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月,100萬人買30萬以上汽車背後:四個真相一個隱患

2023-07-01   王新喜

文/王新喜

日前乘聯會發布的市場分析報告顯示,今年前5個月,30萬元以上車型累計零售銷量高達104.6萬輛,同比增速35.1%。作為對比,30萬元以下車型累計銷量658.7萬輛,同比增速只有0.5%。這個數據引發了大家的討論。在筆者看來,這個數據透露了四個真相,一個隱患。

真相一:汽車市場冰火兩重天,中國富裕階層的數量在擴容

首先我們從數據來看,30萬元以上售價車型同比+35.10%,30萬元以下車型同比+0.5%,國內30萬以上車型的增速遠超30萬以下,這說明中國中產階層以及富裕階層的消費慾望強烈,數量在擴容。

隨著30萬以上高端車型銷量的暴漲,30萬以上汽車市場份額也明顯擴大。2020年占比僅為9.5%,2023年Q1占比已高達13.9%。

根據業內數據透露,從占比份額來看,今年1-5月30萬以上的銷量占比為13.7%,2022年為12.2%,多出來大約1.5個pcts——在中國市場1.5個pcts意味著一年30萬輛的銷量。

數據顯示,從中國市場的成交價格來看,22年整體國產車的成交均價為16.34萬元(不含進口車),而23年1-5月國產車的成交均價為17.35萬元,同比增長6.17%——以增換購需求為主的消費升級趨勢,依舊是在緩慢的增長——從2017年的12.83萬元,到23年的17.35萬元,6年時間裡單車均價提升了4.51萬元,增長了35%以上。

這其實反應了汽車市場冰火兩重天的趨勢,一邊是價格戰還在繼續打,一邊是高端市場消費火熱。

這種情況不難理解,其實這個價格戰不僅僅是中低端車型在打,高端車型也在打價格戰,很多高端車型因降價有了更大的吸引力,帶動了這一群體的消費慾望。

目前的趨勢是,幾乎每7個人就有一個人買30萬以上的汽車,總體來說汽車市場消費升級趨勢還是很明顯的,這也是為什麼BBA對中國市場一直是擁抱的姿態,今年上海車展更是以全電車陣營亮相,因為新能源的發展本質也是帶動了國內高端市場的消費潛力。

真相二:30萬以上市場,插混車型超過純電,純電的天花板令人憂心

事實上,放到新能源市場來看,30萬以上的市場,從今年2月開始,售價30萬元以上的插混車型銷量已經超越30萬元以上純電的銷量了——這也進一步驗證了前一段時間筆者所指出的,為什麼30萬元以上純電車型銷量遇到天花板。

現在一般到了30萬區間,消費者既要又要的趨勢很明顯,理想賣的好的關鍵就在於,它是做增程而不是純電,從最為基礎的產品技術路線上來看,增程式的驅動形式是「兩頭都要」。 而理想的成功之處其實更多是對中國消費者的一種保守心態與全都要的心理認知的洞察。又找到了家庭這個定位,再把你能看到的都配置拉滿,給人第一印象很有衝擊力。

這給了混動車型在高端市場做大的空間,增程或者插混確實不是什麼先進技術,但確實是個好選擇,我們看比亞迪的銷量,也是有一半是插混。

只不過純電的瓶頸越來越讓人憂心。但一個問題是,純電才是國內認可的新能源的未來,畢竟,我們之所以要發展純電,是因為我們的大戰略是要擺脫石油資源的依賴,目前在電車產業鏈以及電池技術、智能化層面已經取得領先,電的來源更加多元化,水力、風力、太陽能、核能、地熱都可以用來發電。

但是汽柴油的來源就很單一了,用煤炭煉化汽柴油成本又太高,插混或是增程本質還是油車,沒有擺脫對汽油的依賴。國內原本也可以做到將充電樁基礎設施逐步完善,國內全面電動化發展起來,把純電競爭力最大化做強並出海,才能帶動全球市場的電動化趨勢。

真相三:30萬以上混動能打,或將成為出海主力

只不過,從目前來看,三電崛起的大背景下,擅於吸引三電紅利的串並聯混動也異軍突起,並且很可能成為出海主力,這是之前並未預料到的事情。

畢竟,在海外市場的一個局限在於,充電樁的普及不會有中國這麼快,而加油站卻到處都有,某種程度上,海外的電車發展以及基礎設施的發展會慢一點,國內混動車企在海外反而也有很大的潛力。

