻在CG動效的加持下有了全新的模樣。

10月1日,紀錄片《中國》第三季開播,從《創世》、《山海》到《五帝》,一口氣三天上線三集,就迅速登頂了各社交平台的焦點。

這部用了八年時間孵化的紀錄片在最終季直接顛覆了形式,不再沿用曾經的真人演繹式,而是由一群平均年齡27歲的畫家們用純手工繪畫來呈現上古神話與遠古時代中的場景。

穿梭在水墨、工筆、重彩、壁畫等不同形式的國畫風格里,再輔以CG技術,激活畫作,讓平面上的場景和元素都開始鮮活靈動。

從盤古說到女媧、后羿……這些縹緲的古代神話故事在螢屏之中變得真切,極致美學中也映射出古人在傳說中地理、天文、秩序、生死觀的建立。

從內而外,東方意境變得豐滿。

國畫遇見神話,美到炸裂

用了8年時間孵化紀錄片《中國》,作為湖南廣電近年來的精品之作,從2020年開播就迅速成為現象級作品。

精緻的畫面,讓何炅、汪涵等當家主持紛紛出鏡飾演,將歷史人物還原成平常人,用平視的角度將歷史洪流的更迭展露於螢屏,這樣的表達方式讓很多觀眾都直呼新穎。

到了第三季,也作為這部系列紀錄片的終章,劇組則突然變了畫風,將視角瞄準古代神話,從開篇的《創世》到已經播出的《山海》、《五帝》,講述的主角從盤古、伏羲、女王到了神農氏、后羿和炎帝、黃帝等,從神話一路帶入歷史。

在神話故事構建的天、地、人之中,背後卻映射出「人」的思考,是古人對於地理、天文、曆法、秩序、生死的探索,也映射出中華文明的萌芽和發展歷程。

繪畫+CG的影像形式,使得《中國》第三季的呈現也顛覆了過往紀錄片的表現形式,讓古代傳說變得縹緲而真切。

誰能想到,在一片青綠融合之中,通過一隻水墨勾勒出的眼而畫出在混沌之中甦醒的盤古,在一片生機之中開啟了古人對於人類起源的追尋;

不同於西方神話中的亞當和夏娃,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人首蛇身的女媧和伏羲則是孕育了人類的繁衍。

在《中國》第三季中,畫卷上的伏羲和女媧的藍色蛇尾上綴滿了象形文字,東方美學的細膩表達中也道出了古代人對於「人」本身的探索和發展。

用工筆畫勾勒出的西王母形象身披金燦燦的麥穗長袍,這是古代人對於豐收的嚮往,但在傳說中被視為生死的象徵,西王母的另一面則被代表了死亡。

豐收也是一個重生的新開始,古代人對於生死的探尋都在神話故事中,而在紀錄片中,西王母裙子背後的散落的麥穗則是另一個重生,中國古代的生死觀建立也都在神話里有了具象的體現。

國風畫卷碰撞當代影像科技,讓古雅的畫作變得瞬息萬變。

於是馬王堆里的馬車變成了日神羲和的馬車、在畫里融入了古代傳說;

神話中,燧人族的神木因為鳥喙撞擊而迸射出金色的火焰,這樣的描述通過繪畫展示而更有了具象的體現,絕美的畫面背後則道出古人們對於取火知識的認知與傳遞。

讓東方美感當橋,然後通過古代神話呈現出中國文明的發展。

《中國》第三季的東方美學並不止表皮的絢爛,用全新影像呈現神話的綺麗固然獨具風格,但思想性的彰顯,才更為重要;以影像梳理神話背後的中華文明發展,從遠古文明到漁獵時代、農耕時代,將其變遷娓娓道來。

沒有刻板的講述,一張張極具東方意蘊的畫面流轉變化,青綠、絳紅、赤金這些傳統色彩的交疊下有了如夢似真的奇幻感。

這些畫家和後期團隊無疑都在提筆前足夠了解這些古代神話背後的哲學思想,也用了具象和寫意交織的方式,將神話背後的中國古代早期哲學思想表現於畫卷之中,再讓畫卷中的元素在螢屏上靈動,這完全超出了外界對於神話傳說的表現認知。

用中國式審美來還原中國的神話故事,從神話到歷史,上溯堯舜禹,時跨夏商周,以當代視角與中西視野剖析「何以中國」,從點到面窺見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積澱和不斷發展,這是絕美背後更讓人叫絕的原因。

芒果又開啟了紀錄片的新領域

從《中國》第一季開始,劇組在題材的把控上並不追求宏偉感,而是致力將歷史故事在精緻畫面里變得親近易懂,是這個系列紀錄片迅速突圍的亮點。

誰也沒有料到,經過8年孵化的《中國》系列紀錄片最終會用繪畫和CG技術結合的形式作為整個系列的終章。

為了呈現這些古人們想像出來的神話,平均年齡僅27歲的畫家團隊執筆完成畫作,用當下年輕人的思維去理解並表達神話背後關於古人們對於地理、天文、秩序感、生死觀、世界觀等多個層面的探索。

這次創作也是一次冥冥之中的巧合,2023年,湖南衛視曾打造過一檔名叫《繪畫少年的天空》的綜藝,為不少年輕畫家們建立一個舞台。這個極其小眾的節目一度被認為市場度過於單一,畫家們如何出圈也備受關注。然而,也正是這樣一檔節目,或許為《中國》第三季的誕生埋下伏筆。

