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業務生根:上半年凈收入263億,Q2家裝逆市增10%

2022-08-25     狐狸看樓

原標題:貝殼業務生根:上半年凈收入263億,Q2家裝逆市增10%

大樹之繁榮,皆因其根。

如尼采所說:「愈想向高處、光處升展,它的根就越要向地下、黑暗處伸入。」

在樓市資本論看來,貝殼作為一個產業網際網路平台,是以居住為中心,提供租賃、買賣、家裝、家服等一系列圍繞著家的服務。而無論關鍵詞是「住」還是「家」,貝殼顯然都找准了自己的「根」就是要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並不斷向更美好升級。

8月23日,居住產業數字化服務平台貝殼(NYSE:BEKE;HKEX:2423)發布2022年第二季度財務業績。貝殼二季度總交易額(GTV)為6395億元,同比下降47.6%,這也讓其上半年的總交易額達到12255億元,實現凈收入263億元;二季度凈收入為138億元,調整後凈虧損6.19億元。

考慮到中國房地產這一輪前所未有的行業大調整,整個產業鏈都深受波及,貝殼下降的交易額也在意料之中。但與此同時,貝殼二季度的凈收入則超出了其業績指引上限30%,這就超出了市場的一致預期。

更令市場驚訝的是,二季度,貝殼克服北京、上海等核心城市疫情影響等諸多挑戰,家裝家居業務pro forma收入(假設全季度並表聖都家裝業績的情況下)13.7億元,逆市同比增長超過10%,完成簽約合同額接近17億元。作為對比,中國裝修業協會住宅產業分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第二季度頭部家裝企業產值則同比下降21%。

毫無疑問,全面圍繞消費者住好的「根本問題」發力,提出「一體兩翼」發展戰略的貝殼,在面對行業級危機時,在主體業務向下更深的「紮根」展現出「穩」實力之外,也體現出新業務「生根」的創新能力。

在樓市資本論看來,貝殼的這份半年報與眾多房地產同行比,都堪稱能打,還頗具行業創新樣本之風範。

面對幾多風雨,2022年貝殼的一個關鍵主題就是:生根。

主體業務:扎更深的根

遭遇行業危機,唯有快速沉著調整變革,治標更要治本,才是適者生存能力、戰略調整能力的體現。

以房產交易業務為主的「一體」,貝殼想要做好服務的「根」,就在與廣大客戶、消費者緊密接觸的一線經紀人和一線門店端,這裡是貝殼業務的主樹冠,同樣也是所有貝殼人的根系所在。

樓市資本論了解到,貝殼近來從人力組織到運營機制採取了一系列系統化舉措,來切實提昇平台的經營能力和經營效益。首先就是確保穩定的門店和經紀人網絡規模,以及全方位機制化的增效降本,做好搶抓樓市築底復甦機會的準備。

1、高層下沉一線,讓組織紮根更深

在貝殼有一個傳統,市場震盪調整的時候,高管都會帶頭到一線去,讓組織更深入的紮根市場。過去這幾個月,貝殼平台上百餘名幹部中,接近一半人下到門店,或是學徒設計師、裝修經理,或是初級經紀人、租房管家。就連貝殼董事長兼CEO彭永東也不例外,這次是到杭州聖都門店做學徒。

得益於高管與基層人員的零距離接觸,貝殼在預防大企業最怕的「官僚病」的同時,也讓中後台與客戶需求有了最真實的共鳴,進而從公司整體業務鏈條上,幫一線員工解決問題,最終服務好客戶。

這樣的機制顯然是有效的。

半年報數據,二季度末貝殼連接活躍門店數超過41,000家,其中平台連接活躍經紀人超過38萬人,環比跌幅收窄至0.4%。可以說,在行業動盪大背景下,貝殼大部分城市門店及經紀人數量在二季度已經企穩,6月北京、上海活躍經紀人流失率更是降至僅1%-3%。非北上活躍經紀人6月月度流失率也已降至僅5.6%。

2、全鏈條優化,新房二手房業務快速恢復

聽得到一線轟鳴的炮聲,不僅穩定了團隊人心,還能更為精準的排兵布陣,把彈藥輸送到更需要的地方,從而讓業績有保障。

貝殼旗下的房產經紀直營品牌鏈家,在房源端、渠道端和運營方面全鏈條優化,著力改善經營結果、經營質量,通過治理虧損門店、提升人效、積極投入社區防疫等舉措,在疫情好轉後業務實現迅速復甦。

