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的思想契合 | 社會科學報
▋探析
服膺中國傳統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思想根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樣秉承著「主體邏輯」。
原文:跨越千年的思想契合
作者 | 德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孫乃龍/教授 王樹平/博士
圖片 |網絡
主體性作為一個明確的哲學術語,誕生於西方思想界,但主體性思想在中西哲學源流處就存在,在不同文化區域中主體性思想呈現出豐富性與多樣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統一的情形。服膺中國傳統儒家的「大一統」思想和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思想根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樣秉承著「主體邏輯」。
「天人合一」:董仲舒「大一統」的思想根基
董仲舒「大一統」思想是建立在對「天與人」的關係認識的基礎上的,其重要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觀念。在「天人合一」中,「天」是主宰,這種主宰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在「天」的操控下,天人感應成為可能。天與人的相互感應,能夠更好地規範人們的日常行為,讓人們在天道允許的範圍內從事各項生產生活活動。
「天人合一」在現實層面的體現就是「大一統」。董仲舒認為,君主是天、地、人三者之間聯繫的唯一紐帶。在這樣的天人關係中,我們既能體會到君權的神聖,天子是天之驕子,承襲了上天的意志,是「天」在世間的代言人;又能看到限制君權的合理性,天子必須在天道允許的範圍內行使自己的權利,任何有違天道的行為都會受到預告和警示。如此,「大一統」主張符合當時社會的現實需求,也使人們的願望和精神有了寄託歸處。在這個意義上主體的普遍性和個體性達到了現實的統一。
「現實的個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根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共同體」這個命題進入人們的視野,從當前中國的發展道路看,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障。站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角度上,民族問題的解決要從全體人的解放、每個主體個人實現全面發展的高度來看,也就是處理好人的自身與社會性、個體性與普遍性的關係。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唯物史觀出發點和前提是「現實的個人」。把「現實的個人」作為唯物史觀出發點,在人的主體問題上實現了從方法論的革命到內容的科學闡釋,使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主體的理論得到了建構。馬克思系統闡釋了「現實的個人」的規定性。
首先,馬克思把「現實的個人」規定為處於「物質生活條件」中的人。處於不同民族中的個體無法離開其現實的物質生活條件來談解放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構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正是立足於現實人的物質生活條件,努力實現各族人民經濟生活的共同富裕。
其次,馬克思把處於「物質生活條件」中的個人規定為由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個人。在此情形下,現實的個人作為主體就現實地解決了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外界的普遍聯繫問題,並用個人之間的為物質生產狀況所制約的交往活動去說明社會,體現了普遍性的唯物主義的立場。這種對主體的理解是堅持普遍性與個體性統一的理解。
同時,以「現實的個人」為基礎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突破了傳統民族概念中血緣、地域、歷史、宗教、語言等差異性的標識性因素的影響,為減少矛盾與衝突、對立與隔閡打下了理論基礎。「中華民族共同體」中的每個人都匯聚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並處於主人翁地位,其個人主體性隨著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實現,最終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確立賦予了每個民族中的主體更加科學、廣泛的「普遍性」,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發展中不斷實現普遍性與個體性的統一。
「天人合一」與「現實的個人」的共同邏輯思維
以「天人合一」為基礎的董仲舒「大一統」思想和以「現實的個人」為基礎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在不同的時代力求實現主體普遍性與個體性的統一,並且在彌合個體性衝突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所以,二者在「主體邏輯」層面具有內在一致性。
一方面,「主體邏輯」是一種哲學觀點和思維方式。它以「主體思維」取代了「物質思維」,實現了對人的具體的把握。「主體邏輯」把人真正理解為在與他人內在統一的社會化的、一體性關係中生存發展的開放性和包容性存在。這種新哲學意識充分彰顯了各民族和個人間相互依存、命運與共的整體性與內在相關性。這一人的自我理解的深刻變革,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傳承中國傳統儒家哲學的「天人合一」思想鮮明地展示了這一邏輯特點,個人不但通過五倫的關係和自己的親友們連接在一起,並且依靠推己及人的原則,逐漸和社會上其他個人取得聯繫和交往,最後並由成己成物的心愿達到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以此為基礎的「大一統」思想在普遍性與個體性統一層面為漢王朝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的鬆散個體建構起了理想社會秩序。可見,「大一統」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雖跨越千年,但在「主體邏輯」層面相應相合。
另一方面,「主體邏輯」強調人的「個性」(個體性)與「社會性」(普遍性)相輔相成的互動。人與他人的社會化的一體性關係是以個人的獨立性為前提並以其個性的充分發展為條件的,因而這種一體性關係是包含著個性、差異性和多樣性的「具體的普遍性」或「豐富的統一性」。同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天譴說」,強調在人與天的互動關係中,人只有順應天道才能四時順暢、和諧有序,否則就會招致災害,也深刻反映了個體性與普遍性的互動。
「中華民族共同體」立足於當代社會主義國家,已經實現了民族平等、公民個體平等,已經打破了以往各種不平等的統治力量,並在破除「抽象對人的統治」中為主體性的實現開闢了現實道路。馬克思指出,「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克服了「人的依賴關係」階段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的局限性,代表著可以預見的人類發展的最高階段。在此階段,人不再受「支配一切的資本邏輯」的支配,個人與個人之間、共同體與共同體之間的分裂將因此而被自由人的聯合體所取代。在此條件下,「中華民族共同體」將真正成為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現實。
[本文是山東省民宗委重點項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路徑研究」(MZ20223)的成果之一]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64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宋獻琪
拓展閱讀
互鑒 | 中西共同體思想對話的倫理新路徑
視域 | 古代近東瘟疫與文明的跨區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