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愷:本土設計,植根於地域沃土的建築思考

2023-09-01   UniDesignLab

原標題:崔愷:本土設計,植根於地域沃土的建築思考

轉自:匠山行記

"

植根於地域沃土的建築思考

「我們說的本土設計或者說以土為本的設計,概念的內涵是遠遠大於」傳統「「民族」的概念的,其中的要素既有人文的,又有自然的,既有歷史的,也包括當代的,只要能影響到建築所處的環境的要素都在其中。

而本土設計就是要從這眾多的要素中尋找思路,用當代的設計語言巧妙將其表達出來,從而成為有本土特色的建築作品。

我們自己在不同的項目中一直堅持採用這種策略,從項目所處的環境中提取有特點的要素作為切入點,然後選取恰當的建築語彙去表達,也研究如何有效地控制結構和設備的技術系統,力圖讓建築空間的形態和建築功能的要求貼切地吻合,最後還要把握室內設計和景觀設計與建築的整體協調性。

避免因為建築的誇張語彙與功能相左,避免建築設計與其他專業設計不協調,避免徒有其表的純裝飾手法,避免里外兩層皮的拼湊而成的面子工程。」

————崔愷

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建築師,也是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成長起來的建築師,崔愷經歷了中國建築設計理念的種種思潮。在幾十載的設計生涯里,他把自己的設計理念凝聚為「本土設計」四字,影響著一代代建築人的思考與創造。本文將從崔愷大師的設計作品中去理解他的設計思想內核。

01

敦煌莫高窟遊客中心

莫高窟被譽為「東方藝術寶庫」,但龐大的遊客數量也對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造成很大困擾。這座建於綠洲和戈壁之間的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即為緩解景區的保護壓力而建,集合了遊客接待、數字影院、球幕影院、多媒體展示、餐飲等功能。

造型構思

「設計伊始,我們最初的感動來自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古代工匠精美藝術的敬佩。這座建築,應該是大漠戈壁中的一座小沙丘,造型既如同流沙,如同雅丹地貌中巨艦般的岩體,又類似矗立在沙漠中的漢長城,莫高窟壁畫中飛天飄逸的彩帶,充滿著強烈的流動感。若干條自由曲面的形體相互交錯,蜿蜒起伏,巨大的尺度和體量將沙漠地景建築的特徵表達得淋漓盡致。」

充滿動感的語言特徵從室外延續到室內,所有的公共功能均為開放空間,順應外部形態的變化,室內空間的高度也隨之變化。結構支撐體用牆將不同功能,不同高度的空間進行劃分,介面清晰明確。

02

中國杭幫菜博物館

杭幫菜博物館是集展示、體驗、品嘗「杭幫菜」功能於一體的主題性博物館。作為地方飲食文化的載體,其設計用現代的材料體現了杭州「秀、雅」的神韻。

建築所在的江洋畔生態公園,原為西湖疏浚淤泥庫區,經過將近十年的表層自然干化,已形成與周圍山林不同的,以垂柳和濕生植物為主的次生濕地。

為了削弱建築對生態公園的壓迫感,建築體型隨山勢和地形蜿蜒轉折,自然斷開,劃分成貴賓樓、餐飲區、博物館經營區和固定展區四個功能組團。

建築體量的拆分,削弱對公園的壓迫感,也保留了公園與錢王山莊之間的視覺通廊。連續折面坡屋頂的形式,進一步減小了建築的尺度,形成統一而又富有韻味的形體和空間變化,並與自然山體輪廓相呼應,綠色植草屋頂也使建築真正地融入環境之中。

各功能組團之間以木棧道和休息木平台連接為一體,這些景觀元素同時也是整個公園木棧道系統的組成部分,可供遊客休息、觀景之用。長長的屋頂挑檐的遮蔽,使得室內活動的空間能夠延伸到室外水邊和公園之中。

03

蘇州火車站站房

蘇州站位於老城北邊,隔護城河與姑蘇城相望。現代化軌道交通系統的發展使老車站難以滿足使用要求,需要一個大規模、綜合性的交通樞紐取而代之。新站創作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使龐大的空間體量與蘇州細膩、幽雅的小尺度氛圍相協調,從而堅持「蘇而新」的本土建築原則。

設計將菱形作為一個符號系統進行發展,從大跨度的站房空間桁架體系,到門窗檐口及地面鋪裝的不斷演繹。

站房入口深遠的出檐,外牆的金屬格柵,兩組承載屋架的大型菱形燈籠柱,加之灰、白、栗三色搭配的蘇式淡彩,以及功能用房圍合的大大小小的庭院,半室外的下沉廣場,環繞的候車敞廊,都使這個龐大的現代化車站能夠與古城對話,成為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

04

北川文化中心

北川文化中心是異地重建的北川新縣城中最為重要的公共建築之一,位於新縣城中心軸線的東北盡端,由圖書館、文化館、羌族民俗博物館三部分組成。

設計構思源自與山勢緊密結合的羌寨聚落。起伏的地形宛若山坡,成為城市與東側山巒的巧妙過渡,建築成為一種大地景觀,也將三個獨立的建築功能整合到一起。

突出於屋頂的大小高低各異的方樓,在其中營造了如傳統羌寨迷宮般豐富的聚落空間。高敞的前庭既連接三館,也強化了入口廣場城市空間的開放性。碉樓、坡頂、木架梁等羌族傳統建築元素經過重構組合,成為建築內外空間組織的主題。

