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哭泣的駱駝》: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才能下好人生這盤棋

2023-09-27     十點讀書

原標題:三毛《哭泣的駱駝》:明白自己想要什麼,才能下好人生這盤棋

每當提到三毛這個名字,人們便會想到「奇女子」這個稱呼。

在世人的眼中,她就像捉摸不透的風,始終嚮往著自由與浪漫,以至於人們在描述她的人生時,總習慣用「流浪」這個詞。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另一種說法。

三毛從未流浪,她一直都非常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因為她的每一次決定都是自己主動的選擇。

她享受獨立的快樂,所以她選擇前往撒哈拉,她不畏世俗的眼光,所以會在明確心意後跟一個外國人結婚。

在那箇舊傳統不斷被新思潮沖刷的90年代,她早已憑藉超時代的自我意識,熱烈綻放女性的光彩。

翻開這本《哭泣的駱駝》,你會看到她親自探索的一個個離奇故事。

最底層的奴隸啞奴卻最懂得知恩圖報、兄弟被沙哈拉威人殺害的軍曹,最後卻救了沙哈拉威小孩、受過高等教育的沙伊達最後卻死於人們的報復和偏見當中……

人生有時就像一場鬧劇,你猜得到結尾,未必猜得到結局。

可身為局中人,三毛用自己的經歷和這些故事告訴我們:

不管這個局怎麼變,只要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你便可以落子無悔。

談及婚姻,大多數人會用「我的另一半」來稱呼伴侶,可三毛與荷西卻恰恰相反。

荷西初遇三毛時,還只是一個16歲的西班牙大男孩,可他卻對三毛一見鍾情。

雖然年齡小,可他卻對三毛深情告白:「你等我6年,6年後我一定娶你。」

仿佛是宿命般的緣分,6年後,他們再次相遇了。

此時荷西已成為一個成熟穩重的男人,得知三毛想去撒哈拉,他二話不說就去撒哈拉找了份工作,兩人就此定居於這片沙漠。

成婚後的兩個人,彼此相愛,卻也有自己的小空間。

有一次三毛讓荷西寫一篇《我的另一半》,荷西頭也不抬地問:「什麼另一半?」

三毛提醒他:「你的另一半就是我啊!」

「我是一整片的。」他肯定地回答道。

聽到荷西的回答,三毛並未感到生氣,因為在她心裡,她也是完整的。即使結了婚,她也依舊是自己。

當別人告訴她,一定要把丈夫牢牢握在手裡時,她只覺得不可思議。

於三毛而言,心靈的自由更為可貴,那是愛情無法相比的。

也正因為他們有足夠的分寸,所以婚姻於他們來說,不是成為束縛的理由。

三毛想去散步時,只需要跟荷西說一聲「走了」,便可以自顧自地去了,也無需說明要去哪裡;

早上荷西有時候不在屋子裡,三毛也無需猜測,因為她知道,吃飯時間他便會回來;

兩人在同一間屋子裡,可以各自做自己的事情,甚至會分別抱著一本書,啃到天亮,而對方也不會來打攪自己。

西蒙·波伏娃曾說:

婚姻是要聯合兩個完整的獨立個體,不是一個附和,不是一條退路,不是一種逃避或一項補充。

婚姻是要聯合兩個完整的獨立個體,不是一個附和,不是一條退路,不是一種逃避或一項補充。

深以為然。

現實當中,人們一旦結了婚,便覺得該老老實實地養家餬口、生兒育女。可三毛卻並沒有畫地為牢,不會因為妻子的身份,而停止自己的追求。

敢愛敢恨的她,一直都是敢想敢做的存在。

只因為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了這片漫天黃沙的撒哈拉沙漠,她便認定那裡有她的詩和遠方。

她愛這片廣袤沙漠的神奇與遼曠,也知道這片土地的貧瘠與荒涼,可她依舊願意用腳步去丈量世界,毅然不顧親友反對,背著行囊便踏上沙漠之旅。

正如三毛自己所說:「人的生命不在長短而在於是否快活。」

一個人最勇敢的事,莫過於敢於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縱使滿路荊棘,縱使有千難萬阻,也不會輕易為了他人,放棄自己的原則。

