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手記》:敏感內耗的人,靈魂住在心裡的地下室
「我是個病人,我是個兇狠的人。」
這句話,是小說《地下室手記》的開頭。
1864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兄長和妻子相繼離世,他在絕望消沉的狀態中,完成了這本讓無數文人為之驚嘆的著作。
紀德評價它:
「這部小說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作生涯的頂峰,是他的扛鼎之作,可以說是打開他思想的鑰匙。」
書中的主人公是個公務員,從小流離失所,飽受家人冷漠謾罵和同學孤立排擠,在職場中更是格格不入,形單影隻。
他整日胡思亂想,時常做出匪夷所思的舉動,把自己搞得狼狽不堪,最後只好辭去公職,龜縮在陰暗的地下室中度過餘生。
正因如此,後人都叫他「地下室人」。
敏感、多疑、矛盾、偏激……地下室人深陷的情緒沼澤,跟我們每個人面臨的困境如出一轍。
原來,每一個胡思亂想的人,靈魂都住在地下室里。
1
- 內耗,是一場無休止的精神苦役。
主人公地下室人,並不是一開始就住在地下室里。
身為孤兒,他從出生起就像沒人要的皮球,被幾個遠房親戚踢來踢去,不僅沒人噓寒問暖,還要承受眾人的指責打罵。
一到上學的年紀,他就被親戚們送到寄宿學校,被迫開始獨立生活。
然而,校園生活只是苦難童年的延續。
同學嘲笑他矮墩墩的身材和略顯醜陋的面容,逮到機會就對他橫加羞辱,甚至有意孤立他。
面對校園暴力,孤傲的地下室人感到十分屈辱和憤怒。
於是,他投入所有精力埋頭苦讀,用成績證明自己,堵住了種種非議。
不過,成績能換來名聲,卻換不來人緣。
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渴望著融入人群,卻屢屢以失敗告終。
他想建立友誼,卻無法接受一點怠慢,他想留住朋友,卻忍不住懷疑他人的真心。
從學校畢業,考入公職後,他立即跟所有人斷了聯繫,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當上公務員的地下室人,在單位依舊是個「邊緣人」。
每天上班,他只顧龜縮在角落裡,從不與任何人交際,甚至連基本的交談都竭力避免。
他無法停止胡思亂想,總覺得別人看他的目光帶有厭惡,談論他的時候都是充滿鄙夷。
等到他意外得到一筆可觀的遺產,不再需要為生計發愁,他立刻毫不猶豫地辭職,徹底避開令他恐懼的一切,躲到黑暗的地下室中。
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精神內耗,說白了就是內心戲太多。
言未出,結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動,心中已過萬重山;行未果,假想苦難愁不展;事已畢,過往仍在腦中演。
精神內耗,說白了就是內心戲太多。
言未出,結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動,心中已過萬重山;行未果,假想苦難愁不展;事已畢,過往仍在腦中演。
內耗的人,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眼裡都是敵人,心裡裝滿焦慮。
殊不知,你認為的煩惱,大多是庸人自擾,你擔憂的事情,基本是杞人憂天。
與其背上精神枷鎖,陷入心靈苦役,不如活在當下,放過自己。
不執著過去,不預設未來,不糾結,不抱怨,全身心投入每一個當下。
把心放寬一點,人生的路才會跟著變寬。
2
- 敏感的人,心裡都住了一個「地下室人」。
在走入地下室之前,地下室人也曾有過掙扎的時刻,他嘗試著去接近人群。
一個夜晚,他獨自路過一家飯館,正看到一群人在嬉笑打鬧,互相推搡。
他望著熱鬧的人群眼裡充滿羨慕:「如果我能成為他們中的一員,即使被打我也甘願!」
於是,他走進了飯館。
沒想到,剛進門的他無意中擋住了一位軍官的去路,軍官伸手扶住他的雙肩,把他往旁邊一搬,正眼都沒看他一眼就走了。