目前的比亞迪DMi、長城DHT、吉利雷神混動都有很強的競爭力,歐美日的車企都開始考慮跟進中國的混動技術。如此一來,中國的插混面向全球市場也有一定的出口潛力。

畢竟,出海無論是做大混動還是純電,都是做大國產品牌的知名度與競爭力,打開增量市場,擺脫了內卷。

BBA是高端燃油車主力,也吃到了新能源紅利,依然能打

從今年上半年的30萬以上的汽車銷量來看,從結構來看30萬元的燃油車占比反而增多了,從22年的67.8%提升到23年的68.5%——反而是新能源(特別是純電)30萬以上的占比降低了從32.2%降低到31.5%。

這裡面其實也有特斯拉Model Y降價的因素,30萬區間的典型純電SUV,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車型可能會是特斯拉Model Y。但Model Y跌出了30萬以上的榜單。

不過,從2023年第一季度到4、5月銷量來看,BBA們仍然在30萬以上的轎車市場占據主力優勢。基本上,30萬以上的轎車市場,前5~6名,差不多是BBA霸榜。

而BBA不僅燃油車能打,純電銷量也在起來了。從5月銷量來看,30萬以上純電車型,寶馬ix3與寶馬i3在前三排名拿了兩個。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不少消費者包括行業業內人士嘲諷BBA新能源車是雜牌車,但如今的這個勢頭來看,BBA的新能源車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強,國產車企取得一點成就,就嘲諷其他車企,這種自大的心態可能會在中後期有被BBA追趕上來的可能。

需要看到,中國汽車市場的消費升級,不僅是新能源車的紅利,更是BBA等高端燃油車的紅利。這也是為何前段時間,德國車企與發改委簽約,要要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研發創新和推廣應用,因為德國車企們發現,新能源汽車紅利,也是他們的紅利。

當前包括寶馬iX、大眾ID系列的銷量正在起來,許多燃油車巨頭也吃到了新能源車的紅利。包括特斯拉與比亞迪在內的電車車型在高端轎車市場還是缺乏有效卡位的。尤其是從目前電車市場來看,真正打30萬~35萬區間的轎車不多,多數都是SUV。

從銷量來看,對於普通人來說,BBA已經能夠得著的時候,他們的優先傾向性還是比較明顯。目前奔馳寶馬打到了30萬區間,在過去要37萬~40萬才能買的好車,如今30萬出頭就能買到。目前在售的奔馳C級銷量來看,其產品的生命力與市場競爭力都很強,而且隨著終端售價走低,性價比更高了。

30萬以上國產高端品牌的隱患:理想缺乏技術護城河,比亞迪缺乏存在感

30萬以上銷量的增長,這對整個汽車行業而言,也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這印證了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的潛力。而很多車企依然在做好高端市場的競爭力,因為如果越來越多的車企都聚焦在20萬以下的戰場,市場上價格戰就會越來越猛,而難以獲得真正的盈利,最終導致行業不斷減配,品質降低,整體水平下降。

事實上,從30萬以上的銷量增長勢頭,以及包括理想以及比亞迪騰勢在高端市場的成功,恰恰也說明了30萬以上市場的競爭力反而更小,尤其是理想對標的車型其實非常少,比如它瞄準的中產、奶爸這個群體,同價位的沒有它空間大;空間大的沒有它智能;同級別的電車沒有它續航長、油車沒有它省油;要是都一樣的話,一定比它貴。這反而給了理想卡准家庭需求的用車市場紅利。

但事實上,理想本身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有限的,隨著BBA未來銷量起來,在SUV市場的外觀、內飾、智能化以及動力性能方面發力的時候,理想未必是競爭對手,這可能是理想的一個隱患。

其次,比亞迪的核心基本盤更多還在20萬以下的市場,騰勢雖然在起量,但整體體量還偏小。特斯拉對高端轎車市場野心也並不大,這一市場反而是新勢力廠商在苦苦支撐。比亞迪如果在30萬以上市場缺乏存在感,也有可能後勁不足,難以驅動品牌上行,尤其是在如今,電車正在陷入同質化之爭,智能化、大空間等,堆料,很容易被模仿與超越,這可能是國內頭部新能源車企的一個隱患。

如何做強高端市場的護城河,從技術優勢與體驗層面更早的占據高端市場品牌心智,可能是包括理想、比亞迪在內的頭部車企需要更早思考破局的一個重要問題。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