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地生態葬,讓生命「終歸」自然

2020-04-03     宿遷網

宿遷網訊(記者 仲文路)一塊塊和磚頭大小的臥碑上寫著逝者的名字,旁邊「陪伴」它們的則是一棵棵松樹,後面有一大片盛放的油菜花,走進宿豫區保安鄉張圩公墓的樹葬區,迎面而來的是一種清幽而安靜的感覺。

宿豫區保安鄉張圩公墓的樹葬區

「每個墓穴占地面積不到0.1平方米,僅僅是一個墓碑大小,而木製的骨灰盒雖然達不到短期內可降解的要求,但也是可降解的,這就是樹葬的環保之處。」3月27日上午,已經陸續有村民前來張圩公墓祭掃,從公墓管理員陳樹堂那兒,記者了解到,該樹葬區共有100餘穴,已經安葬了30餘位逝者,還在緩慢增加中。在保安鄉,許多逝去的老人之所以選擇樹葬的方式,是他們覺得這樣讓生命重歸自然,也是入土為安了。

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早在國家相關部門出台《關於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之前,宿遷就已經開始推廣節地生態葬。2004年,為了提倡環保,宿豫區保安鄉就開始推廣樹葬,而樹葬就是節地生態葬形式之一。除此之外,節地生態葬還包括水葬、壁葬、草坪葬、花壇葬、骨灰堂、骨灰牆等形式。

據市民政局社會事務處處長郭家利介紹,節地生態葬主要是為了解決傳統殯葬的問題而衍生出來的環保型殯葬形式,主要倡導保護環境、綠色殯葬,以不占或少占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的方式安葬骨灰。節地生態葬的出現順應了當今社會所倡導的綠色主題,促進了生態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從而使得殯葬行業向著綠色、環保、健康的方向發展,成為順應新潮流的新型殯葬。

宿北大戰烈士陵園

宿遷推廣的節地生態葬類型有:

水葬,將骨灰撒入海、湖、河中。

樹葬,將骨灰放在可降解的骨灰罈或骨灰盒中後置入墓穴當中,然後在上面種上樹木。

壁葬,這是一種生態葬形式,通過將骨灰置入牆壁內,分為室內壁葬和室外壁葬;

草坪葬、花壇葬,這個和樹葬有點類似,都是將骨灰放入可降解的骨灰罈或者骨灰盒中,然後在上面種植鮮花、草坪的生態形式。

骨灰堂,室內骨灰架寄存,是目前骨灰安放的主要方式。

郭家利告訴記者,在宿遷,水葬這一形式幾乎沒有喪戶選擇,而其他的樹葬、草坪葬、花壇葬、壁葬等都是有逝者家屬選用的。

現場直擊1

3月27日下午,記者來到宿豫區曹集鄉公益公墓,在蔥鬱松柏、茵茵綠草的掩映下,一塊塊黑色臥碑呈現在記者面前。除了前來祭掃的村民,還有一些前來選墓穴的村民。在宿豫區民政局社會事務科負責人葉再洲的帶領下,記者看到了該公墓的「骨灰堂」。

「顧名思義,骨灰堂就是立體式存放骨灰設施的其中一種方式。」葉再洲告訴記者,該公墓的骨灰堂可存放280個骨灰盒,但目前只存放了30多個,這種形式接受的人還是比較少的。

「我今年60歲了,也曾想過自己百年之後的事。我覺得能有個墓碑就行,花壇葬、草坪葬都可以接受,畢竟和花花草草作伴,也不那麼孤單。」曹集鄉曹家集社區居民梁啟中說。

據悉,像曹集鄉這樣的公益性公墓在宿豫區已有10處,基本實現了「一鄉一公墓」。「2018年5月1日,宿豫實行基本殯葬全免費政策,凡宿豫戶籍人員,基本的火化費全免、安葬費用全免、墓穴費用全免,減少了喪戶的經濟負擔,更節約我們的土地。」葉再洲說,如今,他們的重點工作是健全文明生態葬體系,加大對殯葬改革的宣傳引導力度,對選擇樹葬、草坪葬、花壇葬等生態葬的,政府部門還將給予逝者親屬一定獎勵或補助。

現場直擊2

3月30日下午2時許,在宿遷市宿豫區馬陵山天堂墓園,前來掃墓的群眾絡繹不絕。據墓園負責人施學松介紹,在該墓園,一共有3種節地生態葬形式,分別為:花壇葬、草坪葬和壁葬。

「2018年,墓園開始推廣花壇葬,兩年來,配有300穴的花壇葬的只有20穴被喪戶選用;去年,又擴建了一處草坪葬,目前還沒有一穴被選用……」作為一個經營性公墓,施學松說,公墓中那些傳統的墓地價格為1萬元至5萬元每穴不等,面積也均大於1平方米;而草坪葬、花壇葬墓穴的面積均不超過0.5平方米,價格也在1千至1萬之間,雖然價格低廉,但群眾對這些節地生態葬的認可度並不高。

現場直擊3

距離清明節越來越近了,來往於陵園、公墓的祭掃群眾也愈發多了起來。4月1日,在宿城區蔡集鎮承孝陵西門前,祭掃的群眾正依次進入公墓內。

走過一段長長的鄉村小道,在黃色的油菜花和綠色麥苗的掩映下,整個陵園顯得莊重而不失清秀。據了解,蔡集鎮承孝陵是公益公墓,早在兩年前,該公墓就推出了壁葬。記者發現,這個壁葬區所處位置在室外,是一個立體式的設施。

「壁葬區一共有60個穴位,雖說是免費使用,但被選用的穴位只有七八個。」據蔡集鎮民政辦工作人員張紅軍說,該公墓除了壁葬,還有草坪葬、花壇葬等節地生態葬類型。

「我還是想選一個大一點的墓地,老人過世前唯一的要求便是和父親合葬。」村民李先生今年46歲,他告訴記者,此次來公墓是為過世的母親遷墳,對於節地生態葬,他雖有所耳聞,但並不想為母親選擇這種類型的墓穴。他說,或許他的「人生終點站」可能會選擇節地生態葬中的一種。

官方聲音

今年內,全市所有鄉鎮公墓都將配套建設生態葬區

據了解,為鼓勵和引導人們採用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生態方式安葬骨灰,使安葬活動更好地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宿遷根據已有安葬設施情況和未來需求預測,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在每座公益性公墓中均建設生態葬區和立體式骨灰安葬設施(骨灰堂),強化安葬設施的生態功能,為喪戶提供多元化骨灰處理服務。目前,宿遷市共有5處經營性公墓、101個鄉鎮公墓配套建成生態葬區和立體式骨灰安放設施,建成率分別為100%、93.5%。郭家利說「:為推進節地生態安葬設施建設,預計2020年內,全市所有鄉鎮公墓都將配套建設生態葬區和立體式骨灰安放設施。」

郭家利說:「從土葬到火葬,再從農村散葬到公墓集中安葬……中國的殯葬改革一直在移風易俗、破舊立新,從未停止過,眼下,節地生態葬的推行也日趨成熟,希望能被廣大群眾早日認可與接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AjEPXEBfwtFQPkdid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