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滿天下的能臣曾國藩,晚年為什麼能得以善終?這幾點非常重要

2022-06-02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名滿天下的能臣曾國藩,晚年為什麼能得以善終?這幾點非常重要

曾國藩在晚清官場的分量可謂舉足輕重,倘若沒有這位棟樑之臣的勉力支撐,恐怕大清就要像它的「老前輩」明朝一樣,亡於起義軍的聚義揭竿。

太平天國之所以能被剿滅,完全得益於曾國藩及其門生左宗棠所率的湘軍和淮軍。至於滿清統治者引以為傲的八旗勇士,以及清朝開國後成立的綠營,他們早已在常年的和平生活中淪為養尊處優的老兵油子,其戰鬥力簡直堪憂。

像曾國藩這樣的人才橫空出世,可以說是大清朝的氣運所在。

不過,但凡統治者,總會忌憚這種名滿天下的能臣。他們的功勞已無以復加,倘若這種人振臂一呼,勢必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地位。

所以,自古以來從不乏曾國藩一樣的能臣名將,但卻很少有人能像曾國藩一樣,功高震主卻能在風口浪尖上閒庭信步,最終脫身官場安享晚年。根據文獻的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哪怕是在曾國藩率兵剿匪期間,滿清統治者同時也在進行著對湘軍的壓制。

由此可見,皇帝對曾國藩的忌憚和猜疑從未停止過,不過這些暗流均被曾國藩以某種方式巧妙地化解了。古往今來,有幾人能像曾國藩一樣,既能保持高潔的情操不與庸臣同流合污,又能與狡猾的統治者周旋,明哲保身呢?

或許,這一切都是因為曾國藩是個讀書人,飽受儒學思想影響的讀書人。千百年來,從未見過儒將會對權力抱有野心,也沒見過手握兵權的儒將興師作亂。相反,越是在學術成就上有所建樹的人,越能在暗流涌動的環境中抽身。畢竟,他們懂得取捨的重要性,明白怎樣做才能讓自己更從容不迫。

其實,曾國藩之所以能在混亂的官場中明哲保身,得益於他的處事之道。從他對待族人、同僚、同鄉的態度中我們就能看到,曾國藩雖然不齒一些小人的行徑,但他卻不會直白地表現出來,而是與其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簡單來說,就是曾國藩從不得罪人,是個典型的「老好人」。

曾國藩是被寫進歷史書里的名人,很多人都覺得他的人生順風順水,既沒遭到同僚的排擠又前途無量。然而,在那個特殊年代裡,即便是像曾國藩這種有大才的能臣,有時也難免會遇到一些讓他捉襟見肘的瑣碎事。畢竟上天是公平的,他已經給了曾國藩旁人無法企及的仕途和機遇,自然不會給予他更多。

例如,曾國藩所處的曾氏家族,就曾一度讓他十分頭疼。遺憾的是,家庭問題是曾國藩無論如何都逃不掉的,畢竟除了「大家」之外,「小家」才是凡人生存的避風港。曾國藩生在一個講究宗族制度的舊社會裡,他每天都要為一些家長里短的瑣碎事大傷腦筋。

早在曾國藩求學的時候,曾氏家族的矛盾就已十分嚴重。小小的家族雖然看似和睦,但親戚之間趨炎附勢的苗頭已然隱現。所幸,當時的曾國藩,只是個名不見經傳的讀書人,他的名聲和地位都比較低,所以大多數親戚都對他敬而遠之。曾國藩一心求學,倒也樂得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對於身邊的親戚,曾國藩只是保持著正常的書信往來,從不刻意討好那些發跡的族人。

道光二十四年,曾國藩迎來了事業上升期。靠著不俗的才華,曾國藩順利地躋身官場。此時,明眼人一看便知,以曾國藩的升官速度,用不了多久他便會出人頭地。正所謂「人紅是非多」,早年曾國藩只是個求學的窮小子,所以身邊的親戚總是對他愛答不理,這種現象他早已習以為常。然而在曾國藩小有成就時,這些親戚對他的態度就發生了巨大的轉折,家族內部的交流和往來逐漸變得頻繁。

例如,曾國藩的官階逐漸提高後,他的俸祿也漸漸多了起來。曾國藩手頭寬裕以後,經常有窮親戚寫信請求曾國藩的幫助和支持。起初,曾國藩總是慷慨解囊,幫助親戚解決現實困難。然而,久而久之曾國藩發現這些窮親戚的目的並不單純,這種情況使曾國藩不由得心灰意冷,他開始刻意避開這些親戚,每次有族人請求資助時充其量給筆小錢了事,絕不深交。

