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精神科,我目睹太多的家庭生病了

2023-03-10     丁香媽媽

原標題:在兒童精神科,我目睹太多的家庭生病了

大家好,最近微信又改版啦。

如果你沒有星標我們,可能會看不到丁香媽媽。

邀請大家動動手指,把丁香媽媽公眾號設為星標 ,

這樣就不會錯過我們的精彩推送了。

孩子們越來越抑鬱了,能幫助他們的醫生遠遠不夠。

這幾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以下稱為北大六院)兒童精神科常常爆滿,一些患者只能被收進成人科。

一個令人擔憂的數據是,《 2022 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報告》對全國範圍內超過 3 萬名青少年的調查數據進行了分析。

結果發現,參加調查的青少年中有 14.8% 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鬱風險,其中,有 4.0% 屬於重度抑鬱風險群體。

孩子們身上發生了什麼?「有孩子都跳樓了,父母還是完全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怎麼了。」北大六院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見過太多這樣的遺憾。

從 2009 年開始,林紅使用「家庭治療」的方式救治兒童抑鬱症病患。 「孩子病了,很可能是整個家庭病了。該治療的不只是孩子。」

但她並不認同將責任只歸咎於父母。她看見這些父母也在痛苦中掙扎、困惑乃至恐懼。他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該怎麼做,甚至「他們的童年也沒有被好好對待過」。

北大六院兒童精神科醫生林紅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隱秘的過度期待

很明顯,能到我們精神專科醫院的多數都是上學出現困難,甚至休學幾年無法上學的孩子。

在門診,有個孩子已經嘗試過五次自殺了。醫生問父母,你們來就診最主要目標是什麼?父母說,你看這不是剛開學,他要是再不回學校上學就又落下一年了。他已經 2 年沒上學了。

醫生說,你孩子目前情況不適合上學,自殺風險太大,最好能住院系統治療。父母說沒事,我二十四小時跟他在一起,保證他的安全。你看,父母多矛盾。

之前孩子跟父母說了很多回,帶我去找個心理醫生。父母覺得沒必要,帶孩子出去旅遊玩玩,應該就沒事了。像我們做家庭治療的,當孩子不願意來時,我們就鼓勵父母來。

但許多父母都不願意,「孩子不來,我們來有啥用」。他們覺得邁進這個門太丟人了,不接受孩子有精神障礙,更不接受自己有,有深深的病恥感。

他們來看病目的也非常明確——怎麼讓孩子趕快上學。

很多人不知道,如果孩子已經不能上學,叫社會功能受損。其實孩子走到這一步,往往已經經歷了一個非常艱難的痛苦過程。

我在北京見過太多焦慮的父母。條件不好的盼著孩子逆襲,條件好的期待孩子能更上一層樓。能到我們這看病的多數父母條件都不錯。尤其是那些經過自己奮鬥實現社會地位躍遷的父母,心裡就默認孩子只能比他好,「你看我當時啥條件,她現在的條件比我好太多了。」

但我們一跟父母溝通,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父母會說,我們對孩子沒有任何期待。

其實他們的期待已經是無意識的了。有個父親說,我已經不指望他上清華北大了,但是總得上個大學吧。說明還是不能接納孩子真正休息一下。還有個母親說,我跟女兒說了先別在乎考試結果。可是這次,她學得最好的英語居然沒有考過班級平均分。

父母感覺特無辜,覺得是孩子自己卷,不是自己。其實父母的期待早就被孩子給內化了。內化是什麼?外界怎麼看我,變成了我怎麼看我自己。

許多成績好的孩子往往有完美主義、強迫行為。在他們小時候,父母曾經對孩子要求特別高,寫錯一個字就要重寫。後來孩子學習任務重了,就熬夜寫,然後白天犯困,聽不進去課。孩子如果為了追求完美,過於緊張,情緒就會大量消耗,影響他把能量放在學習上,然後出現惡性循環。

所以,往往是優等生才容易得抑鬱症。差等生的心理障礙更多是一些破壞性暴力行為。

圖片來源:電影《深海》劇照

有父母特別不能理解,說我的孩子考了年級第一名,怎麼突然就不要上學了。這個孩子早被家長「過度開發」了,拼了自己所有的力氣才考了第一。他又不能接受自己再也考不了第一。怎麼辦?不再上學,就可以永遠保持第一了。這種揠苗助長的拔尖,等真實水平出來了,他就不太能接受。

