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裡面,甘肅省的形狀似乎最為奇特。
甘肅版圖仿佛一個啞鈴,兩頭粗、中間細,東西蜿蜒1659公里,南北平均寬度530公里,最窄處僅25公里。
甘肅省形如一個啞鈴
但在清朝時,甘肅省的形狀可不是這樣的,面積也大得多,東半段近似圓形,包括今天青海省會西寧所在的河湟地區,還有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全部。
清朝甘肅省版圖
今天的西寧市是青海省會,可僅約100年前,西寧還屬於甘肅省。
事實上,自從元朝在13世紀後期設立甘肅行省以來,西寧一直受甘肅的管轄。直到1929年國民政府設立青海省,西寧才脫離甘肅,並晉升為青海省會。
但僅從地圖上看,青海省似乎有點「偏心」,其東西長1200多公里、南北寬800多公里,省會西寧卻位於東部邊緣,距離甘肅省界只有100公里左右。
那麼,西寧是如何從一個甘肅城市,變成青海省會的呢?
「偏心」的青海省
一、兵家必爭
河西走廊,自古便是中國西部一條極具戰略價值的通道,從西安出發,往西穿過河西走廊直通西域(新疆),向西南方向則連接著青藏高原。
河西走廊
青藏高原的主體包括西藏自治區、青海省。
青海省位於高原的東北部,地勢由西南(海拔4000-5000米)向東北(海拔2000-3000米)傾斜。青海省是長江、黃河等諸多中國河流的源頭,黃河的支流湟水也是其中之一。
坐落在青海玉樹的三江源頭:長江、黃河、瀾滄江
湟水與黃河一同流經青海省的東北端,形成一片水源豐富、土壤肥沃,適合農耕的河谷,被稱為河湟地區或河湟河谷,青海省會西寧便座落其間。
黃河、湟水、通河形成河湟谷地
河湟地區的海拔只有2200米,普通人不會產生高原反應,自古便是進出西藏的最佳通道,一直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
中原王朝要想保持河西走廊的暢通,就必須控制河湟地區,因此河西走廊和河湟地區兩者在歷史上一直被劃入同一行政區,以便於控制。
據目前的史料,河湟地區最早是羌族的遊牧區。公元前121年,西漢著手經略河西走廊和西域,先後設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張掖、敦煌。
漢武帝經略西域的前提是控制河西走廊
公元前111年,漢軍攻占河湟地區,並在湟水岸邊造了一個軍事驛站西平亭,即西寧的前身。
公元前81年,西漢設立金城郡管轄河湟地區。這是青藏高原唯一設置郡縣制的地方,也是中原王朝勢力所及的邊緣。
金城郡是郡縣制深入青藏高原的極限
西平亭在東漢時升格為西都縣,東晉時還曾作為南涼政權的國都,西都縣幾經變遷又改名為鄯州。
5世紀中期,這裡興起了鮮卑人建立的吐谷渾政權,鼎盛時控制了今天青海省的大部分,以及甘肅、西藏的部分區域。
吐谷渾在隋朝達到鼎盛
7世紀初,兩個更強大的政權:大唐與吐蕃先後崛起,吐谷渾夾在中間很快滅亡,河湟地區從此變成大唐與吐蕃的拉鋸地帶。
若是吐蕃占據此地,既可以隨時切斷河西走廊,使唐朝的西域駐軍失去後援,又能進而威脅關中及整個中原。
控制河湟地區後,高原政權可以隨時切斷中原和西域的聯繫
河湟地區是青藏高原難得的農耕區,只有這裡能夠供養大量中原軍隊,所以唐朝對河湟地區勢在必得,為此跟吐蕃打了大仗小仗無數次,確保關中的安全。
吞併河湟的吐蕃在安史之亂後一度占領長安
但是,隨著755年爆發的安史之亂,唐朝急劇衰落,河湟地區在761年被吐蕃攻占,關中大門洞開,長安屢次被外族攻破。
直到300多年後的1099年,北宋才收復河湟地區,1104年將鄯州改為西寧州,這是「西寧」地名的由來,隸屬於隴西都護府。
北宋隴右都護府的主要對手是西夏
河湟以西以南的青藏高原仍由吐蕃控制,而且河西走廊只是名義上臣服於北宋,實際上處在吐蕃、回紇、西夏等政權的爭奪中。
隴西都護府是北宋的邊疆,負責河西走廊東端和河湟地區的防務。
從漢代到宋代,西寧及河湟地區始終是中原王朝面對青藏高原的邊防要塞,以及對其進行經濟、文化輻射的主要支點。河湟地區同時也是青藏高原唯一設立郡縣的地區,西漢時期便已歸入中原王朝的版圖。
