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耗時7年,在河南打造爆火戲劇幻城,治癒佛系「躺平」的年輕人:中國精神,代代相傳

2023-06-16     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原標題:她耗時7年,在河南打造爆火戲劇幻城,治癒佛系「躺平」的年輕人:中國精神,代代相傳

受訪:王潮歌

採訪:Grace

剪輯:子奇

有這樣一位「 最具創新精神的女導演

她執導的「印象」、「又見」系列演出

曾火遍大江南北,被 5000w人圈粉

她工作起來,猶如戰神附體、金剛不壞

對腳下這片,生養了她的國土

更是帶著拳拳之心飽含謙卑和深情

幾年前,她在河南,憑空造城

種一片 100畝的麥田

砌一面 328米長的夯土牆

每天 700個小時,21個顛覆時空的劇目

在棋盤狀的劇場裡,同時上演

您從哪裡來?要去向何處?

反覆追問中,五湖四海的觀眾,來了又來

有的找到了答案,有的獲得了精神上的慰藉

她是「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總構想、總導演、總編劇,王潮歌

幻城兩周年之際,象君在河南中牟縣見到了她

聽她動情地講述,這個「新物種」背後的故事

及河南這片土地上的 文明傳承

心中的焦慮,亦仿佛被撫平

「躺平」之前,

請深望這片土地!

我是北京人,之所以與河南這塊土地結緣,是因為一位叫 胡葆森的企業家。

2015年,這位有情懷的河南人找到我,

想借我的嘴,講述一個關於家鄉的故事,

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 重新認識它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這裡有孕育了華夏兒女的黃河水,也有縱橫全國的「米」字型鐵路;

有地方特色濃郁的傳統豫劇,也有為幾代人傳頌的詩詞歌賦;

春秋文化、秦磚漢瓦,抗日救國、革命復興……

中華上下5000年文明,就是在這兒,開枝散葉、綿延不斷。

我把它們,融入了幻城的21個大小劇場。

在舞台轉換間,在一光一影中,

再現這條,行走在時光里的 「文化」脈系

也將一代代人的精神力量,一併呈現

河南人看懂了。

耄耋老人,青年人,小學生,紛紛湧入劇場,

與千年之外的君王不期而遇,和課本里的文人雅士共念一首詩,

目光熾熱,掌聲雷動。

這一次,他們為自己是「河南人」,深深感到自豪。

中國人也看懂了。

他們在入城口的百畝麥田旁,駐足停留,

在一個個虛實交錯的戲劇空間,親歷1942年的大饑荒,

看危難時刻的河南人,為了「麥種」的延續, 舍小我,取大義。

這是一種「生生不息」的信念,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美。

現在的年輕人,常把 「躺平」掛嘴上。

他們對生活感到焦慮、迷茫,甚至還有些戾氣。

可我相信,這些負面情緒,都是暫時的。

兩年來,進入幻城的年輕人,大多用 「震撼」、「感動」,形容發生在這裡的一切。

饑民面前,一句 「 你餓嗎?怎麼不吃饅頭呢?」 問得他們渾身起雞皮疙瘩。

轉場之間,一句 「 我不是為了讓您歷苦,而是為了讓您惜福」 讓他們陷入沉思。

在我看來,這是一種「向上」的力量。

它從苦難中來,卻把這份對土地的敬畏、對祖先的敬重,

以及在至暗時刻,散發出的「 人性的光芒」,

深深地種在了每個人的心底。

當他們開始沉默,

當淚水從臉上悄悄滑落,

我就知道, 這些「幸福躺平」的年輕人,

早晚有一天,也定會自己站起來。

我有90條命!

