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悟故事:一牛斷三命,狗王救狗,離欲解脫大丈夫

2020-06-19     善知

原標題:開悟故事:一牛斷三命,狗王救狗,離欲解脫大丈夫

狗王救狗

在梵予王治理波羅奈國期間,菩薩曾轉生為一隻狗王,世上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狗們都歸它統領,而它就住在波羅奈國城中一個很大的墓地中。

有一天,國王駕著一輛用黃金和寶石鑲嵌而成的御車,到城外的御花園去踏青。由於氣候宜人,花園的景致優美,所以一直玩到日落,國王才回王宮。因天色太晚,馬車夫就把御車連同車上的轅具(駕駛牲畜用的車具)和套馬用的皮帶都放在王宮的大院裡。

沒想到,這天夜裡下了一場雨,雨水淋濕了轅具和皮帶,散發出一種皮革的腥臭味。這股氣味,恰好被宮中喂養的幾隻御狗嗅到,們從窩中爬出來,把這些被雨水浸泡而變得十分鬆軟的轅具和皮帶全部吃光了。

第二天,國王準備到城裡去巡視,正打算乘車的時候,馬車夫慌慌張張地跑來告訴國王:「陛下,御車上的轅具和皮帶不翼而飛啦!」國王立即派手下侍從去調查。過了一會兒,侍從便回來報告說:「地上留下了狗的腳印,是狗把轅具和皮帶吃了。」

國王聽罷,頓時暴跳如雷,立刻傳令:「除了我的御犬之外,給我把世上所有的狗全部殺掉!」於是,國王的殺狗令遍布全國的各個角落,臣民們遵照國王指示,開始對狗進行大屠殺。

狗兒看到自己的同胞每天都要大量地被人們殺死,既憤恨,又害怕,紛紛逃到狗王所在的墓地,以躲避人們的追殺。「他們驚慌失措,成群結隊地跑到這裡來,是什麼原因呢?」狗王看到自己的居住地每天都有大批的同胞湧來,一時不知外頭髮生了什麼事,便向屬下問道。

屬下對狗王說:「也不知道咱們同族的哪些狗貪嘴,吃了國王御車上的轅具和皮帶,惹得國王大怒。因此下令讓世上所有的臣民都來殺我們。現在只有您這裡還未被臣民發現,所以狗兒們都到這裡來避風頭。」

屬下又說:「國王在下令殺狗之前,有些大臣認為偷吃的是御狗,可是國王說『宮中的御狗,都是吃精美的鮮肉長大的,不可能去偷吃堅硬的轅具和皮帶』。」

「不管怎樣,現在做賊的惡狗平安無事,善良的好狗卻無辜遭到殺害,我一定要把惡狗的事跡揭露出來,用事實教育國王。」

狗王堅定地說:「我現在就去面見國王,把真相弄個水落石出。」

於是,狗王走出墓地,當快要走到市民聚集的地方時,狗王雙手合十,心中不住地祈禱:「我為搭救狗族眾生,冒死去見國王,祈願佛陀保佑我平安無事。」狗王發此心愿,果然感動上天。在它進入王城後,竟沒有一個臣民對他棍棒相加。就這樣,狗王平安地來到王宮門前。

它看準機會,躲過了守衛的視線,跑進了王宮大門。等到侍從們發現它的蹤跡,前來追打時,它已經躲在國王大殿的寶案下了。國王喝住了侍從,想聽聽這隻膽大包天的狗跑到自己面前,有什麼話說。狗王從寶案下,看到國王喝住了侍從,便鼓起勇氣爬了出來,跪在國王面前,說:「讓臣民們殺狗的命令,是大王頒布的嗎?」

國王點了點頭。

狗王又說:「不知它們犯了什麼罪,惹得陛下如此震怒?」

國王說:「哼!它們不懂禮法,偷吃了我的轅具和皮帶。」

狗王問:「您知道是哪些狗做的壞事嗎?」

「肯定是那些窮極了、餓極了的狗。」

「哪些狗才算是窮極了、餓極了的狗呢?」狗王又問。

國王回答:「臣民殺害的,能夠看見的狗都是窮極了,餓極了的狗。」

「依照大王的意思,您豢養的御狗是可以不殺的?」

國王點頭表示同意。

狗王義正辭嚴地說:「大王不是因為狗貪食,吃了御車上的轅具和皮帶才下令殺害它們的嗎?可是現在又說王宮的御狗可以不殺。如果宮中高貴的御狗可以安然無恙,那麼,豈不等於只殺害那些貧困無依的弱狗。大王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公正的。」

國王聽狗王說的也有道理,便問:「那你說該怎麼辦呢?」

狗王說:「大王之所以不殺宮中高貴的狗,是因為大王認為御狗沒有貪食轅具和皮帶,那麼,即使真的是貧弱的狗偷吃了您的東西,也不過是極少數,可是大王現在下令殺害的那些狗,絕大多數卻是無辜的。從道義上講,這些無辜的生命,除了生活貧困以外,本質上與宮中高貴的狗又有哪些區別呢?我想,大王應該立即下令停止臣民殺害無辜的眾生,然後找出真正偷吃的惡狗!」

國王聽了狗王的陳述,覺得自己的做法的確有欠公允,就對狗王說:「那你知道是哪些狗偷吃了我的東西嗎?」

「我當然知道!」狗王肯定地回答。

「那就快些把它們找出來治罪吧。」國王說。

「偷吃大王轅具和皮帶的,就是宮中的御狗。」狗王說。

「我不信。」國王搖頭說。

「我可以給大王您拿出證據來。」

狗王就讓國王把御狗全部牽到了殿前,又讓侍從帶來了一些乳酪和吉祥草。接著,狗王對國王說:「請大王把吉祥草摻到乳酪里,讓這些狗吃下去。」

國王命侍從拿摻了吉祥草的乳酪喂御狗,不一會兒,這些高貴的狗大吐了起來,把那天吃下去到現在還沒有完全消化的轅具和皮帶全都吐到了地上。

國王看到偷吃御車轅具和皮帶的,果真是自己的御狗,不僅難堪而且後悔,立刻下急詔通知臣民:「偷吃轅具的狗已經找到了,不要再殺狗。」

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國王還下令,今後,任何人不能擅自殺狗。菩薩用自己的智慧的慈悲保護了眾狗,化身狗身度化畜生道,大慈大悲!

