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志願、專業、就業,我曾經吃過哪些「虧」?

2023-06-24     單仁行

原標題:關於志願、專業、就業,我曾經吃過哪些「虧」?

01

這幾天過節,大家也能忙裡偷閒,坐下來歇息片刻,見見老友,陪陪家人,聊聊最近的新聞和變化。

當然,這幾天隨著高考分數線和成績陸續公布,大家最關心的就是誰誰家的孩子考了多少分,讀什麼專業、上什麼大學,然後又是誰家的孩子今年畢業去哪裡工作。

我們幾年前曾經寫過一篇關於志願、專業、就業方面的文章,現在還有讀者專門翻出來留言諮詢我家孩子該怎麼選呢?

如果是經營上的問題,我可能可以給你一些相對準確的回答。

但關於這種未來4年後,乃至是一生的選擇,我只能給你講講我曾經吃過的「虧」,以及一些選擇方面的邏輯。

02

對,你沒聽錯,我當年可是吃過虧的,準確來說,我從高考到大學畢業吃了好幾次虧,當然,現在來看,我並不認為這是個虧,甚至還得感謝它。

第一次高考,我選擇了理工科,因為那個時候大家都覺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讀文科有什麼出息。

然後,我就差一分落榜了,因為我初中在農村就沒學過物理、化學,沒什麼基礎,努力之後的反饋並不好。

我就去認真思考了一個問題,我的高考目標是什麼?優勢在哪裡?

我覺得那些需要記憶力的學科,我一直都學得很不錯。

而我內心的目標也不一定高考要考多高分,而是通過高考「走出去」。

於是,吃過虧的我,立馬換到了文科,第二年在英語幾乎等於0的情況下,如願以償跳出龍門,去到了省會城市。

我在大學的時候讀的是財會專業,為什麼會選這個專業?

一方面是我記憶力不錯,對數字比較敏感;另一方面就是我當時接觸的環境里,我們村的大隊會計非常受尊重,因為每次上交和分配都是由他來算帳和決定,

於是,我就懵懵懂懂的選擇了財會專業,那個時候,可沒有誰來告訴我應該怎麼選專業。

當然,現在來看,我可能做對了幾個決定。

在可選的選擇里,我先是選擇了能去的最大、最繁華的城市;在這個城市裡,我選擇了我能上的最好的學校,在學校里,我選擇了我一直感興趣,並且有優勢,可以給我持續正反饋的專業。

而且,嚴格來講,金融財經是文理兼收的,我讀的財會更靠近數學這個基本學科,跟數字打交道。

我認為這個排序現在也適用,因為它符合普世的基本邏輯。

特別是在一個被上億人檢驗的賽道里,很多機制都被完善了,比如一線城市能接觸到資源和環境更好,而且越好的大學越是在這些核心城市,一些優秀的專業是能跟校名掛上鉤的,比如財政部的5所財校。

這裡面其實不需要你突發奇想,去逆向操作的,當然,你能不能反著來呢?

也行,比如說我不看學校和城市,我就奔著專業去,

前提是你確實是個天才,你已經找到屬於自己的優秀和目標,並且當成一份值得為之長期付出的事業,努力去成就它。

而且,往往到最後,那些最好的專業還是在大城市,在名校里。

03

當然,我們去做選擇的時候,往往還要考慮的是收益問題。

比如什麼專業在四年後更好就業呢?畢業之後去哪裡上班呢?

這個問題我可能沒有什麼好答案,因為人們總是會高估短期內的變化,往往會低估4、5年長期的變化。

今天看上去熱門的專業,4年後它還會熱門嗎?

