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通中國史與世界史的正確方式

2024-10-12     上觀新聞

75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歷史的嶄新篇章,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進程。75年間,新中國的發展始終不曾離開與世界的交流合作,每一次重大歷史變革都具有廣闊的國際背景,伴隨著國內環境與世界形勢的持續共振。可以說,新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與世界進行深度互動並不斷建立聯結的歷史。這一歷史特質決定了中國當代史學科天然具有中國史與世界史相融合的特質,要求新一代的歷史研究者具備中國和世界的雙重視野,從中國的立場出發去理解世界,並帶著世界的眼光來看待中國。

有鑒於此,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聯合上海歷史學會於2024年9月21—22日舉辦了一場主題為「世界史視野下的中國當代史研究」的學術研討會,邀集來自國內十多家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三十餘位中國史和世界史學者,齊聚上海,共同研討當代中國與世界相互聯結的歷史。此次研討會分設「邁向新的海外華僑華人史」「科技與知識,交流與阻滯」「中外交流中的文化與政治」和「轉型時代的經濟」四組專題,涵蓋1950—1990年代中國與世界在政治、經貿、科技、知識、文化等多個方面的交流與互動的歷史。

會議期間,學者討論的議題相當廣泛,涉及建國初期英資銀行的停業清理與英國在華商業體系的瓦解、1950年代汕頭農副產品的海外出口、1950年代中國民間的蘇聯形象、1950—1960年代蘇聯對中國研製原子彈的反應、1950—1960年代江西景德鎮瓷業技術變革中的東歐因素、1960—1980年代作為內生性僑資代表的福州華僑塑料廠的興衰起落、1970年代初中國出口定價矛盾與外匯危機、1970年代中國的城市開放與「旅遊外交」、1970—1980年代中德高層互訪與經濟關係的形成、新中國桌球運動邁步國際體壇的時代機緣、新中國與烏拉圭的政治文化交流、中美日三邊關係視野下的當代中國對外關係史、思想與社會雙重視角交織下的世界歷史演變、「華人」概念的梳理和理論辨析等等。

如此豐富、多元的議題顯示出,在中國當代史的研究中,中國史和世界史已呈現融合的趨勢。不管是以中國史為本位,還是以世界史為本位,融入中國史和世界史的雙重視角、雙重關懷已經成為中國當代史前沿研究中的不可或缺的要素。本次研討會就是順應這一學術潮流,讓中國史、世界史學者匯聚在一起,拆除因學科體制而產生的「壁壘」「隔閡」,使雙方能夠更直接、清楚地看到彼此。

通過會議討論,學者們達成的基本共識,是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並非如慣常理解的那麼封閉。無論是1950年代、1960年代,還是1970年代,儘管存在諸多不利因素,中國始終保持著向外獲取物資、技術、資金以推動自身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這大大拓展和深化了學界對於其後改革開放的理解。與會學者普遍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史研究不能局限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以來的重大變化,而需要將目光向前延伸,1970年代,甚至1960、1950年代的種種嘗試都為改革開放準備了條件。這要求學者著力把握複雜史事背後貫通的歷史邏輯。循此思路,改革開放史研究可以走出「應景」的狀態,而進入一個深度學術論證的階段。

與會學者也提出,當代史學者不能忽視自身研究的現實意義。中國當代史的研究需要與國際學界的前沿研究接軌。從經濟史的角度來看,我們當下面對的最大現實是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在相當長時期內,中國都是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在全球產業鏈中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這無疑是一種歷史的結果。而它又是如何形成的?歷史學的學科特質、史料的解析運用、跨國史和全球史視野的展開,決定了歷史學家可以做出更細緻的解釋。

倡導世界史視野下的中國當代史研究,並非主張在現有的中國當代史研究中形式化地加入一些世界史的元素,也不是在世界當代史研究中機械地裝點一些中國史的東西,更不是要硬性消解中國史和世界史的學科界線,而是讓中國史和世界史的學者真正了解彼此的世界,然後回到自己的世界,對自己的研究產生新的理解,拓展出新的可能性。當下,我們非常迫切需要建構自主的話語體系,但是真正自主的話語不可能產生於對中外歷史的淺層比較和理解,更不可能來源於對若干「時髦」概念的膚淺提煉,而是必須紮根于堅實的實證研究,從中國與世界有機聯結的歷史中去探尋。

(作者單位: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當代史研究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bba00601d7403e448ed7da0e4294b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