一牛斷三命

佛住世時,弗加沙王由於讀誦了《十二因緣經》,體悟到昔日所追求的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樂,原來是煩惱的根本。於是,弗加沙王召集群臣,宣布將王位傳給太子。之後,便自行剃髮出家,發心追隨佛陀修行。

這天,他前往王舍城托缽乞食,沒想到在城門中被一頭剛生產的母牛觸抵而死。牛主人認為這隻母牛是不祥之物,心生恐懼,便將牛轉賣給他人。買主牽著母牛到河邊喝水時,卻被母牛從背後用角攻擊致死。買主的兒子非常氣憤,立刻將母牛殺了,並把牛肉拿到市場上賣。當時,有一位鄉下人非常喜歡吃牛頭肉,便買了牛頭肉並用扁擔擔回家。在離家約一里多的路上,他把牛頭掛在樹枝上,坐在樹下休息。過了一會兒,牛頭因繩子忽然斷裂而落下,牛角正好刺入鄉下人的頭中,此人當場死亡。

聽到這頭母牛一日之間連殺三人的消息,與弗加沙王非常友好的瓶沙王感到十分奇異,便帶領群臣來到佛前,恭敬頂禮後請示:『世尊,有一頭母牛,一天之內連殺三人,是什麼樣的因緣,而有如此的果報?請佛慈悲開示。』佛告訴瓶沙王說:『罪報有其原因,並非只是今生所看到的結果。』瓶沙王至誠祈請佛陀開示其因。

於是佛陀娓娓道來:『過去世時,有三個商人一同到他國經商。有一次,寄住在一位獨自居住的老婦家中。寄宿本應付食宿費,但這三個商人見老婦無人照應,便存心賴帳,於是趁其外出時離開。

老婦回家後發現商人們不在,便去詢問鄰居,才知他們已偷偷離去。老婦心有不甘,非常氣憤地追了出去,直到精疲力竭,才追到這三個偷跑的商人。老婦生氣地責備他們,並要求商人償付食宿費。

但是,這三人不但不肯認帳,反而還說:『你這貪心的老婦,我們已付過帳,你怎麼還來討錢?』說完,便對老婦又打又罵。

老婦勢單力孤,既心有不甘又無可奈何,於是詛咒商人們:『我只是一個窮困無依的老人家,你們竟然忍心欺負、打罵我!我老了,也沒有力氣向你們討回公道,但你們加諸於我身上的種種惡行,我絕對不會原諒。我發誓,下輩子只要再相遇,一定會殺了你們,即使你們已修行成道,也要取你們的性命,才肯罷休。』

佛陀告訴瓶沙王:『當時那位孤獨無依的老婦,就是現在這頭母牛;而那三位商人,便是被牛觸死的弗加沙王等三人。』接著又開示:『以惡劣之言謗罵、汙衊、欺凌他人,怨恨從此而來。若以謙讓、恭敬的言語待人,不但不會結下惡緣,也不會產生怨忿。所以說,口出惡言,猶如口含一把利斧,隨惡言而出,就會傷人傷己。』瓶沙王及大臣們聞佛所說,皆更加深因果的道理,歡喜奉行佛陀教誨。

離欲解脫大丈夫

佛陀在古印度舍衛國給孤獨園弘化時,有一天,一位比丘來到佛陀的住止之處,恭敬地頂禮佛足後,退坐一旁,然後向佛請法:「世尊!常聽聞佛說『大丈夫』。請問世尊,什麼樣的修持足以稱為大丈夫,又如何不能稱做大丈夫呢?」

佛陀告訴比丘:「太好了!你能問如來『大丈夫』的真義。請仔細聽!並且用心思惟我所說的道理。」

「如果比丘集中心念專注修習身念處觀——觀身不凈,當他修習身念處觀後,內心仍然離不開種種慾望,不能從中得到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就不能稱其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心被慾念纏縛,不得解脫。再者,如果比丘修習受念處觀——觀受是苦、心念處觀——觀心無常、法念處觀——觀法無我,可是內心仍然離不開種種的欲求、想望,不能得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也不能稱其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心被種種慾念纏縛,不得解脫自在。」

「如果比丘專注一心修習身念處觀,心因此能夠遠離種種慾望而得到解脫,並盡除一切有漏煩惱,我說這種修行人,足以稱之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已經得到解脫自在。相同的道理,如果修行人修習受念處觀——觀受是苦、心念處觀——觀心無常、法念處觀——觀法無我,當他依身、受、心、法四念處專注修持、落實觀行,使心遠離貪愛、欲染,並從中得到解脫、盡除一切有漏煩惱,這種修行人足以稱之為大丈夫。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已經解脫煩惱纏縛,得到自在。所以,這就是大丈夫與非大丈夫的區別。」

佛陀開示後,在座的比丘們聞佛所說,皆法喜充滿,頂禮佛足,退而離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QH9yXIBnkjnB-0zDXG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