大受打擊的他立刻轉身回家,他越想越氣,時而覺得自己應該跟軍官理論一番,時而又怕自己的大題小做引人嘲笑。
他左思右想難以放下,害做了許多離譜的事。
他曾偷偷尾隨軍官,花錢向門衛打聽他的個人情況,也曾寫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決鬥信,但一直沒膽量寄出去……
兩年後,他終於想到一個絕佳的辦法,那就是找機會撞一下軍官以示報復。
為了實現完美復仇,他花重金採購新衣,不惜花光工資,背上負債。
他還特地騰出時間,守在軍官必經的路口排練了無數次。
復仇那天,他跟迎面而來的軍官狠狠地碰了一下肩膀,夙願得償。
然而軍官只是莫名地看了他一眼,便若無其事地離開了。
原來,這件被他放在心中,反覆咀嚼多年的事,從未在軍官心裡留下任何痕跡。
從頭到尾,這都是地下室人的獨角戲罷了。
脫下身份和地位的外衣,每個人內心深處都住著一個「地下室人」:
輕易就被一句話,一個舉動刺傷,只能用虛榮維護可憐的自尊,以求博得別人的尊重;
把自己的價值寄託於他人,於是漸漸迷失本心,找不到自己的角色和位置。
想到日本小說家山本文緒說的話:
「比世人眼光還要可怕的,是你那顆在意世人眼光的心。」
其實,不是每個眼神都有弦外之音,不是每句話語都有言外之意。
很多時候,真正傷害你的不是他人的目光,是你自己的敏感多疑。
人生在世,與其在別人的視線里患得患失,不如在自己的世界裡自得其樂。
掙脫外界的束縛,把視線調回自己身上,靈魂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3
- 和自己和解,才能找到生活的出口。
地下室人曾遇到過一個十分特別的人。
一個夜晚,地下室人錯過朋友的聚會,卻意外來到一家妓院,遇到了一位叫麗莎的妓女。
二十歲的麗莎被父母賣到妓院,只能心灰意冷地接客謀生,麻木度日。
地下室人明知麗莎是身不由己,卻以一副體面正直的樣子,故意對麗莎冷嘲熱諷,慫恿她棄暗投明。
沒想到,他並不走心的一段話卻驚醒了麗莎。
麗莎在痛哭中驀然發覺,她選擇自甘墮落只是報復了自己,除此之外沒有任何用處。
幡然醒悟的麗莎去找地下室人,卻撞上他跟僕人爭執的尷尬場面。
被窺破狼狽生活的地下室人,無視麗莎對自己的溫柔安慰,反而惡言相向,生生把麗莎羞辱走了。
最終,他只能眼睜睜看著麗莎走出牢籠,自己卻依舊困在黑暗的心靈地下室中。
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受害者心態」。
處在這種狀態的人,總把自己當成受害者,遇到事情責任永遠是別人的,委屈都是自己的。
別人稍微冷淡點,就覺得自己被看不起,別人一句無心之言,就能解讀出萬般惡意。
最後,自己沉浸在負面情緒中,越想越憤怒,越想越委屈,不是走向自我放棄,就是變得陰暗偏激。
殊不知,沉溺於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只會讓自己的人生越過越糟糕。
正如稻盛和夫在《心》中寫的:
「人生一切的不幸,都是無休止地傾訴不幸、牢騷不斷的那顆心喚來的。」
無能狂怒永遠於事無補,勇敢與人生握手言和,生命才會豁然開朗。
放下受害者的身份,學會和自己和解,你就能清除精神垃圾,一步步走出精神內耗。
4
這本書的開頭,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寫下了這樣一段話:
「意識太過豐富——這是一種病,一種千真萬確、不折不扣的病。」
或許,我們都有自己的「意識過剩」狀態:
職場中,不是反覆回顧已經過去的失誤,就是不停憂慮還未到來的難題;
婚姻里,有人患得患失,有人疑神疑鬼,在互相傷害中把家庭變成戰場……
無法控制內心戲的人,只能永遠被囚在牢籠中,困在內耗里。
只有屏蔽外界的噪音,放下內心的恐懼,直面真實的人生,你才能掙脫精神的泥沼,走出心靈的地下室。
點個贊吧,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