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娃的東西被搶,該逼他退讓還是讓他搶回來?大多數父母都沒做對

2020-04-12   西紅柿媽媽

文|西紅柿媽媽

相信大家都聽過「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國從古代就奉行尊老愛幼,以至於每個人對「讓」文化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它是一種強盜式掠奪,而有的人卻覺得這是一種擁有美好品德的體現。

案例

明明很喜歡車,明明爸媽平時帶他出去玩時,總會幫他添置些新玩具。一次,表弟來吃飯看上了明明手裡的玩具,他不停地搖媽媽的衣角,要那輛奔馳車,兩邊的父母都很尷尬,明明下意識護住了玩具。

媽媽卻在背後捏了他的後背,示意讓出去,最後明明帶著哭腔把車甩出去。

案例

軒軒也喜歡車,不過他的車都是通過做家務的方式賺到的。隔壁新鄰居來家裡串門,兩個孩子年齡相仿玩到一塊去。中途,軒軒的挖掘機模型被另一個孩子搶了過去,最後要回家時,還捨不得放手。

軒軒媽「藉故」去了廚房,軒軒急得大喊:「你既然要拿,那就拿另一個玩具來換,」說完他就去要搶孩子手裡另一輛車,嚇得對方趕緊扔掉了挖掘機,直說要回家。

結局對比:後來,喜歡「讓」的明明變得越來越小氣,特別小心眼,只要年齡比他大的孩子不退讓他,明明就會在旁邊跟媽媽賭氣;而「小氣」的軒軒性格豁達,做人大方,很受周圍人的喜愛。

也許有人會問,明明是前一個孩子討喜懂事,為什麼會輸給一個情商低,又斤斤計較的孩子呢?

當孩子的東西被搶時,咱們來看看其他的媽媽是怎麼做的。

網友一道七:今天我兒子在玩玩具,一個女孩一把搶過去。我看兒子沒要,我也沒說!過了一會兒,兒子拿另外一個玩具,她又搶。她媽媽站旁邊,一句不說!我兒子搶不回來,我就直接下手。

網友安安媽:我大侄的玩具,兒子一個都不能碰,我兒子的玩具大侄還要來搶,為了不讓大侄哭,我媽居然從我兒子手裡硬把玩具拽走了,根本沒理會我兒子因為跟外婆拽玩具手都勒紅了,氣得我把玩具扔出去了。

網友那些花兒:我家出門都帶個玩具,有時別的孩子玩具是他沒玩過的,他會問能不能給他玩一下?人家拒絕,他就在邊上蹲著看,我就把玩具給他。

網友阿嵐:鄰居妹妹來玩,兒子不讓她玩玩具,妹妹媽媽說我兒子小氣,每次妹妹玩東西都要搶回來。我一時生氣,只能打我兒子,也不好說別人。可我兒子從來就沒主動搶別人的啊!

事實上退讓得當事人自願,來自父母強迫下的「讓」並不是孩子自願的。試問,在這種情況下,強迫式的「讓」還有什麼意義?只會讓孩子受委屈,到最後還讓孩子學會了道德綁架。

為了面子和台階,大多數父母都忽略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這其實是錯的。

那些經常被要求「退讓」的孩子,最後會變成什麼樣呢?

1、做人偽善

孩子如果自願退讓,這是一件好事,如果孩子不願意讓卻被父母強迫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久而久之,這在孩子的心理就會留下一個「裝好人」的烙印。這種性格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交友,甚至不利於孩子三觀的建立。

2、性格小氣

自己喜歡的東西,被迫讓別人後肯定心有不甘,緊接著這種情緒會蔓延到身邊的所有小物件。孩子讓出去後,心裡可能會想,我最喜歡的已經給出去了,接下來的東西就不讓了。這就是孩子為何會小氣的原因了!

3、不懂表達

孩子再懂事,終究也是個孩子。在物品歸屬上,他們有自己的使用權還有支配權,這些都是家長不能橫加干涉的。孩子迫於無奈接受了父母的建議,沒有說「不」,這是孩子不懂表達的表現。

在這種情況下,家長應該多問孩子的意見,只有多問,才不會讓孩子的心事越藏越深,最後和父母有了隔閡。

拎得清的父母不會一味地讓孩子受委屈,而是會告訴孩子:別人家的東西不能要,自己的東西要保護好

如果怕糾紛,完全可以讓孩子自己處理這種突發情況,因為孩子是玩具的主人,完全有說不的權利。

不是說孩子「搶」回來是不懂得分享,真正的分享是建立在公平基礎上,雙方自願交換。倘若對方孩子的家長明事理,肯定不會允許孩子公然在別人家裡搶玩具。

如果遇到熊家長,為什麼要委屈自己的孩子而替他們縱容孩子呢?希望家長在對待孩子的交際時,能少一些客套,多一點真實。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