曾國藩所處的官場歪風邪氣盛行,按理說以曾國藩的身份和地位,他完全可以像那些貪官佞臣一樣,搞到數額不菲的「灰色收入」,然而曾國藩自命高潔,從未下手撈錢。畢竟,在他的意識深處,讀書人的傲骨和儒風尚在,這些都讓他對那些「嗟來之財」嗤之以鼻。

不過,在那個時代出淤泥而不染是非常困難的,為官者想要順利地辦事,難免會與其他同僚應酬。眾所周知,飯局交際是傳襲了千百年的規矩,曾國藩自然無法免俗。畢竟,人是一種社交動物,擅長處理人際關係的曾國藩為了在仕途上有更好的發展,難免要涉足其中。

既然參與了交際應酬,就得按照當時官場約定俗成的規則,每年為上司和同僚準備一筆「敬」。所謂「敬」,說白了就是用於疏通關節的賄金。所謂「火到豬頭爛,錢到公事辦」,晚清官場的腐敗,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誇張。不論是曾國藩、左宗棠還是李鴻章,這些晚清能臣均不能免俗。即便他們不會受賄,也得為其他同僚準備各式各樣的禮金打點一番。

曾國藩本就不擅長撈錢,每年還得拿出一大筆開銷應付親戚,更要上下打點疏通關節。所以,曾國藩的經濟狀況並不像時人想像的那樣寬裕。其實曾國藩何嘗沒有想過明哲保身,像濯清漣而不妖呢?然而只有不入仕途的隱士才能做此選擇,想要有一番作為的曾國藩根本沒有辦法獨善其身。

曾國藩的事業逐漸有了起色,但他的經濟狀況並沒有隨著俸祿的提高而好轉。曾氏家族的親戚都聽說曾國藩混得不錯,在京城安身落腳,於是便給他送去了一封又一封家書。靠著曾國藩的支持,曾氏家族在鄉里逐漸成了影響力頗高的望族,所以有不少同鄉也想靠早年與曾國藩的情誼,賺些油水。對於這種不請自來的人,曾國藩向來比較反感。所以,對於這些故鄉里的舊友,曾國藩向來一毛不拔,哪怕在回信時,也使用最便宜的手札。

因此,當時許多曾國藩的舊日老友,都對曾國藩的態度頗為生氣。久而久之,曾國藩成了同鄉口中為富不仁錦衣夜行的吝嗇鬼。對此,曾國藩真是有苦說不出,曾家雖然出了他這麼個達官顯貴,但家族的經濟水平仍十分有限,沒有什麼像樣的積累,甚至比不上操持幾代的豪紳。為了顧及家人的面子,曾國藩只能在家書中囑咐族人:對於那些趨炎附勢想要借著曾氏撈錢的人,還是要儘量跟他們說明自家的狀況,且要考慮到人家的情面,不要得罪同鄉。

除了那些對金錢有訴求的人,還有些同鄉想靠著與曾國藩的舊日情誼,與曾家結秦晉之好。自古以來,我國的鄉紳望族都會與其他家族進行聯姻,藉此「強強聯合」,一榮俱榮。曾國藩的名氣擺在那,所以自然每年登門求親的人絡繹不絕,他們都想與曾國藩攀上親戚。對於這種事,曾國藩向來持小心謹慎的態度。

並非曾國藩的眼光高,但凡遇見那些家風純正的家族,曾國藩亦會與他們結親。不過,那些家風不正的家族,曾國藩一概以藉口拒絕。因為從一開始,他們與曾家結親就抱有強烈的目的性。這些人之所以想要迎娶曾家的閣女或者嫁入曾家,其目的不是為了與曾家結好,反而是想藉助曾國藩的影響力魚肉鄉里。

類似的情況發生得多了,曾國藩對鄉鄰的反常行為也就看得開了。時間一長,在曾國藩的有意疏離下,曾家與同鄉的交流越來越少,送到曾府的書信也沒有以前那麼多了。對於曾國藩而言,沒了這種不必要的交際,簡直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從曾國藩的處事之道中我們就能看出,想要活得洒脫,就得像曾國藩一樣有「三大原則」:

第一,自命清高的人雖不屑與貪贓枉法之徒同流合污,但在小人當道的年代,千萬不要得罪這些狡詐惡徒。即便不與他們走得過近,也不能刻意遠離;

第二,凡事一定要講求一個情面,不論是對族人還是對同鄉,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況下能幫一把就幫一把,即便對方不領情,自己亦無愧於心;

第三,趨炎附勢之心人皆有之,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聖人的,對於這種勢利的人,一定要保持若即若離的態度,且不可深交。

曾國藩在官場中的表現,又何嘗不是這樣中庸與圓滑呢?他與歷代大儒最大的不同就是,雖然曾國藩有著高潔的情操,但他從不以此作為標榜,自我孤立。或許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數十年的為官生涯中從未受到同僚排擠,且能在退休後安享晚年。

參考資料:

【《曾國藩》、《湘軍的前世今生》】