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圓通」緣何受關注?快遞企業新核心競爭力 「起勢」

2023-04-26     財經無忌

原標題:「數字化圓通」緣何受關注?快遞企業新核心競爭力 「起勢」

文 | 蕭田

「仿佛打開了一個新世界的大門」。在使用了財務系統後,王伏強發現自己已經離不開它了。

王伏強是圓通北京豐臺區馬家堡分公司的負責人,也是圓通數字化轉型的受益者。

2019年,圓通在全網推數字化轉型。王伏強的手機上就多了一個APP「網點管家」,財務系統是該軟體內的一個重要功能。

自此,馬家堡圓通一改過去傳統的「小本子+Excel」做帳,現在只要一個系統全部搞定,每天只需要將為數不多的幾個項目數據錄入系統,就可以實現中轉費、派費、代收到付、分部、客戶、員工工資等的全自動計算。

「讓我看得更細、管得更好。」這是像王伏強這樣的從業者,對圓通數字化轉型所帶來新變化後的一致評價。

回溯來看,2019年是具有研究價值的年份:一個對中國來說具有獨特意義的事件是,在《財富》雜誌刊登的2019年世界500強企業榜單上,中國企業上榜數量(129家)歷史上第一次超過了美國企業上榜數量(121家)。

而這其中,逐漸深入的數字化變革,幫助中國企業有了更多的自信,去和強大的對手去扳一扳手腕。

顯然,先知先覺者已經開始領跑。

數字化如何成為圓通的增長「羅盤」?

4月26日,圓通速遞(600233.SH)發布2022年度財報。

財報顯示, 2022年圓通實現營收535.39億元,同比增長18.57%;歸母凈利潤39.20億元,同比增長86.35%;扣非歸母凈利潤37.80億元,同比增長82.93%。

沒有懸念。

這是一份營收、凈利雙增長的亮眼成績單——放置在整個快遞業,對比順豐、中通、韻達、申通來看,這都算是一個亮眼的成績。

如果拉長時間來看,從2019年到2022年這四年時間裡,圓通從311.51億元增長到了535.39億元,凈利潤從16.68億元增長到39.2億元,營收和凈利保持了平均每年14.49%、 23.8%的增長,遠優於同行。

一邊實現內生增長,另一邊還能跑在行業前列。關鍵之處就在於,圓通從戰略層面上的數字化轉型,正給業績增長帶來源源不斷的動力。

當前,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快遞全行業的共識,但在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以及對數字化的不同理解直接決定了數字化轉型的驅動力——到底是業務、技術、還是戰略。

實際上,業務驅動常常立足於本位主義的需求,缺乏主觀能動性;技術驅動又會因系統創新不足產生信息孤島,導致無效開發。無論是業務驅動還是技術驅動,最終的指向都將是戰略驅動。

在圓通內部,數字化轉型也曾經歷了兩次變化——從業務驅動到技術驅動。但在當下,數字化轉型由戰略驅動已經是全公司上下的共識。

一個突出表現是,圓通的數字化轉型,是一把手工程。

早在2007年,圓通速遞董事長喻渭蛟在美國考察調研時,就把數字化信息化和航空作為了圓通發展的兩大舉措。2009年,他力排眾議,決定與IBM合作,打造「金剛」系統。這才使得圓通總裁潘水苗2019年開始的一系列數字化革新,有了紮實的數據「地基」。

在潘水苗的推動下,圓通將數字化轉型中的產品經理角色由「二傳手」轉變成整個系統開發的「主導者」,理順分工,優化開發流程,公司數字化轉型加速推進。

經過數年深耕,以「金剛系統」為底層數據系統,圓通開發了全鏈路管控系統,形成了包括「管理駕駛艙」、「網點管家」、「客戶管家」、「行者系統」、「運盟」在內的系統和平台。這些系統覆蓋攬收、中轉、派送、客服等業務全流程,實現對快件流轉全生命周期的監控。

更為關鍵的是,在數字化轉型中,圓通選擇的是一條更「重」的路——財務、人資、客服等數字化系統全部自主研發。

但對於企業來說,抓住數字化的機遇,並不代表就能實現數字化的成功轉型。

數字化能力是否已經達成的標準——企業是否具備了數據產生的可專業認識能力、數據治理的可共享服務能力,以及數據分析的可規範應用能力。

簡而言之,數字化成功轉型就是融入到決策者對業務、管理和技術的理解之中。

就比如今年2月份推出的「大客戶權益」為例,圓通基於「客戶管家」進行營銷政策差異化、精準化投放與管理,發現並解決客戶痛點、難點,提出了包括理賠免於舉證、工單優先處理、退款自動攔截等六大權益,一經推出,就受到了客戶和網點的盛讚。

這或許也解釋了,為什麼在快遞業紛紛擁抱數字化的今天,由戰略驅動的圓通跑的更快、也更穩。

快遞數字化轉型,為何圓通能做成?