這孩子後來一直沒能上學,就把自己關在家裡。十幾年後,媽媽還是不解,「他是我的孩子裡最優秀的一個,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患抑鬱症來就診的孩子越來越多,多少有強迫、退行、自殘、自殺等行為。

父母們困惑又焦慮。我跟他們說,現在早點發現孩子出了問題不是壞事,別以為孩子生病一兩年就要了命,這個問題不解決,有可能拖一輩子。到我們這看成年精神科的,追溯病史有一半得追溯到青少年期。

「你不是有一個朋友了嗎」

我是做系統式家庭治療的,跟家庭一起從生物、學校、家庭和社會大的系統去看孩子到底怎麼了。通常會先畫個家譜圖,爸媽、姥姥姥爺、爺爺奶奶和保姆都畫上。有時也會擴大成家庭幫助者地圖,跟孩子有關係的所有人事物都納入進來,例如老師、夥伴、寵物。

當系統壓力越來越大,裡面最脆弱的社會群體,也就是孩子們會最容易受傷。疫情以來,孩子的心理問題急劇增長,我們怎麼加班也不夠人手,直接原因就是因為整體系統的壓力在增大,系統各個環節出了問題。

疫情期間孩子們天天待在家裡,師生關係、夥伴關係都混亂了。對孩子們來說,同伴關係很重要,但如果人都見不著,關係沒辦法去維繫。

孩子們「突然特別孤獨,壓抑、悲傷,帶著一點點害怕」。這個時候,我們很多高知父母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卻難以感知。

我遇過一個女孩,之前跟姥姥很親,疫情來了,姥姥在外地回不來。母女間平時看起來在溝通,實際上處在完全不同的世界。

女兒個性比較正義,不喜歡小團體,但又渴望融入三五成群的朋友,有一回難過地跟媽媽說,自己在學校沒有朋友。媽媽說你不是有一個嗎?女兒就會自責,「自己是不是野心太大了?」

剛好女孩成績也出了問題。媽媽說我都沒有對你施壓了。孩子自責,你看我爸媽都對我這麼寬容了,對我也很用心,覺得特別對不起他們。

圖片來源:電影《深海》劇照

媽媽搞了幾次家庭會議,孩子也表示的確是自己沒把書弄懂,說下次改進方法。媽媽自以為挫折教育很成功,但她不知道為什麼搞完孩子反而更崩潰,說她每天都很痛苦,人為什麼要活得這麼累,有時心裡會突然劇痛,不敢呼吸了。

其實在女兒看來,媽媽哪裡是在開會,搞得跟打官司似的。從那之後她每天噩夢。每個禮拜都要大哭一兩回,自己也不知道在哭什麼。

這個女孩主見多。有一天她跟媽媽說,自己懂幾項才藝,是不是可以發展才藝,反正文化課也不太好。但媽媽直接「把她弄絕望了」。媽媽說,哪個公司會要你?你學才藝,乾脆現在就退學!別上學了,專門學才藝!

女孩在焦慮地尋找自己未來的出路,沒想到被父母一下掐斷。她會覺得自己沒有被當成獨立的個體和有自我意志的人。

在心理層面成長來說,十幾歲正是人格成長過程中的關鍵階段。他們開始思考自己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學習的意義是什麼?自己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以及這個世界的本質是什麼?他們希望被看見、被尊重,有平等對話的機會。

世界衛生組織在《世界青少年的健康——第二個十年的第二次機會》指出,精神衛生問題在生命的第二個十年尤其突出。自殺是全球青少年死亡的第三大重點死因,而抑鬱症是生病和殘疾的最重要原因。

這個時期的孩子們作為人格主體,在試圖理解這個世界發生了什麼。疫情這幾年,現實世界又非常難理出個頭緒,特別需要成人世界給個答案。但父母自己也很無力,他們也沒答案啊,也很惶惑。他們的信息有時候還不如孩子多。

有個媽媽跟我說,孩子可喜歡問這個社會怎麼了,政策又怎麼了。你說他想這幹嘛?這不都多餘的嗎?她自己也無能為力,沒法給答案,就只想堵回去。

我們會建議父母認可和支持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去開展對話,而不是一味去堵、去否定那些青春期的困惑。不一定有答案,但孩子們正是通過思考、提問來認識和探索世界,慢慢長大。

錯置:孩子被當成大人

做了十幾年家庭治療,我最無能為力的還是遇到有抗拒心理的父母。他們接受不了孩子有精神障礙,也接受不了自己有。我們在病房給孩子們做團體治療,好多孩子說,我媽比我病的還重;我爸比我還有病,但他們自己不吃藥、不住院……

