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由湖南衛視和芒果TV聯合推出的國內首檔美術學綜藝《會畫少年的天空》正式開播,節目首次聚焦於美術領域,集結了畫齡各不相同的60位青年畫家,由來自不同領域的5位策展人:演員李冰冰、雕塑家、魯迅美術學院院長李象群、第一位華人女性策展人陸蓉之、演員張智霖以及脫口秀演員李誕,根據不同主題選擇畫作推出系列展覽,帶領觀眾走進美術世界,深度體驗多元的繪畫風格和藝術形式。
主題無限,繪畫形式多樣
前兩期節目主要是策展人的第一次甄選,五位策展人每人持有10張邀請卡,然後各自憑喜好來選擇想要列入自己展覽的畫作,不限主題,也不限制內容。因此,這個環節最大的特色,就是能夠讓觀眾看到60幅風格、形式與內容各不相同的畫作,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與畫家。
在這檔節目中,無論是鮮少涉及美術領域的人群,還是五位策展人,都不由得感嘆繪畫之精深與多樣。光是有細節展示的畫作類型,就已經多達幾十種,其中包括油畫、水墨畫、工筆畫、岩彩畫、鉛筆畫、數字板繪、綜合藝術、街頭塗鴉等等形式,不僅有原創藝術,也有很多新鮮玩法。而每位畫家作品的內容也同樣包羅萬象,比如人像、花鳥、山林、美食、植物、建築、全景乃至各種充斥著天馬行空的想像畫面,只有人們想不到,沒有這些畫家們畫不到。
更有甚者,如果把60幅畫作分為不同系別,也有諸如治癒系、素雅系、奇幻系、暗黑系、可愛系、恢宏系以及創意系等等多種,不僅彰顯了繪畫的博大精深,也體現出每位畫家各具魅力的藝術思想。
「非專業」與「專業」的視角碰撞
節目並非只是單獨展示畫作讓五位策展人進行選擇,而是採用了對話交流的形式,讓策展人在欣賞畫作的同時,也能坐下來和各位畫家們聊一聊,發表關於內容的不同視角,找到精神與心靈的藝術共同點,從而打破藝術曲高和寡的壁壘,引起情感共鳴。
都說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繪畫領域同樣如此,有些人注重繪畫技巧,有些人則只考慮看到畫的感受,除此之外,畫作所傳達的意境也會因為個人經歷而出現「變異」。因此,每個人看到畫作的體會與情感都是不一樣的,而在這之中,如果欣賞者能恰好理解畫家的真正用意,與之深入交談,也就達到了真正的思想交匯。
前兩期節目裡,五位策展人與不同畫家進行了多次交談,其中不乏令人印象深刻的思想碰撞場面。比如李誕和李歡關於數字版繪的探討。在最開始的選人環節,李誕沒有選擇自己喜歡的畫作,而是抱著好奇的想法,坐到了李歡的對面。李歡是職業潮流藝術家,曾舉辦個展6次、群展18次,並在去年世界排名中位列58名。而他這次帶來的作品,是融合中國傳統元素、潮流文化元素和波普文化元素,以謙辭文化為主題內核的系列畫作之一——見笑。
接著,李誕說出了自己的困惑,他表示無法理解這樣一幅印刷出來的畫作會如此受歡迎,並且賣出高價。對此,李歡則表示這種文化是希望能消除大眾對藝術高高在上的距離感,打破國外壟斷,創造出屬於國內的潮流藝術。或許是時間太短的原因,李誕仍然沒能理解這種藝術形式,最後以有機會再深入了解的理由離開了。但無論如何,這種面對面交流的形式,既能給畫家展示自己的機會,也能讓李誕這樣的「非專業」人士多了解一些美術知識。
其次,周明德與李冰冰的交流則體現了不謀而合的概念。在第一輪選畫環節中,李冰冰一眼看中了周明德的畫作。隨後,周明德介紹自己所畫的山並非某一座真實的山,而是有拼接或是跌宕錯亂,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觀者能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組織構成一張獨特的山的圖像。
接著,李冰冰也說出了自己內心的感受。她表示,這幅畫給她的第一感覺是安靜,群山靜美壯闊,讓她想起了自己小時候老家遊玩時靜靜矗立在旁邊的山,因此,看到畫,她就感覺人在此山中,仿佛身臨其境。聽完後,周明德驚訝地說出畫作的名字,正是《此山中》。而她對作品的解讀,也基本符合他所想傳達的東西。所謂一拍即合,之後,李冰冰又和周民德聊了很久才結束。
最奇妙的則是陳十三和陸奶奶、李冰冰的會面。起初,五位策展人都沒有在意角落的這幅畫作,直到陸奶奶發完邀請卡後,她才走到陳十三面前。沒想到的是,陳十三展示的畫並非她所想的數字繪畫,而是塗鴉藝術。據陳十三介紹,原作在波士頓,比這張圖片大了整整兩百倍。陳十三從事塗鴉十五年,目前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