05

玉樹康巴藝術中心

玉樹康巴藝術中心是為遭受玉樹地震後的結古鎮所做的重建工程,彙集了原玉樹州的劇場、劇團、文化館和圖書館等多種功能。

設計從尊重城市城市文脈的角度出發,總體布局自由散落但錯落有致,強調與塔爾寺、唐蕃古道商業街、格薩爾廣場等周邊城市元素對位呼應。建築密度與傳統城市肌理相吻合,街道的尺度也盡力與傳統商業街相協調。

本著經濟的原則,州劇團的輔助功能區與劇院的後台區合併,排練區與室外演藝功能合併,儘可能控制規模並強化各功能的通用性。平面布局力圖通過再現院落空間的組合體現傳統藏式建築的空間精神,並體現台地特徵,建築在體量上也逐層遞減。基於低造價的考慮,建築通過沿襲傳統藏式建築豐富的色彩形成豐富的視覺效果。

參考資料:

崔愷《本土設計Ⅱ》,智慧財產權出版社

圖源網絡

編輯 岳孜燁

龔耕:成為澳洲知名事務所DCM合伙人,如何打破建築師職業「天花板」?

賴永康:與村民一起,開闢一塊鄉村社區共建試驗田

李卉&高靜華:摺疊重慶,「盲盒」城市裡的「你、我、它」

大院建築師:老工業城區的理性與浪漫

鄉村重建者:在「空間事件堆里」深入真正的文化和生命處境

孟建民:從山海之間到未來之上,秦皇島將成為渤海灣的一顆璀璨明珠 | CBC大師邀請賽

潘暉:從設計實踐到教學,堅持概念先行與空間創新

景軒:有別於部分高周轉追求短期效益的效果圖團隊,我們堅持靜下心來去反覆雕琢每處細節

楊俊宴:數字化城市設計七問

劉偉 丨熱愛前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他們如何成為機電設計的口碑標杆

張利:北京2022年冬奧會背後的設計故事

劉可南:在反覆試錯中,探索「竹建」的可能

張廣漢:保護是為了更好的發展

水雁飛:透明的切片

楊濛(西安):在形式給賦之外,建築設計仍有許多重要的工作內容

呂品晶:以系統的思考介入鄉村建設,以創新的理念表達鄉村疊代 / 霍普杯解題

張之楊:始終保持高度獨立性的先鋒者

張一戈:設計與運營總打架,打著打著……結婚了!

孫樹瓅:「錙銖必較」應是建築師的工作態度

谷尻誠:從狗窩到大廈都可以

森惠吾 張婕:一場和中日建築CP的聊天記錄-探訪「正青年建築師」陌至建築

羅鑫:波爾多建築學院畢業,法國「景觀無國界」協會創始人,巴黎ATELIER PHILEAS 建築事務所項目總監,創辦月球漫步建築

Anna Andronova 孫立東:當XPS 17遇上建築設計-Dell採訪青年建築師

張子岳 袁燁:一次豆瓣建築友鄰的線下聚會-探訪「正青年建築師」熱氣建築

郭駿:藝術是人與自然之間最直接的媒介

Richard Paul:頂級高技派事務所的中國實踐 | 專訪RSHP合伙人

洪人傑 KulthidaSongkittipakdee:泰國明星建築師為何走入貧民窟,尋找東方「錯」意境?

唐康碩 張淼:聚焦個體覺醒,向多維探索理想居住模式的「無名」俠侶

杜堅:我眼中的建築師——從甲方角度看建築師的價值與局限

劉羿:認真對待每一個項目,第一個靠講故事獲獎的中國建築師

孫樹櫟:海歸獨立建築師單挑大公司,打破傳統做商業設計

戴珊:駐場建築師談「一專一村」如何打造農村夯土農宅更新

Anna:論一名建築學大觸的自我修養,俄羅斯小姐姐帶你走進建築繪畫的世界

劉鈺:移動空間,時代科技,新銳建築師談建築產品化的探索

周雋罡:把設計做好,代表中國公司手撕各路鬼子

Amir Idiatulin:幸福古村建築設計競賽一等獎得主俄羅斯建築師

張起意:從藍天組到gmp,他是如何成為不畫圖的建築師的?

白皓文:做一個新興建築師的勇氣或許是自成一派,探索屬於自己的設計之路

ZY:在北歐各大建築事務所求索,也享受探索生活的樂趣,來聽聽她的故事吧

劉思雯:讀書工作,做一個穩紮穩打的建築師

吳靜霆:工作快四年,26歲的建築師又想出國深造了

吳建師 孫藝譚:羅德島的多元化訓練,讓他們拿下了evolo一等獎重塑中央公園

林女士 費先生:一起讀書,一起工作,一起做落地項目,留荷建築師的浪漫愛情

Rui Li:90後產品設計師詮釋喬布斯的「產品皆有靈魂」

賴建安:兩萬元創業,如今藏品十萬餘件

馬岩松:異類

蘇哲維:考過一注,玩過樂隊,這位最愛罵建築師的攝影師,誓要站著把錢賺了

老蟲:商業空間設計師,他決定將少女的美夢嫁接到商業體

叢同學:非典型畫圖狗-她堅持抄繪1年的點點滴滴

樓良軍:他學習施工管理,曾在全球頂尖施工單位工作,致力於提升在法華人建築行業的整體水平

羅濱:法國畢業,工作於AREP、包贊巴克,創立Atelier BY Architectes,在法國執業注重設計的可實施性

李書雯:法國DPLG建築及規劃雙碩士,負責AS北京分公司,創立尺間建築,設計並創建中法雙語幼兒園

張芃子:保羅·安德魯前主創,家有兩寶,法國獨立開業的女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