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開娃與娃之間學習差距的,是從小被你忽略的這項能力

2020-01-03   CC爸媽

我們這一代父母都非常重視娃的早期教育,各種興趣班也會報一大堆,看上去每個娃都多才多藝本領多多的樣子。

但如果最基礎的根基沒有打好,那麼在這基礎上樓層蓋得越高,越是不穩,最終會倒塌在細節上。

那麼根基是什麼呢?

先說我最近經歷的兩件小事。

第一個是一位媽媽的後台留言:

  • C媽,我家孩兒現在上學前班,單元小測的成績很不理想,我看了下試卷扣分扣得好冤枉:要麼丟題漏題,要麼就是沒認真審題。老師說他挺聰明的,就是馬虎了些,建議我鼓勵娃再認真些就好了。問題來了,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更認真些呢?

第二件事是前段時間帶DD體檢,幾乎對所有6個月前的小月齡娃,都有一句同樣的囑託,多讓寶寶練習趴,多讓寶寶練習追視

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又有什麼關係呢?

它們之間就是今天我想說的,根基不穩,大樓不牢的道理。

上學的時候總有人丟分丟在「馬虎」上,但結論幾乎都是一樣的——「我不是不聰明、不是學不會,就是有一點點小馬虎」。

但就是這一點小馬虎,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成績差距。

很多人覺得因為馬虎丟的分導致成績差自己有點冤,因為這並不能代表個人真實水平,畢竟只要稍微認真點,其實都會,都能做對的啊!

但其實,一點也不冤,這就是你真實的水平。

因為「審題認真、做題認真」,本就是一個人非常重要的能力之一。

一個孩子認不認真,單看他會不會「帶腦子去看」就知道了。

而腦子發出的指令是否精準,完全取決於眼睛的觀察是否到位!

眼到手到、心才會到

長大後玩拼圖找不准、看繪本三分鐘熱度、上學之後做題馬虎的娃,很有可能就是早期的「視覺技能」發展的不夠好。

在早教的領域,感官訓練的概念一直被提及,C媽也寫過很多相關的文章和在家可以帶娃玩的遊戲:(需要的媽媽戳這裡哦)

早教班可以不上,但影響寶寶智力的這件事千萬別落下!

早教課上的感官訓練遊戲,我統統給你搬到家裡來啦!(上)

早教課上那些感官遊戲,統統給你搬回家啦!(中)

影響娃智力發育的感官遊戲,1歲之後該玩點啥?(下)

幾個感官里(觸覺,味覺,視覺,聽覺...),視覺是在子宮中唯一不會被刺激的一種,所以才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練習,讓它變得越來越精確

為什麼從新生兒到6個月的娃,醫生都強調練習追視?

因為新生兒的兩隻眼睛還不能完全集中在一個物體上,「視覺集中」是認識世界的開端,而追視訓練則有助於鍛鍊寶寶肌肉的聚焦能力

除了眼部肌肉鍛鍊之外,寶寶的大腦還在學習從眼睛接收到的所有視覺輸入中,獲得某種意義,也就是早教中被提及的視覺感官處理。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觀察對於兒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陽光、空氣、水分對於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樣。在這裡,觀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

最關鍵的早教啟蒙就是打通全感官,其中眼睛開發尤為重要。視覺技能千萬不容小覷,因為它是為娃打好一切基礎的重要前提!

我們可以做什麼?

0-6個月打好基礎

小月齡的寶寶視力還沒有發育完善,看到的東西是「散」的,他們表面雖然「在看」,卻沒有真正「看到」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目的,是鍛鍊寶寶眼睛的聚焦和眼球的運動,以及對色彩的辨別能力,先做好最基礎的視覺發育。

在頭三個月中,寶寶的眼部肌肉會發育為:

• 保持穩定的目光(而不是眼睛四處張望)

• 雙眼聚焦(而不是交叉或漂移)

• 將眼睛聚焦在不同距離的物體上

• 眼睛跟隨移動的物體

【此階段的視覺練習】:

1. 生物視覺刺激

新生兒最喜歡看的就是人臉,視線凝視是寶寶取得的第一個里程碑,通過眼神接觸,他的大腦正在記錄一張張熟悉的臉,並且他明白面部表情可以表明一個人的感覺。

所以,多面對面看著寶寶跟他聊天,多給他做鬼臉,展示你豐富而誇張的表情吧。

現在DD已經對我們的表情有回應了,你沖他笑,他也就咧開嘴,CC沖他吐舌頭,他也便吐舌頭。

也可以給娃準備一些人臉的繪本:

  • 《BABY FACES》:

  • 《臉,臉,各種各樣的臉》:

2、追視對比強烈的圖畫或書

不管是當時的CC,還是現在的DD,我都準備了對比強烈的視覺激發卡 (黑白卡:適用於0-6個月;彩色卡:適用於3個月-3歲。)

新生兒只能追視18-38厘米的物體,滿月後最遠可看到90厘米,所以媽媽要把卡片放置在這個距離範圍內。

先讓寶寶注視圖片,然後平緩對的向水平方向移動卡片,進行追視訓練。

隨著娃長大可以加快移動的速度。

對娃進行追視訓練,最關鍵的就是要確保他們的眼睛可以跟隨著物體移動。

追視訓練在從出生到1歲都非常重要,讓娃學會「真的看見」,便是他以後做任何事的思維起點。

6個月之後,有針對性的提高

6個月以後,寶寶會開始「玩」了,各種繪本、玩具、遊戲,都是視覺技能開發的好幫手。

繪本絕對是給寶寶做集中視覺訓練的絕佳幫手!