創作就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而我特別高興,我身上就有這種 「打不死」的精神。

打造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是我這輩子接手過,最困難的事情。

作為「總構想」,我的合作對象,是負責空間規劃、布局的建築師。

景觀打造、室內陳設、建築設計……這些完全超越了我的知識範疇,

為了呈現出最完美的舞台效果, 我每時每刻都將自己「置之死地」,

然後,又毫無例外地「絕處逢生」。

幻城劇場中有一幕,是在清明時節,

前來祭掃的年輕人,與長眠於此的文人墨客,隔空吟詩。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份致敬,看似順理成章,卻是我費盡心思,

改稿了無數次後,才偶然迸發出的靈感。

有時候,我帶著畫了好幾天的建築草圖,來到工地,

在見到實景的瞬間,新冒出的想法,又會把此前的假設,全部推翻——

在深不見底的大坑中,升起古色古香的亭台樓閣,看畫家揮毫潑墨,市井熱鬧非凡;

把演員們跑場換裝的地方,改造成空中書閣,

配合燈光、特效,任先賢們插科打諢,意興闌珊……

每一部作品,我都無比在意自己,是否有「繼續創新」的能力。

為此,我絕不饒過自己。

施工期間,我的辦公室外,從門口到樓道,放滿了椅子。

那都是來找我討論排演細節的工作人員, 「等位」用的。

從舞美物料的選擇,到演員台詞的改編,

從棘手的技術難題,到對於燈光、風力的細微調控……

我就這麼從早晨一直忙到深夜,幾乎沒有停頓和思考的時間,更不允許軟弱和懈怠。

創作時,我將過去的個人經歷,融入血液,從哲學的層面,反觀人間,

一次次地經歷失敗、痛苦,然後再一點一點突破、重生。

直到現在回想起來,這個新「長」出來的「王潮歌」,連我自己都覺得驚詫。

我尚且記得,三年前,我曾坐在觀眾席上,對所有演職人員說,

「你等著,會有那麼一天,這裡將坐滿了人,他們會為你的演出鼓掌落淚,他們會不言不語——因為他們的內心,受到了震動。」

這種 「生生不息」的信念

讓我蓋成了這座「史無前例」的幻城,

也是這份 「無比確信」的「妄想」,

讓我終於能對每一位中國人,堅定地說出:

來幻城轉轉吧,看懂中國人的審美,

讀懂中國人的哲學,其實一點也不難。

時刻保持「膽怯」,

我何德何能!

幻城的建造,工程浩大。

天賦、熱愛、信念,固然是支撐我順利完成這個項目,十分重要的力量,

但要擔負起這樣一份難以被替代的責任,

也同樣離不開,清晰的「職業道德感」支撐。

在一個多至千人的劇組,我必須時刻都以

眾人 「看得起」的姿態,出現在大家面前。

我停頓,團隊就停頓;我轉圈,團隊就轉圈;

我不敢躺下,不敢走慢,不敢自由自在……

有時候,遇上一些難以消解的壓力,或聽到一些無法理解的悲詞,

我唯一的想法,就是: 別著急,再等一等。

因為我相信,只要我的「道德底線」夠高,

假以時日,他們就定會明白,我的良苦用心。

只是,不幸的是,大部分時候,

我很難像普通觀眾那樣,去體會一部作品的美好和偉大。

每次回到這裡,我都會產生各種各樣,修正的想法,

「這裡的燈光怎麼這麼暗」

「煙升起來的時候怎麼會有風」……

我常常邊看邊掐自己的手,因為我想做得更好一些。

甚至,當身邊的人,真誠地誇讚我「能幹」,對我表達「感謝」,

我都會感受到一種真實的「膽怯」:

何德何能!

只有河南·戲劇幻城中,有這樣一句台詞: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大好河山。

作為一名導演、藝術家,我只能說:

我製作出了我們這個時代,相對優秀,且能引發大家共鳴的作品,

我為河南人民,盡了一份力,

為中華文化的傳播,做了一點貢獻。

懷著一顆對萬事萬物的「敬畏心」, 我時刻不忘提醒自己,

無論是在創作中,觸碰一些宏大的文化主題,

或是面對每一位普通的觀眾,去占用他們生命里的一部分時間,

都要對得起每一個,被給予的寶貴機會。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而哪怕只有一人,會因我的作品,

燃起對河南的興趣,會因此更加喜歡,並善待遠古的文明,

心懷展望,代代傳承,

我便沒有辜負,一線文藝工作者的使命。

圖源:@只有河南·戲劇幻城

- END -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每天早上6:30不見不散

喜歡請分享,滿意點個贊,最後點「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901ae74893dc4887fe66a1b159cb3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