二、甘肅西寧
1127年靖康事變,北宋被女真滅國,隴西淪成金國的一部分。
金國
正好一百年後的1227年,蒙古攻占西寧州,以及河湟、河西走廊等地,1286年設立甘肅行省,即今天甘肅省的前身。
元朝的甘肅行省包括河西走廊和河湟地區,但沒有包括蘭州。甘肅行省的省會是張掖(甘州),位於河西走廊的中段。
此時的蘭州屬於陝西行省。西寧屬於漢人農耕區,因此被劃入甘肅行省,再往西往南的青藏高原由宣政院統一管理。
西寧屬於漢人農耕區,同樣被元朝劃入甘肅行省
元朝時的吐蕃已經分裂為許多小政權,但經過吐蕃幾百年的統治,統一的藏族開始成型,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各個區域。元朝將西藏納入版圖後,遷移了一些蒙古部落到青海地區,最終形成今天青海省的蒙古族。
總體上說,青海地區的漢人主要集中在河湟地區,高原上主要有遊牧的藏族和蒙古族。青海地區遠離拉薩等西藏核心區域,歷史上又長期作為漢藏交鋒地帶,因此河湟以外幾乎沒有大一點的城鎮。
河湟谷地
明朝將蒙古人趕出中原,繼承了元朝設置的大部分行政建制,但撤消了甘肅行省,將其東半段劃入陝西布政司(省級),河西走廊所在的西半段改設陝西行都司,西界只到嘉峪關,治所甘州衛(今張掖),西寧州改稱西寧衛。
「行都司」是以軍事為主、民政為輔的邊防機構,明朝在全國設立了五個,陝西行都司主管河西走廊和河湟地區。
明朝名義上統治著西域、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區,但保留了元朝的土司制度,只要他們承認是明朝的藩屬就行。
明朝的陝西行都司
清朝統一全國後,首先撤消陝西行都司和陝西布政司,合併為陝西省,然後在1667年即康熙六年,從陝西省分出甘肅省,蘭州被劃入甘肅並作為省會。
這次陝甘分家,使陝西省基本達到了現代的規模,甘肅省則比現代大一些,包括河西走廊、河湟地區和寧夏全境。
至此為止,西寧所在的河湟地區,行政上一直跟河西走廊綁在一起,屬於中原文化圈範疇,並且是青藏高原最早設郡縣的地區,已形成較大規模的城鎮。
清朝陝甘分家
清朝在邊疆採用駐紮大臣制度,分別在1724年和1728年設置了青海事務大臣、駐藏辦事大臣(簡稱駐藏大臣),管轄青海和西藏兩個地區。
考慮到青海地區有很大比例的蒙古人,和西藏的情況不盡相同。駐藏大臣的治所在西藏拉薩,青海事務大臣的治所卻不在其轄區內,而在甘肅省的西寧。
青海辦事大臣轄區(省級)的治所在甘肅西寧
因為青海地區幾乎沒有像樣的城鎮,距離青海最近的大城鎮是西寧,雖然不在青海辦事大臣轄區內,但相距不足100公里,與內地的聯繫也更方便,青海事務大臣的治所設在此仍能實施有效管理。
此外,河湟地區有山有河,有利於軍事防禦,顯然更適合作為青海辦事大臣的治所。
高原牧區所需的糧食、茶葉等物資,主要通過西寧及河湟輸入,許多藏民和蒙古人尤其是不少部落首領,也常年居住在這裡,西寧事實上已經擔負起青海地區的行政和經濟中心職能。
西寧是內地與西藏之間最主要的樞紐之一
1725年,西寧衛改名西寧府,府治是西寧縣。作為青海辦事大臣的治所,西寧府的行政級別實際相當於省會,但隸屬於甘肅省。這些都是西寧後來成為青海省會的關鍵因素。
三、青海建省
1911年,清廷退位、民國建立,北洋政府進行了一番全國範圍內的行政變更,打算向現代行政體系靠攏。
1927年開始,國民政府重新建立了一套行政體系,對甘肅地區的影響相對更大一些。
為了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尊重民族分布現狀,國民政府新設立了多個省份。
1929年1月,甘肅省東部的回族較多地區設立寧夏省,治所是「寧夏省城」,即今天的銀川市。
民國時青海只比新疆小一點
同時還設立青海省,以青海辦事大臣轄區為基礎,並將西寧及河湟地區劃入,省會是西寧縣。西寧終於脫離了甘肅省,也結束了青海地區治所與轄區分開的局面。
青海、寧夏建省,損失最大的自然是甘肅省。河湟與青海地區的聯繫向來緊密,併入青海省不出意外。寧夏省則完全出自甘肅省,被挖走一大塊,甘肅省於是變成了今天的啞鈴形狀。