孩子是最了解父母的,因為在家裡人最難偽裝。父母兩個人鬧矛盾,還往往都分別去找孩子抱怨。

我尤其心疼那些才五六歲的孩子,他們經常在診室里轉著圈、不想走,可能他從來沒見過理解他情緒的人,才不捨得走。這些年紀小的孩子還沒有什麼思考能力,遇上父母不肯直面家庭的問題,就更難治療。

對那些年紀大一些的孩子,如果父母實在不願意面對,我們的工作會重點轉向孩子,幫他們探索解決問題、自我成長的路徑。

有的父母在離婚時會把孩子卷進衝突中,甚至當成工具,我們就要幫孩子抽離出來。有個小學三年級的男孩,雙眼突然看不見了。眼科醫生沒有發現問題,建議來看兒童精神科。

訪談發現爸爸媽媽在鬧離婚。有一天爸爸媽媽打架,媽媽把腰摔壞了。媽媽說可以離婚,但丈夫要養自己後半輩子。她讓兒子出庭作證,證明是爸爸推媽媽導致媽媽腰受傷的。陷入矛盾衝突的男孩很難受,眼睛一下子看不見了,他就沒辦法上法庭作證了。

孩子的智慧有時很高。在治療過程中,我問男孩,父母過不下去了,非要離婚,咱們改變不了,怎麼辦。結果男孩說,就這樣吧,我看咱們還是不管他們了。他最後認了這個現實,就放手了。

還有個重要的問題,我們的文化普遍認為 18 歲就是大人了。 其實,大腦的前額葉皮層要到 25 歲才完全發育。這一區域與衝動控制、判斷和做決策有關。社會不該過早讓這些孩子承擔成人世界的問題。

我們會發現,在家庭里,許多孩子被過早得放在了大人的位置。

前幾年,有個爸爸來挂號,說兒子上高二了,不服管,認為兒子有問題。我們讓孩子擺格盤(心理治療的一種工具,患者在格盤上擺一堆小木頭人,以此來判定患者和周圍環境的關係。)格盤上,他離父親特別遠,跟同學老師很近。父親看了躥火。我請爸爸出去,單獨跟孩子聊。

孩子告訴我說媽媽被爸爸打跑了,他的繼母、繼母生的小弟弟也被打。他覺得自己長大了,應該處理這個問題。

圖片來源:電影《深海》劇照

我跟孩子說,你沒辦法改變你爸爸,這不是你的錯,每一個孩子都沒有辦法去改變自己的父母,特別在你自己還沒有長大的時候。

男孩今年 16 歲,除了跟父親,他跟奶奶、朋友的關係都不錯,我建議他能夠從家庭衝突的關係裡面退出去,用接下來十年努力發展自己。等到他 25 歲長大之後,再來承擔家庭的責任。

有一個孩子說,大夫我以後也甭來看病了,沒用。你說讓他們別吵架了,他們說改,也不改,就跟要把對方殺了似的。我都不想活了。還有孩子說,我都不理解,怎麼就那麼一丁點小事,他們倆就能吵個沒完沒了,也吵不出個結果。

我們去跟父母溝通,他們會說,我們吵幾句而已,誰家不是這樣。 首先不覺得是個問題,就談不上去解決。結果孩子不能上學了,想自殺了,父母還沒明白過來這怎麼了。

如果父母不好好說話,或者平常動不動冷暴力,孩子也會習得,彼此之間就更加難溝通。一個孩子跟他媽說,我說一句你懟我十句,那我不懟回去。你還說我,我是跟你學的。

十幾年前,我去德國參觀一個心理諮詢機構。德國老師跟我說她剛完成一個心理諮詢,有個廚師來做諮詢,因為發現自己不會好好說話,一說話就得喊。我當時很驚訝,在我們這個社會,就沒有聽過誰為學會好好說話而尋求心理諮詢。

孩子要不像父母,太難了

當父母有跟孩子一起成長的意識,就能夠有效改善家庭關係,改善問題。我和他們一起去分析問題,首先不要繼續激化矛盾衝突,父母不需要指責自己,也不要指責孩子又怎麼了。

有個孩子不止一次爬窗台。媽媽想讓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媽媽說,我也知道他不是在嚇唬我。媽媽話音未落,孩子惱了,說我從來也不是嚇唬你。因為實在太痛苦,我沒有辦法,才會坐在那。