在沙漠裡,三毛認識了一個黑人——啞奴。

啞奴是沙漠裡最底層的小人物,因在沙漠裡被人抓到,便淪為了奴隸,幹著最苦最髒的活,住著最破爛的房子。

三毛第一次見到一個黑人小孩,是在一個財閥家裡。

財閥邀請三毛他們來家裡做客,那個黑人小孩便負責給客人端茶倒水、跑腿做飯。

因為地位低微,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對他指手畫腳,恥高氣揚。

小孩子每次都是有求必應、小心翼翼,生怕惹怒了誰不快。

三毛看不慣這些人的行為做派,默默在一旁陪著小孩幹活,出來後還給了他一筆錢。

第二天,一位中年黑人便敲開了三毛家的門,他便是啞奴。

啞奴心善,且待人謙卑。當看到兒子拿著一沓錢給他時,便專門過來把錢還回來。

等他確認了三毛是把錢送給他們後,他連連感激,第二天便送了顆生菜放在三毛家門口。

啞奴的生活過得很苦。

有一次啞奴被賣來給三毛的鄰居家幹活,烈日炎炎,他吃的是平日磨碎了給山羊吃的乾麵包,午間休息時,只能拿了個破草蓆蓋在身上,靠在牆邊遮擋烈日。

三毛見狀立馬把他帶進了家,給他吃食,將他安排在走廊上的陰涼處。

第一次被人以禮相待,啞奴既高興,也拘謹得不知如何做好。

啞奴過得雖苦,卻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家幾口人擁擠在一個破爛的帳篷里。

沒有美味的吃食,也沒有足夠保暖的衣物,可這個家卻是他支撐下來的理由。

「身體即使被束縛,但是靈魂始終自由。」這是啞奴對三毛說的話。

也許,看到了啞奴,三毛也窺見了那個在坎坷中始終追求夢想的自己。

初到沙漠時,貧瘠的土地、匱乏的資源、語言不通的環境,四處都是生存的挑戰。

可三毛並沒有被困難擊垮,她與荷西在這片沙漠裡建起了屬於他們的家。

婚房租在垃圾堆旁,她會從垃圾堆里撿到一些廢棄物,製作成藝術品裝飾自己的屋子;

沙漠資源匱乏,她便用親友寄來的食材變著花樣做美食;

當地人對他們有防備,她便耐心去解釋、交流,慢慢融入他們的圈子……

憑藉著努力和善意,她最終在這裡尋到自己的詩與遠方。

伯爾說:「命運壓不垮一個人,只會使人堅強起來。」

生活中的芸芸眾生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總會面臨難題與考驗,也許是緊逼著你的項目壓力,也許是突然面臨被裁員的打擊,也許是那一個只差一分就可及格的分數……

每一個低谷乃至人生至暗時刻,總會像浪潮一樣不斷湧來。

但只要心裡仍有希望,哪怕只是一束微光,也要堅強前行。

因為每一次黎明的曙光,總得歷經黑暗,才能向你而來。

沙伊達,是大漠裡一朵鮮艷的玫瑰,也是三毛在沙漠裡遇見的最美麗的女子。

因為長得美,她也被不少人追求,可卻幾乎沒人知道,她的丈夫是赫赫有名的游擊隊領袖巴西里。

只因當地政治動亂,為了沙伊達的安全著想,哪怕他們已成婚7年,也不得不一直對外隱藏這段關係。

阿吉比是當地一個不學無術的紈絝分子,追求沙伊達,卻被她頻頻拒絕。

追求不成,他便對她惡意造謠抹黑,散播她與不同男人有染。

謠言傳多了,連當地的婦女都不待見她,甚至小女孩提起她時都是一臉鄙夷和輕視。

沙伊達受過高等教育,是沙哈拉威數一數二的助產士。

可當有一個產婦難產時,她的家屬也不願讓她接手,見她進來便開口大罵。

沙伊達氣憤不已,卻無可奈何。

後來,當地局勢緊張起來,她最愛的人巴西里回來了,卻在小巷子裡被敵人槍殺。

阿吉比便藉此將矛頭指向沙伊達,栽贓是她泄的密,甚至在大群廣眾之下意圖羞辱她。

沒人知道沙伊達和巴西里的關係,也沒人願意為她發聲,甚至有些人都覺得她是罪有應得。

最終,為了保護沙伊達的自尊,她倒在了小舅子魯阿的槍下。

尼采有句話說:

一束光照進了鐵塔,鐵塔里的骯髒齷齪被顯現出來,於是這道光便有了罪。

一束光照進了鐵塔,鐵塔里的骯髒齷齪被顯現出來,於是這道光便有了罪。

沙伊達就像這一道光,照進了撒哈拉這片充滿著無知和貧困的土壤。

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子,她本可以給家鄉帶來更多光明,挽救更多生命,可她卻無法抵擋悠悠眾口。

她無比熱愛這片生長的土地,可偏偏卻是這片土地上人們的偏見扼殺了她的生命。

對於沙伊達的悲劇,三毛無比傷痛和惋惜,因為她也曾遭受過由於性別偏見帶來的惡意傷害。

初中時,三毛曾一度沉迷於課外文學,導致成績不及格。

在這之後,她開始端正學習態度,把心放到讀書上,在一次數學小考中成功拿到滿分成績。

可是數學老師卻並不相信這是三毛的實力,在老師眼裡,她一直都是個笨小孩。

為了驗證自己的想法,老師故意拿一張高年級的數學題為難她,三毛做不出來,於是便被認定為考試作弊。

這位老師於是用毛筆在三毛的眼睛周圍畫上2個大圈,還命令她到走廊上去走一圈。

自那之後,三毛便對學校和老師產生了嚴重的抗拒和排斥心理,最後也因抑鬱而休學回家。

曾看到網上有句話:性別不是邊界線,偏見才是。

它就像一所牢籠,會給你帶上天然的枷鎖,一旦產生,便難以掙脫。

日積月累,這把枷鎖會越來越束縛你的行動,就此困住人的一生。

而我們要做的,便是勇敢去打碎這把枷鎖。

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學著主宰自己的人生,允許特別和不一樣,允許成為自己。

因為你是誰,從來不由你的性別決定。

知乎上曾有個問題:「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不熱愛生活了怎麼辦?」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知曉人生的無意義和荒誕而不陷於絕望與無所事事,就是人類的偉大。」

世上多艱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楚,回看一路走來的路,大多都是不平。

可不管路有多坎坷,只要你有目的地,往前走下去,彼岸總會到達。

所以當你覺得累了的時候,請記得,每一個向陽者,也是頂著烈日前行。

請你勇敢地披霜踏雪,相信前路儘是坦途。

共勉。

作者 | 小不點

主播 | 安東尼,朝鮮冷麵下藏著一顆韓國燒烤的心。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點擊下方卡片 發現更多美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b384e79c5fccd76d98b032f7543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