坦白說,圓通的數字化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伴隨著快遞業的發展而進行的「因時而變」。

從1993年中國民營快遞企業破土而出算起,近三十年里,中國快遞業經歷了電商紅利、「轉運中心直營化」、「轉運中心自動化」,逐漸從一粒種子成長為一顆參天大樹。

但過去需求側的高速增長,讓快遞企業們長期浸在蜜罐里。以至於大多企業「重心」都是放在大量資本投入追求更大的業務規模,而不是打造更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網絡體系。

彼時快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低價。

但也是軟肋。這就是為什麼,每當有「後來者」想要進來分一杯羹時,行業都會不可避免的來一場腥風血雨。

當下,行業競爭形態已從「價格驅動」轉向「價值驅動」,行業走上良性競爭的軌道。未來的企業重心,將紛紛從價格轉移到快遞產品的服務質量上。

在這之前,無論是在快遞業的草莽時期,還是在快遞正規軍時期,圓通都已經具備了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特質:

比如一如既往的「闖勁」,最早實行快遞服務全年無休,最早與電商聯姻,最早在三通一達中率先成立航空公司…..再比如前瞻性,早在2007年,當圓通速遞創始人喻渭蛟就意識到「要加快、加大對信息化的投入,讓信息科技引領圓通的未來」,由此才有了「金剛系統」。

如今的新一輪價值戰中,得益於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改變,圓通的效能不斷釋放。

在潘水苗看來,「用戶判斷快遞服務質量的指標有很多,最看重的是時效和遺失破損率。」

財報顯示, 2022年,圓通快遞服務履約能力不斷增強,全程時長較去年同期縮短1.38小時。多次在菜鳥指數中的時效性排名中霸榜。

與此同時,數字化也給圓通帶來了提質增效和溢價能力。

2022年,圓通單票快遞產品收入2.59元,同比增長14.60%;單票運輸成本0.51元,單票中心操作成本0.31元,核心成本較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單票快遞毛利0.27元,同比大幅提升111.26%,成本收入比優化效果凸顯。

值得一提的是,從各家披露的經營數據來看,2022年,圓通、韻達和申通三家快遞企業的市場份額約為15.81%、15.92%、11.71%,截至2023年一季度,圓通、韻達和申通的市場份額約16.58%、14.23%、12.48%。

今年僅過去一個季度,圓通的市場份額已較22年末提升0.77個百分點,並已領先第三名約2.35個百分點,穩居行業前列。

數字化如何成為圓通的「新跳板」?

快遞行業正在經歷一個從分化到秩序重建的時代。近幾年,不少頭部快遞公司都在啟動信息化、數智化轉型,以求在這場排位賽里排在最前面。

對於企業來說,數字化核心能力的構建,一要看是否關係到全局,二看它是否有壁壘。

4月10日,圓通總裁潘水苗暢談數字化的一段話在朋友圈刷屏,在這短視頻中,他就把「數字化」與「自動化」做了一個對比:

「數字化與自動化不一樣,自動化你還能夠去第三方買,數字化的能力一旦拉開差距,就很難追得上,它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本質上,自動化就是一種技術優勢,但由技術驅動的數字化往往是割裂的。因為單靠技術、人才和組織等某一領域或多種優勢領先,實現不了數字化也構建不了自身的企業壁壘。

你可以買,他可以買,市面上永遠都有更先進的自動化設備。

數字化是一種從上到下、系統性、全局性的思維變革,這就是它的壁壘。

它既需要時間來推動數字化的進程,也需要數據基建為數字化保健護航,更需要在思想和行動上都擁抱數字化的人才……它是一個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集合體。

因此,這種能力是買不來的,甚至學不來的,只有先發優勢,而沒有後發優勢。

正如潘水苗所言,「數字化的能力是有強的壁壘。如果企業組織自身沒有很強的數字化疊代能力,一旦拉開差距,就很難追得上。」

我們看到,已經搶跑的圓通與同行之間的差距正逐漸拉大。

從解決加盟制的痛點來看,圓通在財務、人資、客服等方面全方位多維度賦能分公司,不僅解決了總部公司和加盟商之間劍拔弩張的關係,同時也實現了合作共贏的正反饋;

從拓客和增加客戶黏性的角度來看,圓通為客戶打造了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體系,由此形成了品牌競爭力,為未來的「量價」齊升打下了基礎。

此外, 隨著數字化的不斷深入,圓通在「兩進一出」中也將孕育更多可能。如此種種,這些都構成了圓通業績未來增長的一、二、三條曲線。

縱觀快遞行業的發展,中國快遞業經歷了過去多年的高增長之後,正在進入到一個增速放緩的階段。「量」的紅利正在減退,「質」的價值不斷呈現。

隨著圓通數字化轉型不斷深化,未來公司將從行業的β增長中,切換到企業自身的α增長上,品牌與估值溢價「水漲船高」是可以預見的事情。

而事實上,從2019年提出轉型至今,伴隨著圓通數字化核心能力的「不斷豐滿」,圓通的估值邏輯已經發生改變。

對於投資人來說,越是在黎明前,越應該播下希望的種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ae5deac7853daa99cb835cbf1044f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