恍惚間,2022年的第一個月已經過了一半,農曆新年也即將到來。年終歲尾,往往是商家做活動的好日子,若是策劃得好,消費者們賺得到實惠,商家賺得到名聲,大家都能兩全其美。
但若是策劃得不好,那就會像屈臣氏一樣,留下一片罵名。
1月14日晚,@屈臣氏中國 發布了一則道歉聲明。
雖然這封「致歉」洋洋洒洒寫了幾百字,但屈臣氏並沒有得到消費者們的諒解。
15日上午,#屈臣氏致歉#的話題衝上了熱搜。
那麼,屈臣氏到底為什麼挨罵,又為什麼道歉?而且,為什麼一提到屈臣氏,很多人會感覺氣血上涌,覺得它招人煩?
01 先耍人,再罵人
不得不說,屈臣氏的道歉來得著實有些晚。
1月11日,屈臣氏推出了線上促銷活動,為了吸引顧客,部分品牌面膜標上了0元購的標籤,不少人摩拳擦掌試圖「薅羊毛」。
根據消費者反饋,在當天早上5點至8點這段時間裡,兩款標價顯示為0元的產品下單後便需要付費0.01元才能購買,並且可以以該活動價格各買5次。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產品也打出了低價,雖然優惠力度沒有「1分購」這麼誇張,但也是「打骨折」的程度。
與傳統的電商平台訂單網絡發貨不同,購買這些低價商品的消費者需要去當地線下的屈臣氏門店自提才能拿到。
於是,不少消費者早早趕到屈臣氏門店等待開門,但迎接他們的卻是一紙「告顧客書」——「活動商品發生缺貨情況,無法提貨」「我們為您準備了一份小禮品以表歉意」。
簡單說就是,說好的0元購,結果到了門店才通知沒貨,然後想用所謂的「小禮物」打發顧客。
消費者不吃這一套,有顧客表示,從貨架商品擺放的位置看,相關產品明顯是臨時下架的,甚至有些店鋪當著消費者的面把貨收走,然後再發出缺貨聲明。
這騷操作不由得讓人發出疑問:是不是玩不起?
這波線下出現的么蛾子,很快就波及了屈臣氏的線上直播。有關注屈臣氏線上直播的消費者表示,這幾款「缺貨」產品在直播間內還有售賣,於是沒提到貨的消費者湧入直播間,希望能得到解決方案。
直播間工作人員顯然沒有準備應急預案,主播的態度十分惡劣,稱前來詢問與維權的消費者們為「瘋狗」,並且有幕後工作人員出聲:「你薅到便宜吧又不認便宜,沒薅到吧還來這咬人。」
這一通操作,簡直讓人直呼「好傢夥」,真沒見過品牌方這麼趕客的。
從11日到15日,這4天時間既短暫又漫長,屈臣氏的致歉終於姍姍來遲,但其微博評論區被消費者們的憤怒淹沒了。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有關屈臣氏的投訴近30天內增加了2900餘條,總量漲至6700餘條。
02 想攬客,變趕客
1841年,屈臣氏集團在香港創立,1989年正式在北京開業內地首家門店。幾十年下來,屈臣氏以「一站式賣場」為營銷點,成功地將店面開到了全國各地。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提起屈臣氏時,第一時間想到的不再是它的便利,而是它的「可怕」。
其中最為出名的便是導購員的「熱情」,讓大部分社恐消費者深感其煩。
甚至有網友貼出動圖,形象地表示了每次進屈臣氏時導購與消費者的「博弈」。
倘若推薦的產品好也就罷了,但不少人吐槽說,屈臣氏導購推薦的商品不盡人意,化妝品不合膚質、使用效果與宣傳不符比比皆是。
除了玩命推銷讓人心煩以外,屈臣氏的導購還有一手「變臉」絕活,部分店面對顧客還有地域歧視的行為。
除此之外,為了推銷,各種話術套路也是讓人聽到耳朵起繭。
店員之所以會過度熱情,與屈臣氏的規章制度離不了關係,有不少在屈臣氏工作的員工在網上吐槽:店面規定的辦卡率與商品換購率已經成了不少員工的噩夢。
源自知乎《在屈臣氏工作是種什麼體驗?》網友高贊回答
在這樣的高壓下,不只是導購,就連收銀員等其他工作人員都得使出渾身解數給顧客推銷辦卡。於是,吃不消的顧客開始對屈臣氏退避三舍,原本的攬客手段,最終成了消費者再也不來的理由。
03 結語
作為在內地市場紮根多年的品牌,屈臣氏在內地擁有4100餘家分店,是名副其實的美妝集合店巨頭。
然而近年來,疫情降低了消費者線下購物的頻次,網絡直播購物風潮漸起,讓側重線下門店的屈臣氏業績一路下滑。2020年,屈臣氏在中國市場收益為167.2億元,同比往年跌幅高達19%。在心急拯救業績的同時,屈臣氏也一腳踏進了風險區。
根據企查查信息,自2016年以來,僅上海屈臣氏日用品有限公司便受到行政處罰9次,已公示的罰款金總額達319萬元,處罰內容從產品不合格到虛假宣傳都有涉及。
除了上海屈臣氏公司以外,其他屈臣氏公司也多多少少背了不少處罰信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人們還在討論屈臣氏的「1分購」時,屈臣氏旗下店面又曝出新的負面新聞。
1月17日,因涉嫌利用虛假價格誘騙消費者進行交易,北京屈臣氏個人用品連鎖商店有限公司延慶第二分店被罰款5萬。
在道歉之餘,也許屈臣氏更該好好想想,為什麼自己現在這麼招人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7773c3e5fb13861fe551255211cbc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