二季度,貝殼平台二手房交易GTV同比降幅逐月收窄,6月平台重點32城中21城二手房交易GTV已經超過2021年均值;非鏈家存量房交易GTV環比增長高達33%。6月,在北京、上海疫情得到控制後,貝殼的當地市場也實現快速恢復。

與此同時,得益於持續在新房創新業務上發力,貝殼也抓住了開發商年中衝刺業績的機會,在總體低迷的新房市場也分得一杯羹。二季度,貝殼新房完成GTV 2,227億元,同比下降55%,環比增長15.6%。其貢獻利潤率也在第二季度達到了24%,為兩年以來的高位。特別是第二季度,貝殼新房業務的現金收入比為1.27,現金生成能力突出。

不論房地產行業發展的好與壞,居住服務必然是大規模長期存在的。樓市資本論認為,作為提供居住服務的平台,其核心離不開用心去感受用戶的需求。只要抓好品牌、產品、服務做到位,做到極致這個「根本」,就總會贏得市場和廣大消費者,即使短期有波動,長期也一定會收穫豐厚的有形資產和社會效益。

培育新根一:家裝家居逆市增長10%

讓主體業務的根生得更深之外,培育新根能讓根系更發達,更能抵抗風雨來臨。

對貝殼而言,收購聖都家裝可不只是簡單的一樁生意,而是讓自己培育出一個與原有體系緊密融為一體的新根。

去年7月,貝殼宣布收購聖都家裝。經過一年時間,貝殼和聖都進行了團隊組織結構、業務、系統等高效、全方位融合,產生明顯的協同效應。比如,聖都加入後帶來的供應鏈,幫助被窩(貝殼旗下整裝品牌)客單價同比提升33%。貝殼的主體業務(二手和新房交易服務業務)流量貢獻合同額占比在6月已經超過了25%。讓這筆收購,成為貝殼的得意之筆。

二季度,貝殼家裝家居業務實現pro forma收入13.7億元,逆市同比增長超過10%,完成簽約合同額接近17億元。作為對比,據中國裝修業協會住宅產業分會數據,第二季度頭部家裝企業產值是同比下降21%。

亞布力智庫專家武亮認為,每個企業的使命都是不一樣的,但在切實構建美好居住生活的理念下,可以看出聖都與貝殼已經高效、全方位的融合在一起,展現出很強的協同效應。

培育新根二:租房業務規模高質量拓展

樓市資本論了解到,截至二季度末,貝殼租房業務簽約口徑在管房源量超過4.2萬套,較一季度末增加接近2.2萬套。其中,貝殼分散式租賃管理業務——「省心租」在管房源規模突破3.1萬套。

一如貝殼的信仰「做難而正確的事」,紮根於社會的發展,這個很難得。

比如,針對高校畢業生最急迫的租房需求,貝殼在6月聯合發起了針對應屆畢業生租房的「新青年計劃」,為初出校門的應屆畢業生提供房租優惠、佣金減免等服務,幫助他們解決租房難、租房貴等問題。截至2022年7月31日,「新青年計劃」成交單量超8,000單,讓利畢業生超過1,200萬元。

與此同時,作為供給端,針對一、二線城市出租房源的最大提供人群,散戶業主出租房屋費時費力,受到市場的波動及租戶行為不可控等因素的影響,在出租過程中還面臨著出租慢、租金沒保障、租後不省心等諸多問題,貝殼則拿出了「省心租」等解決方案。

在樓市資本論看來,包括房地產在內,大多數行業目前普遍處於模式創新、技術疊代的關鍵期,這個時候,需要少一點對成功的急躁,需要一點看淡結果的浪漫主義,扎更深的根和培育新根或將在未來贏得更大的回報。

如同貝殼彭永東所言:「隨著『一體兩翼』戰略的推進,組織所涉及的業務也變得更加多元和複雜。我們會持續專注於加強我們獨特的產品及服務,賦能我們的服務者,以更廣泛及更深入的方式為客戶服務,從而支持我們的長期增長。」

樓市資本論看來,在外部環境相同的情況下,一家企業業務「根系」決定了其未來的發展高度。我們經常說不要滿足於「賺快錢」,對企業來說,就是不用太過於追求容易出業績的「短平快」項目,要做時間的朋友,做能不斷夯實企業競爭力的事情。

擁有深厚根系的貝殼,未來的前景值得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af2234739f1465a81c73c7fa7b460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