而且,就業是跟隨著經濟的周期和走勢,就像今年因為經濟恢複比較慢,帶來了學生就業的艱難,別管什麼專業,今天在社會上可能就業都有點難。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3年的五月份,16到24歲的年輕人的失業率,達到20.8%。

其實,我跟很多企業家聊過之後,覺得現實比數據更加嚴峻。

一方面是企業的經營壓力很大,沒有足夠的時間和成本去慢慢培養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大家更希望得到一個進來馬上就能用,馬上就能給公司帶來績效的人。

另一方面就是我們很多大學的教育是跟企業用人的需求並不匹配。

這中間的橫溝就需要我們自己去調整,跨越它。

在1985年大學本科畢業的時候,我本人是沒有任何去向的想法,壓根沒考慮過就業的事。

因為我是認為自己研究生考人民大學一定能過。

最終,因為招生名額的限制,人大把我推薦到河北財貿學院作為委培生,我這心理落差一下就大了,這能接受嗎?

我沒有簽署協議就放棄了。

然後到了畢業的時候,大家都在找班主任老師交流畢業的去向,我自己從來沒找過老師,最終公布的時候,我就被留校當上了大學老師。

當然,大家今天看來,這不是挺好的嗎?

要知道在1985年,中國大學畢業的本科生總數也就28萬,財會專業的學生,全中國不超過3000人。

財會專業本科生緊俏到什麼程度呢?

各省財政廳得早早批條子去搶人,不然一個人都分不下來,像我們班的同學半數以上都去到了國家各大部委,特別是財政部。

而且,那個時候因為一些歷史原因,大學教授的收入和地位並不高。

我有一次在學校教師樓附近,看到一位我尊敬的老教授還在和賣菜的攤販討價還價。

我當時就在想,如果我留下來,有一天成為教授,是不是還要為家人的一日三餐去討價還價?

這不是我想要的結果。

所以,那段時間的心情很特別,這麼一對比,我本來可以去人大讀研究生,再不行也有機會去國家部委,最後留校任教了,我進大學的時候連一句普通話都不會說,做講師更不是我的願望。

那怎麼辦呢?

當你改變不了環境的時候,你就只能改變自己了,我們講過高考之後的規則變了,它不再是一場有限的分數博弈,而是一場為了延續和持續發展的無限競爭。

所以,即使當時心情比較低沉,但生活安排了我做這件事情,我就應該堅持努力做好它。

我按照系裡的要求參與教研室工作,準備上課的課件,我是留校的年輕教師中最早登上講台的。

當然,留校任教的工作其實非常輕鬆,我每周的課程只有兩次,每次兩節,總共四節課。

我有很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時間,我又是一個時間概念很強的人,不願意浪費任何時間,這一點讓我受益終身。

那時候學校的年輕教師打牌下棋的氛圍很濃厚,我把時間都放在了看書,鍛鍊身體上,一邊參與學校組織的青年教師英語培訓,做出國的打算,一面繼續準備研究生考試,鑽研更多的知識。

若干年後,當自己創業的時候,竟然自然不自然的回到了老師的崗位。

沒想到當年的留校,培養了我課程研究的能力,再加上之前的講台經歷,讓自己擅長邏輯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能力。

所以一路走來,我反而特別感謝當年的被留校。

那些曾經被認為的苦難,反而成為成就自己的最重要的推力。

04

今天時代的變化會越來越快,經濟的起伏也是如此。

好的時候,任何事都會順利,增長治癒一切,

壞的時候,逆境到處都是,我們很難再找到能幹一輩子的鐵飯碗。

只有不斷去學習,與時代同頻,把逆境當作投入和準備的時間窗口,讓順境成為產出的時間窗口,才是唯一正確的策略。

就像我一直對竹子情有獨鍾,它用幾年時間在地下深耕,三年只長三公分,在黑暗和潮濕中默默做準備,破土之後就能飛速成長。

我想,每一個艱難時刻都是上天用更大的力度成就自己,就像鄭板橋所寫的:

一片綠陰如洗,護竹何勞荊杞?

仍將竹作芭籬,求人不如求已。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552efc35669bca2028c7a3abf6ca4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