他曾在各大城市創作過超150幅塗鴉畫作,尤其在因為battle失敗而失去英文title的時候,他就開始決定用陳十三的名字繼續從事這門藝術,並成為了中文塗鴉的代表人物。聽完這樣的追夢故事,陸奶奶很想讓他加入自己的陣營,可惜的是,她已經沒有邀請卡了。就在這時,一直在旁聽的李冰冰站了出來,她表示雖然一開始根本看不懂上面的中文字體,也不了解噴漆塗鴉,但她還是被陳十三這種不服輸的勁頭打動了,因此,最後她給出了自己的邀請卡。
從以上三個片段中,有碰撞、有交流,也有融合。李誕、李冰冰這樣的「非專業」人士就像是螢幕前的你我,對於繪畫繁多的種類會有很多不解與好奇,而節目無疑給畫家和觀者搭建了一個橋樑,讓我們在了解畫作的同時,也能了解相關藝術及其意義所在。
深入畫作背後,感受少年們創作的多元化
《會畫少年的天空》里,畫家們的資歷各不相同,技法也存在參差。他們之中,不僅有畢業於國內外頂尖美術學府,或是已經舉辦過個展、早已簽約的職業藝術家,也不乏畫齡尚淺的跨界選手。但他們所帶來的畫作,都是出於自己對生活、對藝術的探索和體會。因此,了解他們的創作故事,也就更能了解他們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羅天奇是李象群老師給出第一張邀請卡的對象,他所帶來的畫作《逐》中,主體物只有仙人掌和紙飛機。他所表達的就是當下的一種心境,因為仙人掌代表勇敢、堅強和執著,於他而言,自己的父親就是仙人掌般的存在,一直支撐著他走到現在。而就在他大學的時候,這樣強大的父親卻突然病倒了,為了不讓媽媽擔心,他就把父親帶到北京看病,那段時間,他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重擔,包括洗衣做飯、照顧父親以及醫務事情都需要他來做,這時,他才覺得自己真正成長了。因此,他希望自己能像仙人掌一樣去保護身邊的人。聽完後,一向嚴格的李象群老師表示自己被這樣的故事和繪畫功底所打動,給出了手裡的邀請卡。
而同樣被創作故事打動的,還有陸奶奶。劉宸羽展示的畫作名叫《小耳朵》,創作靈感來自於他和爸爸之間的故事。劉宸羽介紹,小耳朵的來源則是在他十歲的時候,那時,他和爸爸經常談心,因為爸爸患有聽力障礙,他便問了對方這樣一個問題:「爸爸,你患有聽力障礙會不會很辛苦,很難過?」對此,他的爸爸則回道:「不會啊,因為我有你,你就是我的小耳朵。我聽不見的地方你都幫我聽了。」於是,從那天起,小耳朵這三個字就深深印在他的腦海中,變成了他和爸爸的一個甜蜜的約定。
出於這樣的背景故事,劉宸羽在自己的畫布上畫了兩個半臉。眺望遠方的那半張臉,代表年輕的爸爸,充斥著積極向上的力量。而後面注視著爸爸的,則是成年後的自己,他覺得,現在他長大了,也可以站在父親身後守護著他。聽完後,陸奶奶也覺得內心深受觸動,並給出了自己的邀請卡。
除此之外,還有以農務的爺爺、兒時自卑的自己為故事背景的畫作,讓人更能感受到畫家們創作時的心境,從而加深對畫作所表達含義的理解。
其實,繪畫很多時候不只是注重技巧,那些用心創作出來的畫作,同樣都值得被尊重、被看見。這也是節目所想傳達的思想,審美是主觀的,繪畫水平和能力也因人而異,但每個人嚮往藝術的心是相近的,只要願意親近藝術,每個人都可以表達自我,成為獨一無二的「會畫少年」。
打破藝術壁壘,實現大眾傳播
《會畫少年的天空》並非單純探討美學專業的節目,而是融合了時下熱門的「選秀」和面對面交流模式,旨在打破大眾對藝術曲高和寡的刻板印象,讓觀眾真正走進藝術家以及繪畫世界當中。
首先,節目以代表不同群體的五位策展人展示了三個維度的視角,李象群象徵「專業」,陸蓉之代表市場,其他三位則詮釋了生活中的普通群眾或業餘愛好者。而這三個維度也幾乎涵蓋了對畫作的全方位解讀,讓觀眾能夠代入自我,跟隨他們一起審視、欣賞以及辨別,深刻體會藝術之美。
其次,節目也把一部分筆墨留給了畫家們,不僅展現了不同的創作思想,也帶出了諸多當下畫家所面臨的困境,比如畫作無人欣賞、批判性評論或是家人的反對等等,他們都渴望能夠被人看到並且喜歡上自己的畫,傳達出了藝術需要賞識的強烈訴求。
總體來說,《會畫少年的天空》所包含的內容既新穎又廣泛,即便因為專業性問題而受到不少爭議,但無疑是國內率先嘗試打破繪畫藝術壁壘的綜藝節目。而在之後的期數當中,節目究竟能否為觀眾帶來驚喜,實現拉近大眾與藝術距離,促進美學傳播發展的目的?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