你會如何想像神的形象?如何去還原數千年流傳下來的神靈形象?為了呈現這一點,劇組大膽啟用一眾青年畫家執筆,構想出一個《中國》。

神話中的伏羲觀察日升月落而察覺出時間,月神常羲的故事背後則推敲出四季節氣和計時曆法,神話背後的這些隱藏元素最終都通過繪畫的形式展演。

為了能夠刻畫出傳統積澱的美感,183位畫家用了超過3000個小時完成了全季原畫。

對於這次的主題畫作,單集畫風自成一格,但整體又要和諧一致,將工筆畫、壁畫這些看起來迥異的國畫風格交融而不突兀,讓神話和國畫的美感互相交融。

為了追求神話中的燦爛感,畫家們還將重彩設色、吹色、貼箔、燒箔甚至是噴釉等陶瓷藝術的手段都融入其中,匯聚在一張畫面。

最終呈現出東方美術和傳統配色融合的視覺衝擊。

為了保障讓畫家們能夠自由創作,《中國》第三季的動效CG團隊在前期堅持不給創作提意見,因為他們擔心會影響創意的發揮。

看到畫作的底稿時,團隊也開始犯難,要讓二維的畫作變成三維的影視作品,這是從未有過的一次嘗試。

細心將每張畫作的每個元素都精心區分後,CG團隊在繁雜的區分設計後,讓這些畫都動了起來,那些色彩也開始交融交織,徹底打破了二維和三維之間的壁壘。

為了給這部紀錄片配音,周濤、何炅也忍不住對著鏡頭感慨這次工作並不簡單。不同於主持時要能點燃全場熱情,他們極力保持紀錄片該有的理性,同時又要符合神話故事該有的敘說感和情感飽和,這讓他們都直呼不易又過癮。

當國畫藝術在CG加持下變得交迭變化,再加上足夠契合的配音表達,這些神話故事變得生動而真切,而故事背後蘊藏的探索也顯出立體,完成了一個創作閉環。

在電視創新方面,芒果這一次又成了吃螃蟹的人,將紀錄片的表現形式再次刷新,也給國畫的展示增加了新的可能。從傳統紀錄片的模式里,《中國》的片中講述了中國歷史文明的積澱,而在展現形式上也在展示中國電視紀錄片的全新可能性,這也算是電視工業的一次進步。

當現代的潮遇見了古代的潮

2020年,紀錄片《中國》亮相螢屏,引爆了短視頻平台,口碑分最高抵達8.9。

三年後顛覆形式,《中國》第三季的展示形式如今被眾多年輕人認定為潮度爆表,用東方意蘊和當代動效技術結合展露祖先們的智慧,是現代電視人對於古代潮人的一種致敬。

在第二集《山海》中,何炅配音的文案中講述到這些神話傳說或是來源於一次遠古時期篝火邊的口口相傳,最終變成代代傳遞。其中,何嘗不能看到古代中國人的思想維度,在神話故事中引入的是思想者對於未知領域的探索。

這些神話伴隨一代代人長大,也藏著成為了中華文明的溯源。

不僅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積澱,也是當時絕對前衛的文明創造。

如果說曾經的傳說是篝火邊的口口相傳,其中夾雜著文明的探索,如今在紀錄片中講述這些傳說,則是用當下年輕人的視角和熱衷的方式來詮釋這些故事背後的文化變遷,讓這些凝結而成的智慧煥發新姿。

在畫面呈現上,披著稻穗披風的神農,《山海經》里描述的各種自然之神,這些畫面也並非天馬行空的想像。為保證敘事文本在信息及論斷上的準確性,《中國》第三季特邀請王子今、許宏、沙武田、阮明套等一眾歷史學家及考古專家作為學術顧問。劇組也查閱大量的考古資料與歷史文獻,力求以精準的文字、當代的視角、中西的視野,梳理呈現出中華人文精神的源頭,在傳說背後梳理出中國人的世界觀、生死觀和秩序觀。

用強烈的中國美學和內核的中國意境相輔相成,《中國》第三季從神話傳說中逐漸引入歷史,用中國意蘊來闡述中國人自古就有的智慧,探討出中國文化從古至今都對於「人」的重視,從盤古開天闢地,再到《山海經》中的山精志怪,故事最終都落到了對於「人」的探索。

人從何處來,又歸去何處;人如何認知自然,又該如何敬畏自然;在偌大浩瀚的世界裡,人又該如何自處以及尋找到自洽點和平衡點。

從古代傳說逐步引入歷史進程,便會發現,故事背後探討的課題如今依然在繼續,這就是專屬於中國的文化傳承,隨著時間在發展,但一直都在持續。

當創意和嚴謹結合,讓東方美學作為橋樑來展示傳說背後蘊藏的中華文明的繁衍,這讓《中國》第三季的審美從骨子裡透出東方意蘊。這是真的潮,也真的很酷。

接下來,《中國》第三季將從神話傳說講入古代歷史,關於祖先們積澱而出的中國文明變遷也會一點一點繼續打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c0d8b2abcc3eaa0cdfd2713c49104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