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鄭高鐵通車,濟南「尷尬」待解

2023-12-12     新周刊

原標題:濟鄭高鐵通車,濟南「尷尬」待解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讀城記工作室

(ID:DUCHENGJIPLUS)

作者:丁遠泓

濟南的高鐵網絡有了新突破。

12月8日,濟南至鄭州高鐵的最後一部分——濟南至濮陽段建成通車。加上已開通的鄭州至濮陽段,濟鄭高鐵已實現全線貫通運營。

濟鄭高鐵的運行大幅度減少兩座城市之間的通勤時間,還為兩城開啟「1.5小時高鐵圈生活」。同時,濟南的「米字型」高鐵順利完成「一撇」,只剩下東北和西南方向待補。

根據規劃,濟南將在2025年建成「米字型」高鐵,與8個方向上的城市實現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等要素的互通。

這對於濟南來說,或許是新的增長機會。

GDP排名省內第三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在城市建設、文化以及工商業領域,濟南都有過不少「高光時刻」: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兵家必爭之地;宋朝,其人口數量就達到了200萬以上。

濟南大明湖。(圖/unsplash)

但隨著青島與煙台的「崛起」,很長一段時間裡,濟南GDP只能在全省排名第三,且與第一名的青島差距不小。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近二十年里,2003年——2018年,濟南(不包括萊蕪)和同省經濟最強的青島之間差距不斷拉大。2018年,青島GDP達到4144.96億元時,已經超過同年濟南GDP的一半。

同時,濟南與山東的人口第一市相差頗遠。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濟南的常住人口只有681.40萬人,只能位列全省第七,甚至低於臨沂,濰坊、青島、菏澤、濟寧與煙台。

腳步不停的人群。(圖/unsplash)

後繼發展和擴張乏力,是濟南傳統工業優勢不斷喪失。

濟南作為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在近現代創造了70多個全國第一,中國第一台龍門刨床、第一輛重型汽車、水泥行業第一座機械化立窯都誕生於此。

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濟南工業經濟沒有趕上時代發展步伐。濟南提出「抓大放小」、「退二進三」等一系列工業發展戰略後,一些工業企業搬離濟南,而部分老牌國企由於經營和企業改制導致效益下滑,再加上濟南工業以加工工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為主,產業低端化、產業集聚度低等結構性問題比較突出。

2018年,濟南規模以上工業主營業務收入5171.0億元,較2008年的3704.0億元,僅跨越了兩個千億台階。

這種「尷尬」局面,急需破解。

奮起直追

轉折發生在2018年和2019年。

濟南市城市景觀。(圖/unsplash)

2018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覆同意濟南市萊蕪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萊蕪市「撤市設區」。2019年年初,濟南市政府工作報告又明確提出實施「工業強市」戰略。

自此,濟南發展進入「快車道」。

2019年,濟南GDP比上年增長7%,占全省比重達到13.3%;2020年,濟南GDP首次突破萬億大關;2021年,濟南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突破4000家;2022年,濟南規上工業企業總量擴容達到2666家。

2023年前三季度,濟南GDP同比增長6.2%,高於全國平均增速,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2.9%,帶動作用明顯。

不僅如此,由於萊蕪的併入,濟南常住人口在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達到920萬人,低於臨沂、青島和濰坊,位列省內第四。

而這段時間裡,濟南的高鐵建設也在加速。

2018年年底,濟青高鐵開通運行,膠東經濟圈與省會經濟圈的距離進一步拉近,2022年年底,濟萊高鐵開通運營,「米字型」高鐵已有雛形。

如果說濟青高鐵所影響的是山東半島的經濟格局,濟萊高鐵作為國內首條市域高鐵,結束了濟南市萊蕪區、鋼城區不通高鐵的歷史,在此基礎上建設的濟萊臨高鐵,還能對接未來的京滬第二高鐵,利好屬於濟南。

等待出發的高鐵。(圖/unsplash)

除了萊蕪的加入、工業強市戰略的實施和進一步完善的交通,濟南還有 「強省會戰略」這張「王牌」。

2020年12月,山東明確提出要實施強省會戰略:「濟南好,大家好;濟南強,山東強;濟南隆起,全省受益」

其實早在2017年,山東就表示,鄭州、合肥、武漢、長沙、成都、貴陽,這些今年發展迅猛的城市,所在省份都在舉全省之力發展省會。

比如福州,GDP同樣長期不位居省內第一,在2020年福建提出「強省會」戰略後,2021年,其GDP已經超過泉州。

雖然濟南的GDP暫未超過青島,成為省內「老大」,但「強省會」戰略還在繼續。

今年1月,山東印發《山東省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 年)》,根據計劃,實施濟南「強省會」戰略後,到2025年,濟南經濟總量在全國主要城市中會實現位次前移,在全省經濟首位度能達到16%,常住人口達到1000萬。

「米字型」高鐵

不過,2022年濟南在山東省的經濟首位度只有13.76%,想要3年上升至16%並不是一件易事。

想要完成這個目標,必須要進行的基礎建設之一就是交通,尤其是高鐵。畢竟,高鐵一響,黃金萬兩。

此次開通的濟鄭高鐵,就是濟南「米字型」高鐵規劃的一部分。

以往,從濟南前往鄭州需要經過徐州,是一條折線,而濟鄭高鐵讓其變成一條直線,通勤時間能從3.5小時左右縮短至1.5小時。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碩士導師張小星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濟鄭高鐵和京廣高鐵、鄭西高鐵會在鄭州相接,這意味著,濟南與西北、華中、華南地區有了另一條比較順直的通道。「這能夠提升濟南在全國高鐵網絡中的地位,使其成為一個更加重要的交通樞紐。」

濟南的「十四五」高鐵建設規劃線路不只有這一條,而是會以濟南為中心呈輻射狀散開,也就是在2025年,「米字型」高鐵網會基本形成。

目前,向南與向北的京滬高鐵、向東的濟青高鐵、東南方向的濟萊高鐵、向西的鄭濟高鐵、西北方向的石濟客專均已建成通車,東北方向的濟濱高鐵已經開工,西南方向的高鐵也正在規劃中。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新技術促進分會專家委員解筱文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濟南建成「米字型」高鐵,有助於提升濟南在山東省內的首位度。一方面,「米字型」高鐵能讓濟南與國內其他主要城市形成更加便捷的聯繫,促進區域合作和發展。另一方面,便捷的交通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資本等要素向濟南聚集,促進濟南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

不過,張小星提及,「米字型」高鐵可以帶來的機遇是顯然的,但也要注意所伴隨的挑戰。「這些高鐵不僅經過濟南,因此要注意應對與鄭州等競合對象城市之間的要素流動情況,因勢利導,不斷提高自身的首位度。」

讀完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c3fe63e72030bffa913e8e382defd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