但很多媽媽說,孩子不喜歡讀繪本,坐不住一分鐘就跑了!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繪本沒有興趣,是因為繪本本身或講述方式不符合孩子的年齡水平。

1歲之前我給CC講繪本,除了保證畫面簡單、講解放慢速度之外,前幾遍講解我還會先給她「指讀」(這裡的指讀不是指文字哦)。

講到哪裡,就用手指指讀(圖片),讓娃的眼睛隨著我們的手指移動,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娃是真的在看,才能保證他在跟著你的思路走。

不光能幫CC理解和記憶繪本內容,還能更深一層地培養了她的觀察力。

不然超負荷的信息量會讓娃很蒙圈,根本不知道該看哪,更不知道你在講哪。

如果孩子在讀繪本的過程中不會觀察,他就不可能發現繪本的樂趣 。

機關類繪本《很乖的蛋》:

拉開娃與娃之間學習差距的,是從小被你忽略的這項能力

邊讀邊用手指引導孩子「追視」,觀察雞蛋正在打滾兒。

玩具

很多大人給孩子拿來玩具就是標準答案式玩法,但卻忽略了引導孩子觀察的過程。

其實不利於孩子獨立探索,等於剝奪了孩子自己尋找答案的機會。

比如每個父母都會給娃買的積木,很多人的示範玩法,上來就給帶娃搭個成品大城堡,大汽車。

但是如果沒有了大人的幫助,孩子的能力玩不出這種「標準答案」。在沒人引導的情況下,它們就是幾個乏味至極的塑料塊 。

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娃覺得索然無趣,最終躺在角落吃灰,而家長則認為沒買對路子,繼續燒錢入手下一款寶寶感興趣的。

但其實,如果只教孩子結果,而不去引導他通過觀察發現探索、研究的樂趣,再多的玩具,恐怕也是三分鐘熱度。

所以最初給CC準備積木,我沒有直接給她答案,而是先問問孩子她看到了什麼?再繼續引導,她想用所見之物做什麼?

最開始她喜歡疊高高

然後發現有些形狀可以疊高,有些卻疊不起來。

於是她觀察到了形狀不同、結果不同。

我們邊玩邊總結:正方形、圓柱形可以疊高,三角形的不行。

她正式認識形狀後,又開始沉迷於分類,喜歡把不同的形狀分組排列。

解鎖了更多搭建原理後,開始了比疊高高更複雜的多搭建:

有弧形可以搭拱門

更加漂亮的形狀可以搭城堡

常有媽媽留言,什麼玩具比較好,覺得自家娃跟隔壁娃年齡差不多,專注力和獨自玩耍的差距卻很大。

其實1歲之後這種差別會越來越明顯,有些孩子很樂於觀察研究,有些則三分鐘熱度。

這不一定是玩具的原因,也許是孩子早期沒有學習到獨立玩耍的能力。

遊戲與日常

遊戲中,畫畫、貼紙、球類遊戲也都可以鍛鍊視覺發育。

日常生活中,我們隨時都可以為孩子創造「觀察訓練」,提示孩子觀察事物的細節。

比如:我們小區很多人養狗,幾乎每次帶CC下樓玩都能碰到。

最初我們只告訴她,這種動物是狗狗,之後就會通過有意識地描述細節去引導她觀察。

  • 這是一隻白色的狗,那是一隻黑色的狗。
  • 這是一隻白色的薩摩耶,這是一隻黑色的鬥牛犬。
  • 這個白色的比熊穿了一件粉色的衣服。
  • 那兩隻長的一樣的狗是樓上那位爺爺家養的。

所以某天一歲多的CC玩回來,跟我說「媽媽,今天有個很兇的哥哥,就是他有個愛玩滑板車的姐姐,每天有一個特別瘦的媽媽帶他們(下樓玩),嚇唬我了」時,我立馬就鎖定了目標,知道了那娃是誰。

哈哈,例子有點跑偏,不過道理就是這麼個道理。

好啦,今天又囉嗦了一長篇,總之,給孩子的早期教育投入,每個父母都非常捨得金錢和時間,但是忙著推娃向上走的時候,也別忘了回頭檢查一下,根基是否牢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