「能不能不要每次總要等到我坐窗台了,你才罷休。」

父母的情緒管理也很重要。孩子的爸爸反思,我和愛人這麼多年都有矛盾,我們倆都是知識分子,生氣了幾天甚至幾周都不說話,家裡氣氛特緊張。

當大人只會通過冷暴力來處理自己的情緒,孩子也只能壓抑著,通過自我傷害、自我攻擊來表達情緒。

圖片來源:電影《深海》劇照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機。孩子要不像父母,太難了。不得不承認,因為基因遺傳和家庭教育方式,我們最容易成為我們父母的樣子。

這是一個挺典型的東亞家庭,媽媽很有能力很辛苦,但控制欲強,一旦控制不了就冷暴力。

好在這對父母有成長意識。孩子出問題了,夫妻倆開始放下彼此分歧,共同面對。後來,我就建議妻子往後退一退,父親往前進一進。起初父親看起來沒力量,但他發揮了更多家庭功能,發現做得也不是那麼差,同時媽媽也輕鬆了。

女兒說,我生病,不僅為我贏得了很多權力,也為我爸贏得了很多權力。

孩子問題成了整個家庭走向成長的一個契機。關鍵是這對夫妻願意去直面問題。這個案例已經三年了。孩子剛開始沒辦法上學了,後面又復學,現在在申請美國的大學。

修復

我經常說不能只怪父母。這是整個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的問題。孩子感受到的壓力,也來自整個社會結構的變化。現在生育率越來越低,孩子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我看過一個抑鬱症孩子畫的家譜圖,兩邊家庭就只有他一個後代,一直是爺爺管著這個孩子,特別溺愛嬌慣。爺爺在去世前對爸爸說,我就這麼一個孫子,你一定要把他培養好。不用天天說, 這孩子壓力也會很大。

無論是哪方面,我們都還沒做好應對措施,包括我們的學校、教育體系、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大眾的科學認知等等方面。像自殺的胡鑫宇,他跟他爸媽打電話說不想上學。但這個時候孩子到底怎麼了,父母也不太懂。

父母也沒有被自己的父母讀懂過,也沒人教父母去讀懂孩子,我們現在希望父母都懂,要求也太高了。

我們不必只有悲觀。我們會把負面影響傳給孩子,但同時也能把我們的一些優勢、力量傳給孩子。社會的進步,就體現在我們每代人都能去面對自己的問題、修復創傷、不斷成長。

有一個常識很重要:生命的成長過程本身是艱難而曲折的。

圖片來源:電影《深海》劇照

青少年抑鬱是全世界的問題。孩子就跟小樹苗一樣,如果生物遺傳得比較好,後面又養得好就能好,但如果生物性有問題,養得再不行,後面一點風吹雨打就可能折了。這是生命規律。

與艱難成長共生的是本能的強韌。我遇過一些有成長悟性的孩子。

記得有個曾經嚴重抑鬱的女孩子,個性敏銳,表達能力也好,說她做夢都夢見「魔鬼掐著自己去上學」。家裡也有問題,媽媽說自己的丈夫拿不起事來,過於順從婆婆,又從來不認錯,夫妻長期分居,矛盾很大。

治療了一年,父母沒有太大改變,還是總把她跟別的孩子比。但她一直在自我鼓勵,「我跟自己比就行了」。

她儘量去做自己喜歡做的小事,比如做一份酸奶草莓布丁。出於興趣,還讀很多心理學的書籍。復學後有同學不想考試了,女孩還能給他們疏導,同學誇她,「姐姐說的話,就是深刻 這說明她能扮演自己的「治療者」,還可以幫助他人了。我們的治療可以結束了。

我記錄過這個女孩的變化:「剛得病時覺得這個社會真煩。你瞧大白鵝那樣兒,長那麼長脖子幹什麼?!我真想走過去,扇它幾巴掌。鳥叫什麼呀?心煩。原來看到公園裡唱歌的老太太,覺得挺沒勁的。現在覺得她們在抒發自己的情感,在尋找生活的快樂。」

走過黑暗,女孩漸漸成熟了。她也鼓舞到了我。這個時候,我們還是可以相信生命本身的力量。

圖片來源:電影《深海》劇照

本文專家

林紅

合作專家

北大六院 兒童精神科醫生

丁若水

審核專家

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碩士

胡嬋嬋

審核專家

浙大一院 精神衛生科心理治療師

策劃製作

策劃:貓雨

監製:王姐

排版:月餅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4c0db5c5861b6f37124f7cd23252f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