寧夏省初建時看上去很大,後來「縮水」成當今版圖
被這樣分割後,原本龐大的甘肅省大為縮水,河西走廊雖然戰略地位依舊重要,但由於新航路開闢、西域戰亂等因素,河西走廊近百年來已經人口稀少,以蘭州為核心的啞鈴東端又因地域狹小、實力不足,從而使甘肅省在與陝西等鄰省的競爭中漸落下風。
1943年,西寧縣治遷往不遠處的魯沙爾鎮。1946年原西寧縣城升級為西寧市。新中國時期延續了甘肅、青海、寧夏三省的建制,只是在1957年將寧夏省改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民國青海建省時已劃入西寧
青海省會西寧,雖然位於青藏高原上,卻早在西漢時期便已歸入中原王朝的版圖,以農耕生產方式為主。
自元朝建立行省制以來的600多年內,大部分時間屬於甘肅。清朝中期開始,西寧成為青海地區事實上的行政中心,但仍隸屬於甘肅。直到1928年青海省建立,這才名正言順地成為青海省會。
四、艱苦建設
新中國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後,青藏高原再次成為一個整體,青海仍然是進出西藏條件最好的通道。
從地理環境上看,青海地勢由高到低,人體適應性強,需要翻越的高山也更少,而川藏、新藏通道,要麼山太險,要麼路太遠,導致後勤壓力極大。
從歷史上看,唐朝以後的各朝代主要是通過河湟及青海地區,對西藏進行交流或管理。四川和西藏由於隔斷山脈的阻擋,與西藏的聯繫緊密程度遠不及青海。
曾經的西康省介入四川和西康之間,卻沒有緩解川藏交通之困
1954年通車的青藏公路,至今仍是八條進藏公路中,路況最好、最安全的一條。在青藏鐵路通車之前,是內地與西藏之間最主要、最繁忙、運力也最大的運輸線路。
從青海到西藏距離雖遠卻最好走
從蘭州至西寧的蘭青鐵路在1959年通車,結束了青海沒有鐵路的歷史。青藏鐵路同一時期動工,想把鐵路一直修到拉薩去。
可由於地質條件太過惡劣,青藏鐵路修修停停,直到1984年才完成一期工程,從西寧修到了格爾木。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修築二期工程所需的技術和資金在21世紀初到位了。
青藏鐵路
2001年6月,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動工。2006年7月,這條被譽為「天路」的鐵路圓滿完工。
相比之下,川藏鐵路看似路線更短一些,但修築難度更勝一籌,畢竟要穿越整個橫斷山脈,計劃要到2032年才能全線通車。
青藏鐵路的修築難度世界第一
青海省目前已通車的四條鐵路:蘭新、青藏、蘭青、西成,全都匯聚在省會西寧,可見西寧在青海省的分量。不僅如此,西寧在經濟上也是青海省的絕對重心。
對於青海省而言,西寧的位置很偏,卻是本省地理條件最好的地方。青海省面積高達72.23萬平方公里,全國排名第四,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古。歷史上開發最早的河湟地區,面積只占全省不到5%,而人口超過了80%。
河湟面積只不足青海省5%,人口卻占80%以上
西寧更是精華中的精華,2022年青海省總人口595萬、GDP3610億元,而西寧的人口245萬、GDP1644億元,分別占全省的41.2%和45.5%,這個比重超過直轄市以外的任何一個省級行政區。
西寧作為連接中原與西藏的支地,與中原的聯繫更緊密一些,關中乃至中原地區的人力物力乃至文化影響力,都是經由西寧及河湟地區,源源不斷地輸往青藏。
西寧集中了青海五分之二的人口和經濟
然而,由於古代中原王朝對青藏地區統治能力不足,西寧及河湟地區的邊防作用突出,需要內地的大力支援,因而一直隸屬於甘肅省,無法單獨升級為省府級別。
近代以來,青藏地區的民族關係基本穩定和諧,青海建省的條件成熟了,西寧這個不掛名的省會終於落到了實處。
長期作者|霈霖
歷史資深愛好者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