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州故事:倔強的「養魚大王」

2019-10-17     開州劉登平

體格健壯,頭髮微卷,皮膚黝黑,眼神中透著一股「倔勁」。56歲的蔣開均是重慶市開州區遠近聞名的「養魚大王」。

倔強的他,在知天命之年與冷水魚結緣,經歷了一段跌宕起伏的人生。

開州地處中國西部的秦巴山區腹地。一汪溪水從大山深處緩緩流出,流入蔣開均的養殖基地,小到兩三斤,大到數百斤的鱒魚、鱘魚、鰣魚等,在魚池中游弋。

「我的魚不是一般的魚,必須生活在20℃以下的水中,俗稱『冷水魚』。」蔣開均說。

「溪水的水質好,水溫常年保持在15-20℃,非常適合養殖冷水魚。」蔣開均蹲下,對著水管「咕咚咕咚」喝了幾口。

蔣開均最初並不是養魚的。1986年,蔣開均離開家鄉到河南省的一家煤礦當礦工,後來到廣東省當混凝土工人,還搞過運輸,開過石膏礦,積累了幾千萬身家。

開州被稱為重慶「打工第一區」,全區169萬人口中有近60萬人外出務工。開州人足跡遍布全國各地,以有「闖勁」著稱。機緣巧合,蔣開均與冷水魚結緣。2012年,他在一個外地朋友的漁場看到了一種魚——鱒魚。這種魚能賣到每斤30多元,利潤最高能達到50%。

蔣開均當即決定回老家養魚。那一年,他已經49歲。

鄉親們都認為蔣開均瘋了。妻子第一個表示反對:「開州一到夏天氣溫常常在30℃以上,有時超過40℃,冷水魚怎麼活?」

妻子的話不無道理,但「倔強」的蔣開均不服氣。他四處奔走尋找水源,苦苦找了兩年多,終於在一次外出遊玩時,在開州譚家鎮找到了夢寐以求的冷水資源。

這條名為侯家溪的小河水體清涼,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蔣開均請來水產專家多方論證,並辦理審批手續後,開始建造冷水魚養殖基地。

蔣開均投入了4000多萬元,這是他半輩子的積蓄。然而,養殖基地剛投產,蔣開均就遭到當頭一棒。

2015年初,蔣開均買回20萬尾魚苗,只等養到年底銷售。當年夏天,一場暴雨引發洪水,蔣開均的養殖池被淹沒在一片汪洋中。洪水退去後,年初投放的20萬尾魚苗只剩兩桶。蔣開均損失了700多萬元。

這反而逼出了蔣開均的「倔勁」。洪水過後,蔣開均再次買回20萬尾魚苗,繼續自己的養殖路。到了2016年夏天,精心養了一年的魚即將上市銷售。

天有不測風雲。2016年七八月份,開州40℃以上的氣溫有19天,最高氣溫超過43℃,刷新了當地的高溫紀錄。短短一周的時間,30萬尾鱒魚全被熱死了。

死魚密密麻麻漂在水面上,全都朝上翻著肚子。蔣開均急得大喊:「我的魚……誰來救救我的魚……」

兩次意外,讓蔣開均損失近千萬元。很多人勸他放棄,但倔強的蔣開均決定繼續幹下去。

這次,蔣開均開始重點防範洪水和高溫的侵襲。在政府部門支持下,蔣開均完善了防洪壩,並在侯家溪上游修建了蓄水壩,利用水量調節魚池水溫。

同時,蔣開均為降低風險,還養殖了鱘魚、鰣魚、裂腹魚等多種生長快、抗病強的冷水魚品種。

歷經磨難,蔣開均的養殖基地終於步入正軌。從那以後,侯家溪也幾次暴發山洪,並多次出現超過40℃的高溫,蔣開均的養殖基地都安然無恙。

目前,蔣開均的養殖基地面積超過10萬平方米,共養殖冷水魚類550萬尾,帶動70餘名周邊村民就業,銷售額超過4000萬元,產品遠銷法國、丹麥、俄羅斯等國家。

蔣開均對未來充滿信心:「政府關閉了山上的採砂場和小煤礦,侯家溪的水質越來越好了,這對養魚太重要了。」

另一重利好是,開州區為返鄉創業者提供土地補助、稅收優惠、貸款貼息、融資擔保等優惠政策,這為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創造了有利條件。近年來,已有8萬多名開州籍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就業。

被問及未來目標,蔣開均伸出兩根手指淡淡地說:「小目標,年產值兩個億。」

(據新華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6fo2m0BMH2_cNUg0um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